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理论引领

2021-12-21 00:41吴永福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思维

吴永福

摘 要 语文教学多以文本或篇章为对象,但有可能将文本当作一个容器,什么都往里填塞,如此的文本解讀便会带上难以承受之重。而现代以来的语文建构,又大都视文本为例子,这就表明需要理论的引领。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篇章与读写、文学与文化等方面谈语文的理论引领。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语言;思维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叶圣陶在《谈文章的修改》中说:“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凭借,即工具,或者说思维要通过语言来展开。语言的条理对应于思维的清明,即要想得清楚才有可能表达得清楚。叶圣陶在《〈霍懋征教学文集〉序》中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想,训练语言。”这训练思想与训练语言既是根本的,也是有机结合的。教学中大都以篇章为对象,但篇章是一个整体,理当要从整体上把握。叶圣陶在《从〈语法修辞讲话〉谈起》中说:“这里头只讲到句,没谈段落和篇章。一般语法书原来大都如此。可是《讲话》既然把语法和修辞合起来谈,既然着重在讨论语言的使用,这就离不了思维的条理,而思维的条理常常在一段一篇里看出来。上下两句分开来看都完整,连起来看可不相应,那就说不上恰当地使用语言。前后两段分开来看都要得,连起来看可搭不上,那也说不上恰当地使用语言。因此,要给读者更多的帮助,应该在下一句和上一句、后一段和前一段的关系上有所讨论。”这里明确指出语言使用不能仅停留于句子单位,而要关联段落和篇章。着眼于篇章,语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语法修辞等,都可从属于篇章。

着眼于篇章,多依据文章学的原理。夏丏尊与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第一课是《文章面面观》:“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仅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这里明确强调,要有文章意识。文章一般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这是作文本解读时所要面对的两方面。“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因形式有其稳定性,解读中大都由形式入手。“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至于所列的项目,有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搜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大致说来,文章内容有背景、类别、标题、内涵等,文章形式则包括文体、结构、技法、语言等。教学中曾流行过解析字句、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及写作特点等,就是着眼于文章或篇章的某些方面。

就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言,仍是内容重于形式的。且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事物的形式,使它具有一定的外表形状。不同的形式,使事物在外表现象上有所区别。”形式上有不同形状,即有差别。“所以,我们辨别事物,不可单从形式上着眼,而要同时从内容上着眼。事物的形式,往往造成一种外表的‘假象’,模糊了内容,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矛盾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只看见形式,不注意它的内容,就往往感到迷惑,看不清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认错了它的真正性质。”显然,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一切事物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本身所具备的形式,就是内容发展中所表现的结构状态,决不是像瓶子那样从外面装上去的东西。”也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内在关系,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内容的决定作用上。形式既然是内容的结构,因此一定的内容,要求一定的形式,并且在它的发展中,必然要形成它所要求的形式。”内容重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不过,文章学的解读仍偏于静态,要化静为动,就得注意方法和训练能力。阅读方法是多样的,比如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快读与慢读、重读或复读、熟读、比较阅读等。朗读是在声音上体认,默读则主要是看。夏丏尊在《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一文中说:“把任何的书,从语言文字上着眼去学习研究,这种阅读,可以说是属于国语科的工作。阅读通常可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笔者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略读是把握大意,精读则多有揣摩。语文教学中一般是精读居多,但略读也有其用。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所说的会意就是略读,能领会意思即可,也就是观其大意。比如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有别于徐庶等人的务求精熟。略读可从文中筛选信息,归并一下。而精读,仍得逐字逐句,理清句子间关系及层次段落,并归纳中心或主旨。朱熹说:“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按朱熹的说法,解读可分为若干个层次或方面。小而言之,是词义的解释和句子的确认。逐事上理会就是分解剖析,可抓重点难点及技法手法。大纲大目,要理清思路及结构层次,有所归纳综合。至于“大本大原”则要把握主旨与感情态度及动机目的等。快读与慢读,是就阅读的速度而言的。快读,可以快速浏览,多以捕捉大意或信息为主。慢读,则要品味。且看宋代陆九渊的《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是说,读书不可慌忙,倘那样挂一漏万地读,收效甚微。应当换个心境,让心情平静下来,有涵泳的功夫,才能读解出兴味来。一时间难以领会的,不必强作解答,可暂且放过,留待他时他日再来读解。但有切合于自身经验的,就要细细地思考一番,才会融入个人的涵养中去。阅读不只是一次性的过程,得不断地重读或复读。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经常地复读,才能做到熟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凡古文时艺,读之至熟,阅之至细,则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笔一举而皆趋赴矣。苟读之不熟,阅之不细,气机不与我浃洽,句调不与我镕化,临文时不来笔下为我驱使,虽多读何益乎?”虽是针对古文时艺而言,但强调的是熟读有助于写作。

