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12-21 00:41杜保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新课标高中语文

杜保中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语文教学“读”普遍缺席的现状,令人忧虑。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读”的艺术,用好“读”的艺术,贯彻新课标的新要求,引导学生读出语文味儿,在读中张扬人的本性,历练人文性,培养创造能力,从而丰富语文教改的实践内涵。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立德树人”,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教育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人才选拨的核心要求。那么,语文教学落实这些要求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当然是“听说读写”。其中“读”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的过去与现状

语文课所涉及的内容无外乎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教学两部分。而这两部分无不与“读”密切相关。

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是训练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这种敏锐的感觉靠什么获取呢?读,“读的功夫,我是认为非常重要的”(朱自清)。在读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熏陶,而且还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悟性好的学生还可从中悟出作文的窍门,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显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

事实证明,凡是语文素养比较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平时的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抓好了教学中“读”这一环节,你的教学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然而,一直以来,读实际上成了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指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课堂上,根本听不到“书声”。

回顾阅读教学走过的历程,原先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像是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其教学的结果常常是“老师是‘明明白白我的心’”,学生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后来,大家都觉得这是“填鸭式”“满堂灌”不好,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喊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故作惊人之论。于是老师们又变着法儿进行课堂改革,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法,诸如“启发式”“谈话式”等,总之,“独角戏”似的一言堂减少了。但随之又产生了另一种现象:“满堂问”或“满堂练”。偶尔有几节斗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所谓“好课”,细品起来,本是教师先设好一局,然后千方百计地去做一场“请君入瓮”的游戏。究其实,依然是在围绕着“讲”做文章。满满的一节课,却听不到琅琅的书声,这还是语文课堂吗?

阅读教学的这些情状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关照,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新课标的出台,尤其是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让老师们明白了:在历练“工具性”的同时,也应充分体现对“人文性”的关照。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教学尝试和研究在全国方兴未艾,其中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声音在整个新课改苑中显得异常嘹亮。读,是一门艺术,读得好,就可以使读者在享受语言妙趣的同时,感悟到匿藏在语言背后思想情感,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则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二、语文教学中读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读的艺术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情感,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享受到读书之乐、读书之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还不知道时,就告诉他,概念便成了一文不值的破铜烂铁。赞科夫也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你的课堂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语文课的“读”很重要,老师应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读出趣,享受读书之乐、之美。

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情感从哪里来?从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直接感知中来。从学生对文中那些跳跃闪烁的思想火花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优美而深刻的意蕴的认真体悟中来。比如《春香闹学》中“听取四宝”一节,分角色读,突出其“闹”的喜剧效果。这样学生在感受中也可以收获到情感和知识的积累。另外,读的指导要得法,要体现层次性。朗读起始阶段,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来感知读法,慢慢的可以给学生讲一点朗读技巧。到高年级则重在品味,欣赏性地朗读。读的方法要多样。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促进理解,促进思考。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讀为本,读中吸收。读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可以借助“读”的手段,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春》《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海燕》等等。当然“读”不是单纯的“读”,要读中有品,读中有悟,把朗读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我们的语文课书声琅琅,不绝于耳。

2.增加背诵,促进记忆。背诵也是学习语言,增强语感的重要方法。背诵一些课文(或片断),对于理解课文,开拓思维,丰富词汇和句子很有好处。背诵文段,除了课文有要求的以外,要适当增加一些片断的背诵练习。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读中说、练中说的引导艺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读中说,说中读,读说并重。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老师的提问引导。《荷花淀》里水生嫂对水生一句追问:“怎么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句话的重音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好了”应重读,因为水生嫂为的是求得理解,而不是要拖后腿。提问不一定要用问句。我们在讲课,可以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补充、扩展完你的“不完整”的句子。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会不同凡响。第二,重视读法指导和习惯养成,感受语言之妙。学生对读的情感建立之后,接下来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读法和习惯养成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深切感知内容,是引导理解语义,感受语境,品析语技,积累语言的重要基础。当然,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而笔者以为,对学生启发最大收获最丰的有以下两种:

