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营满

2021-12-21 07:22胡雨昔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
关键词:留白艺术

【摘要】 “留白”概念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意义性阐释中体现“无形有意,无语有声”的美学思想。该技巧在广播影视作品中也有深刻体现,如“声音留白”作为一种技法,有意识地将留白运用不局限于视觉效果,而延展至声音维度,运用不同表现形式,令观众完成对作品中创作者表意的正确理解和整体把握。本文将从留白的起源与现代表现形式、声音及声音留白的概念阐释和重要价值体现、声音留白在广播影视中人声、环境音响及配乐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对“留白”在广播影视声音中的价值进行梳理和现代化阐释。

【关键词】 留白艺术;声音美学;广播影视

【中图分类号】J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088-03

一、“留白”——美学溯源与现代阐释

(一)美学溯源

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留白”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庄子的美学思想中,以“道—气—象”为表现范畴。庄子云:“瞻彼阙者,虚室生白。”道家“虚无观”并非虚空而是以无衬有,互为对立又相互统一。同时在佛教盛行时期,visaya(梵语)也译作“境”“净土”。经研究发现“留白”正式出现追溯至秦朝“错彩镂金”,唐代发展达到顶峰,随宋元山水画盛行而广为流传。画中描绘对象、地区、时日、季节时,既追求细节真实,也需高度概括性的诗意化追求达至“气韵生动。[1]如苏轼笔下的《墨梅图》,既有虚无缥缈之感,又品梅花傲寒而立之姿态。晚唐的诗书画里已有"料峭清远,遗世独立"一说,经历史与社会洗礼,其美学特征逐步形成。

(二)现代阐释

“留白艺术”表现力丰盈,衍生出“无形有意,无语有声”“计白当黑”“自性真空”等表意样态。现代艺术门类也对它进行多维度探索,继承优秀传统内核同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从艺术各门类来看,它在实用、造型、表情和综合艺术中各有体现。

首先,实用艺术中园林建筑艺术的“留白”方式最为典型。它利用亭、窗、走廊、湖泊来留白。如“亭”,行人歇息于此处与观景者视线相交,“行人”与“亭”立刻融合成了一副动态生机画卷;其次,造型艺术作为再现性空间艺术表现性更甚。“未完成”的绘画作为一种观念成为艺术家思想的预留。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空白艺术”与“期待视野”召唤受众的再次创作参与;表情艺术中的主要体现在音乐旋律和节奏感的表达。和声构置就是典型的表现方式,它满足了人们的联觉体验也实现了“1+1>2”的效果;最后,在综合艺术中以戏剧为例,舞台上仅用“一桌二椅”便实现用有限时空展现宏大世界。经过梳理,认为“留白”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呈现不止于此,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视阀之中,继续研究“留白”在广播影视声音中的诠释价值。

二、“飞白”——审美愉悦与价值衬托

(一)“声音”于影视中的主体性

首先,广播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在爱森斯坦“垂直蒙太奇理论”中具体地说明声画关系的重要性。声音的主动性创作使观众更加全方位接收信息,体验艺术作品带来的纵向化审美愉悦。而无声作为声画关系的表现方式,让有声更有意义。随着当代声音创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全方位立体音、杜比全景声带来的感官加持,令观众对于声音呈现标准的要求提升,便更加需要整体音效带来的审美体验,而合理运用声音留白便能实现完成艺术作品整体节奏感把握。

(二)“声音留白”在视域文化中的重要性

“声音留白”作为一种创作技法,有意识地将留白运用不再局限于视觉效果,延展至声音维度,运用多样形式,令受众完成对创作者表意的正确理解和整体把握。因此需要探究其在广播影视作品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从制作角度来看,“声音留白”指的是作品在声音轨道中的无信号或可忽略的微电波。在这段可见波频内,能够完成激发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调动理性思维分析这段无声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进行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从而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快感;它能令创作者完成对作品整体节奏感的把握,实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官冲击。该种设计巧妙地表现了创作者整体布局智慧,在信息传递中避免满、杂、冗带来的疲乏接受效果,从而进行有效信息和情感传递,张弛有度,合理营造美学意境,然则达至“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受众生理构造的客观需求看,人耳听觉结构痛阈是生理结构中的客观存在,从人生理构造来讲,长时间振聋发聩冲击下,需要“声音留白”来调节生理感官的高度紧张状态。[2]