方法多是横向的,能力则是纵向的。能力由低到高,有层级之分,包括识记与理解、分析与概括、筛选与探究、鉴赏与评价等。先说识记,即识别与记忆。对象是字词、诗文名句、文学文化知识等。比如字词,要能加以确认,从而正音正字。理解,即领会与解释,是以句子为主的,当然也可把词语包括在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仍处于一个语境中。所谓语境,体现于文章中就是上下文。句子在文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连贯的。这就需要好好地关联起前后来,在上下文这样一个具体而特定的语境里加以把握。分析,即分解与剖析。可分析一些重点难点,从而在内容处理上有所侧重;再就是分析思路及结构;还可分析技法手法等等。综合,即归纳与概括。对应于文章,就是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提要钩玄,换言之就是归纳与概括。筛选,是按要求筛选信息。筛选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既要有足够的注意力,又得分清主要与次要、有效与无效等。探究,是探究某些问题。探究除了认真疏理文章外,还可关联背景知识。既要对问题多有了解,又要使认识有所深化。鉴赏即鉴别与赏析,具体包括形象、技巧、语言等。为便于鉴赏,可从语言及技巧入手,进一步领会形象及内涵。这也就是披文入情,涵咏体味。评价,是评说与评论,可评定价值高低,区分好坏等。评价的重点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评价可借鉴一些文艺及美学理论,但在鉴赏的基础上展开评论,更为切实。

至于写作,也可与阅读结合。阮真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说:“学生课内所读的书或文章,里边往往有意义可以发挥,有问题可以讨论,有文字可以摹拟或翻改的地方,这也是作文好机会,在这中间出题目,学生容易有话说,有文做,而且在作文的法度上也有准则。在指导阅读的时候,教师就该教学生留意的。这种读作联络的方法,可以作为教学的主干,教作文的经常方法。”这里所说的读作联络,也即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训练,包括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仿写是有所仿照,便于揣摩借鉴。扩写则有所扩充,比如古诗词中一些短小的篇章及名句,即可拿来扩写。着眼于原诗的情景或意境,再扩充一些细节及场景,还可适当地发挥想象。缩写,多是压缩内容。比如名篇名著的阅读,可缩写故事梗概。改写,即改换要求来写。比如读了《祝福》,可改写为祥林嫂的故事。续写,多是有所补充。比如《项链》中当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有何反应,就可续写下去。配合文本教学或学习,还可写一些读后感、读书随笔及小评论等,都是很能体现读写结合的。写作又多由文体出发,尤其作文有其规定的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但在指导文体写作时,也可选编一些例文或范文,便于参照或借鉴。

文学阅读要能达到鉴赏的层次,而鉴赏又基于语感。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学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文、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里强调的,仍是生活经验方面。“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他的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而为鉴赏文艺,训练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得不断地训练语感,才能更好地通过文本,走近作者。夏丏尊于《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中举例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慨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里提及的信念,强调了语感养成对于鉴赏的重要性。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既是感觉,就不尽是理解的,更是体味的,要能体味到其中的情趣诗味。从作者的举例来看,对于这些语词的解读,既渗透了生活经验,又有相关的文化积淀。