指导朗读,教师范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总的原则是高一尽可能丰富,高二突出研究性,高三塌实一些,注重实效性。初始,要求不宜过多、过苛,只求读准字音,读出标点符号即可,其它要求渐次酌情递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有裨益。提倡和示范有表情的朗读,与学生一道总结出表情朗读的一般规律。

著名教育家章熊老师曾说过,语文课的主要工作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虽然也进行语言分析,但“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之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而“读”正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手段。指导朗读时,教师的范读(最好是有表情的朗读)和学生的自读决不可忽视。有的老师感觉不到范读对学生的熏陶和示范作用,主观地认为范读既耽误时间又没有效果,殊不知学生却在效仿学步。还有些老师认为上课放录音不也是范读吗?其实,这和范读根本就是两码事,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现场感。因而对学生的影响和指导性也就差得多。至于有的老师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从不范读课文,也不放录音,干脆把读给简化掉了,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学生自读,要有教师的点拨指导。单靠学生自己去琢磨是不行的(当然等学生习惯养成后,可由“看着学生走”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走”)。总之,只要将朗读、范读、自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是“情感”的文字,而“熟练地运用语言和表情,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表情的朗读要求,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不宜苛严。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把握语速的快慢缓急上。一般来说,慷慨激昂的话语,兴奋激动的情绪,热烈紧张的场面,麻利的动作,迅速的发展进程等要快读;而温柔体贴的对话,平静闲适的心情,庄严肃穆的场面,迟缓的动作,慢慢发展的进程等要慢读。这时老师范读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利用录相、录音资料,但要先让学生试读,然后再播放录相、录音资料,让学生对照、比较、评论,然后再读。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不要走过场,搞点到为止那一套。对于优美的语段、经典的篇章还要从整体入手反复读,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反复品味语言中悟得文章的精髓,感受语言之妙,得到情感的陶冶。在此基础上,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读的收获,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就感。这既可以为写引路,又可为写创造良好的条件。

勾联阅读法。勾联阅读是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的最佳方法。通过勾联,使学生的思维跨越国界,跨越时代,既收到了读的效果,又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使学生在提高读书能力的训练中,漫品读书中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同样是旧社会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和水生嫂不同;同样是封建时代追求爱情的女性,杜十娘、杜丽娘、崔莺莺和李香君又各自有别;同为吝啬鬼,阿巴尔贡、泼留希金、老葛朗台、夏洛克、严监生又都个性鲜明;同为描写爱情的故事,罗米欧与朱丽叶同刘兰芝与焦中卿又同中有异;同样是写“茶馆”,《药》与《茶馆》又有何差异呢?学了一篇课文后,有兴趣的同学就可以进行勾联式阅读(包括拓展性阅读或专题性阅读),扩大视野,巩固所学。譬如《师说》可以设计如下勾联:

勾联式:系统阅读古文中的“说”,如《马说》《龙说》《说问》《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上下联系,把握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

拓展式:以“论师”“学习”为中心,进行发散性阅读。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李翊书》《劝学》《为学》等。

专题性:确立“韩愈散文的说理性研究”论题,广泛阅读韩愈散文及同时期其他名家的散文,如柳宗元等。

对这些问题的阅读思考,使同学在拓宽知识,开阔眼界,增广见闻,提高品位的同时,也高效落实了新课标关于群文阅读的要求。

第三,读出情境,感受语言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人情境,充当角色,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曾有人用观月來喻不同年龄段的人读书感悟的境界:少年读书,如水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则如静院玩月。的确,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阅历、积累的差别,对阅读对象的感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隔膜,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读出情蕴,体悟内含,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读出神韵感悟技巧,领悟语言规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剖析中品出语言规律,品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使其形成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比如《长亭送别》读后学生用歌词表达莺莺对张生的不舍。

送郎送到长亭外,万言千语想交代;如今虽说是百花衰,那异乡的花草你不要采。记住我的情记住我的爱,记住有我天天在等待,天天等待你回来,千万不要把我来忘怀。

今日一别愁似海,“停妻娶妻”要告诫。世人虽说把功名爱,那“虚名微利”你莫贪怀。记住我的情记住我的爱,中与不中早归来,归来你我叙恩爱,夫妻团圆乐开怀。

总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发展,从而优化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花开千树,春色满园。

[作者通联:河南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