三、“留空”——多元样态与跨度功能

人声、环境音响及配乐是广播影视作品在有声表达时的呈现形态。人声留白能够声画结合向受众传递隐秘信息、表达隐晦情绪、增强情感共振、引发观众联想以及弱化人物矛盾与叙事情节;环境音响及配乐的留白可达到渲染气氛、暗示画外信息的效果,用声音静默互文展现人物迷离精神世界并营造诗意化審美意境的作用。以完成空灵之美中“留白”于广播影视作品声音中独特的运用价值。

(一)人声留白

1.播读停连传递隐秘信息

从播音角度来看作品配音中解说词、台词需要依靠停连声音留白来完成对文本整体节奏感把握,传递有效信息。广播影视剧呈现时,短时留白及停顿可完成不同意义表达。播音效果中停顿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语法停顿即标点符号所在之处的气口舒缓,是作者表意时明确给出的播读停顿点;逻辑停顿即因意停顿,是播者在理解后心理停顿的表达方式,有强调重点信息,渲染情绪的效果。该种播读留白根据停顿处理方式不同完成文本创作者以及播读再创作者的表意传递。以悬疑广播剧《必须犯规的游戏》为例,女主宋秋玲作为国安部保密科成员,被监听的情况下通过台词的特殊停连向同伴传达出关键信息获得外界及时支援。该播演方式在众多经典谍战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如《风声》《伪装者》等。

2.对白留白表達隐晦情绪

台词中对白留白在必要情态下可达到连贯长句台词所不及的效果,以展示主角被压抑的情绪。影片《小城之春》讲述了照顾久病卧床丈夫的已婚女人再次见到她昔日爱人所发生的故事。导演非常擅长用极为克制的台词去表达剧中人物情感,流露出东方电影在表达隐忍感情时的含蓄之美。例如,周玉纹给昔日恋人章志忱送毯子气氛微妙的段落,台词设计贴近日常的尴尬寒暄,“嗯嗯啊啊”成为两人主要交流语言。双方心理萌动有太多话想告知彼此,又碍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被迫压抑自己的情绪。人物在简短没有意义的语言之下配合表演,呈现出内心波澜壮阔,强烈的情绪引发观众期待式悬念,仿佛下一秒两人便会激情相拥。[3]电影创作于1948年,基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同时代人们共同价值判断与文化认同,在传统的东方式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约束之下的情感,是有情却无欲的,或者说呼之欲出的情欲被扼杀在襁褓里,这种对白留白带给观众奇特的情绪体验。

3.言语静默增强情感共振

言语的静默配合画面在表达强烈感谢、憎恨、思念等感情的合规情节时,往往能呈现出更为“尽在不言中”的深刻情感。众多影片中主人公交流语言不通时,无声的动作更能体现情感表达,如援藏医疗队与藏族老阿妈,驻非洲医疗队与当地儿童,救助者与被救助者在语言不通时,通过言语静默加上强烈的画面动作与特写展现,更易表达出令人为之动容的深刻感激。

4.对白留白引发观众联想信息

在影片叙事推进中,人物对话进行时安排声音淡出的对白留白,更能调动观众的理性思维进行对后期叙事进行联想补充。在各类影片的景深镜头中,如《公民凯恩》的经典三角景深构图,被拍摄对象于对话密谋却没有声音。喜剧片《西虹市首富》中也有体现,主人公王多鱼终于苦思冥想出花光十亿的方法,此时画面只呈现出了他激动与监察方达成合作的画面,声音空缺引发受众对谈话内容联想。导演在这里有意设置悬疑,一旦观众的思考与最后揭晓结果一致,受众将获得来自理性思考之后更强烈的审美快感。