夏丏尊在《读诗偶感》中说:“文艺作品的有意味与无意味,理由当然不很简单,说法也许可以各人不同吧。我现在所觉到的只是一点,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有意味,否则就无意味。”此种阅读,是对应于生活的。说的是可以将文本与生活比较对照,从而产生意味。并举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这首诗从小就记熟,觉得有意味,至今年纪大了,仍觉得有意味。”即使是同样的文本,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大都可引发兴味。这样的诗结合着生活经验,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有生活经验作基础,读来才更有意味。若有相似的生活经验,便说得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施蛰存在《古代旅行》中说:“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赠别和行旅的作品,都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为背景的,现代人读了,总是隔一层,没有体会。即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等诗句,古人读过,即有同感,因为人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现代青年读后,便无动于中,连想象也无从想象,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等境界。各式各样的古代旅行给我的好处,就是使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类诗词。”这里所说的,则是通过丰富生活经验来增加了解和欣赏的能力。至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仍要靠想象,设身处地,置于相关情境,才能更好地领会。

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中说:“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不是教訓。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是自由的。”文学自有一种感染力。“文学对于世界,显然是负有使命的。文学之收教训的结果,所赖的不是强制力,而是感染力。良师对于子弟,益友对于知己,当施行教训的时候,常极力避用教训的方式,而用感化的方法,结果往往得到更大的功效。文学的力量亦正如此。”其实,古人早已有言在先。比如《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弟子们何不学诗呢?诗可以引发感兴,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用来交往合群,可以学会讽刺方法。近呢,可以服事父母;远呢,可以侍奉国君。还可多记住草木鸟兽的名称。这其中,感兴便是有感染力的。读解,可由文本出发,然后寻求读者与作者的沟通。而一种良好的沟通,便是共鸣现象。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中说:“文学作品要对于读者发生效力,其主要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作品对于读者有共鸣作用的便有力量,没有共鸣作用便无力量。这共鸣作用因空间时间而不同,因人的思想环境有别而各异。”有共鸣,才算读到心里去了,才会有力量。

朱光潜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而在《情与辞》中又说:“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出一种兴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薄,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朱光潜在这里将主体的情与理与客体的事与物并举,从而标明了文字的四大功用。而首重情致或兴致,显然是着眼于文学意味的。朱光潜在《谈文学》的序中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这是要通过多读多写来培养趣味,并使趣味趋于纯正。

关于文学写作或创作,叶圣陶在《未厌居习作》的自序中说:“我常常想,有志绘画的人无论爱好什么派头,或者预备开创什么派头,他总得从木炭习作入手。有志文艺的人也一样,自由自在写他的经验和意想就是他的木炭习作。无奈我们从前的国文教师不很留心这一层,所出题目往往教我们向自己的经验和意想以外去寻话说,这使我们在技术修练上吃了不小的亏。”且“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意想畅畅快快地写出来,在日常生活上就有不少的便利。”作者的看法,强调的是要写自己的经验和意想。写作,也即自主地写实。当然,作为前提,是要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叶圣陶在《诗的泉源》中说:“因为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实不恳切的,决没有虚伪浮浅的弊病。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清泉。”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生活充实了,就不愁没有可写的。叶圣陶在《诚实的自己的话》中又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自主地写,不能当作只是完成了作业,交差了事。换言之,是要在写作中感觉到必要与欢喜,如此才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

丰子恺在《文学中的写生》中说:“文人对于自然的观察,不外取两种态度,即有情化的观察与印象的观察。有情化的观察,就是迁移自己的感情于自然之中,而把自然看作有生命的活物,或同类的人。印象的观察,就是看出对象的特点,而捉住其大体的印象。”观察先要是有情的,也即有普遍的同情,然后抓住印象,描写出来。丰子恺在《文学中的写生》中又说:“文学者要描写物体的形态,必先就这物体的繁复的形象中看出其特点,然后描写这特点,或巧妙地想出一种东西来比方它,这东西在实形上并不肖似那物体,但因其具有那物体的特点,故在印象上非常逼真。”描写只能是逼真,更关键的仍在于有情感的渗透。张中行在《负暄琐话》小引中又讲到写作缘于记忆:“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写作的对象或内容仍是人、事、情,所写就与这些境有关。合而言之,都可谓情境或情景。

