转知成慧:信息性阅读评价的观照和思考

2021-12-21 00:36周世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备考新高考

周世媛

摘 要 信息性阅读在信息时代的地位日益凸显。新高考全国Ⅰ卷信息性阅读评价淡化文类,凸显应用性,加大了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命题呈现出的新特点启示我们,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能力的提升必须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注重学以致用,注重必备知识的任务化设计和程序化提升。

关键词 新高考;全国Ⅰ卷;信息性阅读;备考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日益关注信息素养的今天,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高考全国Ⅰ卷就由过去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分类转变为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的分类。这一转变,淡化了文类,凸显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信息性阅读是新高考的新提法,指的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将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合二为一,这一创新模式延续至今年,未来可能仍将继续采用。为了更好地阐释新高考信息性阅读命题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在此,笔者拟结合近两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相应试题加以分析说明。

一、核心素养:命题选文的指南

新高考全国Ⅰ卷信息性阅读测试材料的组合方式与过去大体一致,采用的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具有阅读情境真实、信息来源不同、价值观念多元等特点,文本类型丰富,综述、访谈、通讯、时评、科普文段、统计图表等均曾被全国卷采用过。值得注意的是,顺应测评的转向需要,近两年在文本选用上,知识性读物颇受青睐。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两则材料关涉历史地理学。第一则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溯源入手,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并對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现代科学在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而预测其发展前景。第二则重在阐述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家族中的独特性,举例说明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探究规律。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两则材料均为论述性文本:朱光潜的《诗论》通过比较雕像和史诗在表现人物形象“拉奥孔”上的不同之处,以举例、引证的方法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主要肯定了莱辛的理论,并将它与中国古人的相关言论结合进行比较分析。两年试题所选语料均富深厚文化内涵,一道侧重文化传承,一道侧重文化理解,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指出,命题“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交叉渗透,史地知识、诗歌知识、绘画知识融会贯通,凸显了语文学科考查的综合性特点,在彰显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同时,也兼顾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其他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关键

为顺应测评的转向,新高考全国Ⅰ卷在文本的选择和组合形式上不断尝试着,材料的总体字数也有所调整。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信息性阅读文本一则为“长材料”,约1400字,另一则为“短材料”,约400字。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两则材料均为论述性文本:一则是朱光潜的《诗论》,约1100字,另一则为钱锺书的《读〈拉奥孔〉》,约600字。文本长度增幅约为三分之一。字数的增加,信息量的增大自然就给命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时代的重要能力,也是新高考语文科必考的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筛选、提炼、分析、整合、评价、运用和表达等。信息性阅读命题形式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以及逻辑推断能力,主观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的理解概括能力。总体来看,信息性阅读考查要求比古诗文阅读略高,既考查信息提取等基础思维能力,也考查逻辑推断、评价和探究等高阶思维能力。注重信息应用性,强化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是未来高考信息性阅读命题的一种导向和趋势。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第3题就是高考命题“学以致用”的一处体现: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以往对四个关乎概念理解的选项进行正误判断不同,它不在语言文字上作细微的辨析,而着力于考查逻辑推断能力。关于沿革地理研究,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选项A、B、C分别属于示例中的“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水道的变迁”,它们都在“沿革地理”研究范畴内,而D项侧重于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背后规律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以重要概念为切入点,要求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试题凸显了问题解决的意识。

再看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第5题: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用诗叙述动作,“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说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性。考生不仅要结合关键信息“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理解诗画异质说,而且要结合具体的诗画情境对其进行探究。这道题通过新情境的设置,考查考生语文知识的内化、语言能力的灵活运用以及思维品质的创新和跃升等综合的能力和素养。

从2020年的归类应用到2021年对陌生、复杂、开放的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新高考全国Ⅰ卷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而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也不再是静态地获取信息本身,或是简单的信息概括和比对,而是获取信息之后能利用信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三、必备知识:核心素养的基础

将必备知识的考查融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的过程,是新高考的另一种导向和趋势。必备知识在高考评价体系的“一体四层四翼”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是形成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基石和前提。如阅读说明类文本时,学生需具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必备知识;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具备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必备知识;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具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必备知识;等等。对这些必备知识,新高考不再是单个孤立割裂开来进行考查,而是将它们融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过程。

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第五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定义。下定义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基本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如何下定义?什么是种差?这是解答这道题所必须具备的背景知识。下定义一般采用单句形式,种差是指在同属中某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属性,考生有这样的背景知识和对背景知识的理解,才能锁定材料一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质的区别这一自然段,圈画出历史地理学“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等关键信息,才能关注到材料二中“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等重要句子,从而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外延相衬、内涵较完整的定义。

下定义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常有现身,但从能力要求上看,今年的试题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样关联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语言的组织应用,往年的试题给出的只是一个小语段或若干句子,如2012年安徽卷的给“年画”下定义,浙江卷的给“食品添加剂”下定义,但新高考给考生的是两则信息量大、内涵丰富的材料。从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中爬罗整理出能反映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的信息,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清楚阐释概念,这需要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将必备知识放入具体情境,融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等学科素养考查的过程,是“新课标”命题原则的要求。“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

再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第四题: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结构特征的把握能力。解答这道题所需的背景知识有: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论证的过程和论证方法的选择,论证过程的基本环节分为引论、本论、结论,常规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行文脉络的分析最好使用诸如“首先”“接下来”“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文本的结构框架有序呈现出来,并强调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知识有的是陈述性知识,有的是程序性知识,它们是完成这道题所“必备”的。将这些必备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化设计和程序化提升,才能最终实现从套路到思路,从思路到规范,从规范到思维的关键能力提升,最终形成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

[作者通联:浙江丽水学院附中]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关于修改《教育法》的决定,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法定要求。

新时期教育发展要对标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要坚守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目标任务,着眼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牢政治方向、校正误区偏差,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双减”工作的核心任务,正是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守正创新、去伪存真,坚持学生为本、问题导向,从人才培养底色与立德树人方向出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任务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具体路径上,就是要坚持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治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野蛮生长、贩卖应试焦虑、助推惰化思维和投机取巧的学习方法等问题,支持其转型素质类培训;另一方面,要坚决糾正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弱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试导向,摒弃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刘宇辉《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15版)

猜你喜欢
备考新高考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语文作文题立意解析与备考探析
古诗难懂之因探微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