5.弱化人物矛盾与叙事情节

《城南旧事》主人公英子是个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活泼女孩,家人们不想让她和惠安馆人尽皆知的疯女人秀贞接触,越是这样小英子越是好奇。他们的初次相遇作为矛盾冲突点,对白表达有长达十几秒钟无声留白,四目相对,英子的眼神中充满好奇与不安,声音的留白让观众将注意力停留在他们眼神的交互上,带领观众同英子一起屏气凝神思考她真的是疯子吗?是否背后有何难言之隐?在叙事中出现的这种无声留白,弱化了两人见面时的人物矛盾,淡化该情节叙事,气韵在这股无声的环境下流动起来[4]。

(二)环境音响及配乐的留白

1.暗示场外信息,强化感受

环境音响及配乐的留白最为典型的便是其在恐怖惊悚电影中的呈现。狡猾敌人出现于远处时,环境音响伴随着丰富的画外音来渲染刻画对象的恐怖,同时发出物品或人物的距离感动态声,目标距离逐渐推进后,环境音响瞬时静默,造成主人公躲过一劫的安全假象,而下一秒目标贴近主角,打破观众原有的定向期待视野,造成强烈心理刺激。在《小丑回魂》《狂蟒之灾》等恐怖类型影片中多次出现强化恐慌,影片《小丑回魂》讲述小丑形态的怪物变换各种形态抓捕儿童以他们恐惧为食。片段中,小男孩在昏暗的地下图书室看到小丑畸变的无头男尸从远处台阶走来向他靠近,伴随着怪物行走的距离动态声,能察觉到对方逼近,男孩躲到柱子后,动态距离声消失突然声音留白,观众带入小男孩视角听不到怪物前进声响以为藏匿成功,躲过一劫,下一秒怪物突然贴近男孩,造成更强烈的恐慌感受。导演所采用声音的留白并非空白无内容,而是“以空营满”以无声来反衬有声,营造更为强烈的感官冲击。

2.静默互文,展现迷离精神世界

影片中画面呈现叠化效果,声音则进行部分留白以表现迷离的精神世界。沃尔特·穆奇作为首位冠以“声音设计师”的音效大家,在《现代启示录》中展示战争场面时采用了互文静默的留白方式。男主人公酒醉迷幻回忆的战争,他表面上盯着头顶转动的电风扇,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战争中飞机的螺旋桨的画面,在声音上战争场面环境音留白,只留下风扇的声音与画面内容形成互文[5]。

3.配乐留白,营造诗意化审美意境

斩获一众国际大奖的电影《英雄》就很好将“声音留白”意蕴推向世界。其中,残剑与无名在湖面打斗的场景,张艺谋导演摒弃怒吼喧嚣的打斗场景,而采用空灵悠扬的“水谣乐”可谓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灵之感推向高潮,创作出一副融古典美学精神的绝美画卷。这种声音“留白”引导着观众激发其理性思维体味整个影片所营造的审美意境,从而令音乐不再简单作为符号点缀而成为电影升华主题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声音“留白”作为一种创作技法丰富了广播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阐释了"以空营满"的美学思想,同时唤醒根植于国人血脉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与热爱。在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盛行的当代,人们习惯于好莱坞直给式的观赏节奏和刺激的感官追求,如何在该环境中坚守自我?如何向外输出文化力量进而达成艺术间的澄怀观照?这要求人们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从中汲取力量,这也是传递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作品走出去的最优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169.

[2]孙方宁.“静默”的美学[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3]李崇靖.电影剪辑中的“留白之美”[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4]周晓璇,李焕征.论“留白”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17):37-39.

[5]张晋辉.间隔与留白:新时代国产影片的静默技法[J].当代电影,2020,(09):91-96.

作者简介:

胡雨昔,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研究生在读,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留白艺术
留白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应
巧用留白艺术,呈现别样精彩
数学教学中“留白”的意义及运用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的实践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
浅析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