文化比起文学来,范围更广。文化有广狭之分。广义地看,凡人所创造的都可称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狭义地看,又多指精神方面的,但仍有多种多样的区分。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列举了七要素: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其实还有历史、哲学、社会、教育、法律等。但多样或多元的文化表现,仍就是人的作为。至于文化的相通之处,一样可用精神来统称。即不仅有知识的理解与积累,更有精神的寄托与传承。且说人文方面的文史哲,朱自清在《中学生与文艺》中说:“文艺增进对于人生的理解,指示人生的道路,教读者渐渐悟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在教育上的价值。文艺又是精选的语言,读者可以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现和批评人生。国文科是语文教学,目的在培养和增进了解、欣赏与表现的能力,文艺是主要的教材。”文艺有益于人生,其语言又是精选的,更值得学习及运用。因而,文艺便是主要的教材,其效用不可小视。钱穆在《读书与做人》中说:“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这是说,诗中境界可供心灵的欣赏。“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通过移情神游,便可进入另一番境界。至于效用,朱光潜在《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中说:“我只知道这一点,诗人教会我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来认识到有限中的无限,因而从自我的窄狭天地中解放出来,发现这世界永远是新鲜的,这生活是值得生活的。”此种效用是有助于发现世界的新鲜,从而增加生活的意味。

再说历史,钱穆在《中国史学之特点》中说:“中国人极看重历史,极看重历史记录,并注重随时记录,随时整理。政府与社会同样注意此事。可说不断有新的近代史出现。积累两三千年,而从未间断过。其记录方法,又注重分年、分人、分地、分类,把历史上一切经过,都分在几个较自然、较显见的体系下记录。”这讲的是历史记载的方式及类别。再如《中国历史教学》中说:“历史本是各时代的人事纪录,因此讲授历史,可分三阶层递次升进:一、以事件为中心。二、以人物为中心。三、以时代为中心。此三阶层,乃一切历史之底层基础。学者必先了解此三基层,才能了解历史之最深意义。”或事件或人物或时代,为的是便于理解。“曉事,先使知‘成败得失’;知人,先使知‘贤奸忠佞’;论世,先使知‘盛衰治乱’。此等皆是大纲大节,即具体,又客观。有时代公评,有历史定案。”了解历史事实,进而知人论世。“从前人学历史,必先读正史中之‘本纪’与‘列传’,才进而读‘志’与‘书’;必先读《资治通鉴》,才转读到《文献通考》。类如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项目,比较属于专门史范围,并不如普通史之易于了解。如若文化史,更是新兴的一种研究。更专门、更抽象、更复杂、更综合。初学历史的,如何能接受与消化?”这是说先读普通史,再进而读专门史。钱穆在《国史漫话》中强调对本国历史要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否则等于只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有温情与敬意,才不会偏激与虚无。换言之,才是妥当的文化理解及传承。

至于哲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不管“四书”还是《三字经》,里面都有哲学问题,也就是有哲理的思考。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说:“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哲学是批判研究,要有怀疑态度。“总之,我们所要达到的批判并不是毫无理由地就决定摒弃每种显而易见的知识,而是根据每种显而易见的知识的价值来对它加以衡量,经过衡量以后,保留下来任何表现为知识的东西。”知识就是如此积累的。“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哲学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无尽的哲思与无穷的宇宙关联在一起。

[作者通联:福建长汀一中]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打造教育特色品牌

蒯忠山 钱学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就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深刻把握教改思想,抓住发展契机,在继承60余年积淀的文化基础上,以“润泽生命”为核心,提出“健康成长,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的校园文化内涵,探索出以大德育为核心,大阅读教育和大体育为两翼的三大特色教育办学之路,并通过打造“启智润生”教育团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4日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