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脏肿瘤诊断鉴别中的临床应用

2021-12-23 06:50刘海燕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门脉螺旋影像学

王 帅,刘海燕(通讯作者)

(鲁西南医院放射影像中心 山东 聊城 252300)

肝脏是肿瘤疾病高发脏器,可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及病理表现大致分为局灶性结节增生、原发性肝癌、转移癌及血管瘤四类,其中良性肿瘤对患者健康质量、肝脏功能均无显著影响,预后良好,但恶性肿瘤则存在较高转移、扩散风险,以肝癌较多见,可经血道转移、腹膜种植或周边脏器浸润等路径增加患者病危风险,且肝癌是我国主要致死恶性肿瘤疾病类型。受肝脏肿瘤病理进展特殊性影响,良性、恶性肿瘤早期均无特异性正常,且基础影像学诊断中存在较高误诊、漏诊风险,或可导致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引发不良预后,需合理选择影像学诊断方式,提升肝癌早期检出效果[1-2]。结合上述背景,本文特以多层螺旋CT及MRI为研究变量设置对比性研究,分析两类影像学技术临床应用效果及诊断鉴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接受手术病理诊断的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病理检查前依次开展多层螺旋CT、MRI影像学诊断。

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4.55±4.58)岁,病理确诊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11例、肝转移瘤9例、病灶性结节增生15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超声检查均提示肝区占位性病变,且实验室血清标记物检验均为阳性,疑似肝脏恶性肿瘤;②患者均确认参与研究,接受影像学诊断及病理诊断。

排除标准:①明确既往恶性肿瘤病史者;②合并CT、MRI诊断禁忌证者;③脱离研究者。

1.2 方法

MRI成像采用飞利浦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Ingenia),多层螺旋CT成像采用美国GE后超高端CT成像系统(型号:Revolution)。

CT检查前患者需禁食禁饮8 h,空肠状态下饮水1L后按需接受检查,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脏下缘。扫描层厚5 mm,层距2.5 mm,螺距0.75 mm。先行常规平扫,其后经肘中心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造影剂(1.5 mL/kg,最大剂量100 mL)行增强扫描[3]。

MRI检查前需禁食4 h,取仰卧位接受检查,先行STIR、TSE-T1WI、TSE-T2WI序列扫查,FOV扫查层数为30层,矩阵358×256,层厚5~8 mm,层距3 mm[4]。

成像检查结果均需上传至配套处理平台后进行后续图像强化、重建等后期处理,依据成像结果特点,由4名影像科医师经分析讨论后签发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MRI肝脏肿瘤诊断鉴别效果及诊断效能。50例患者影像学诊断中共检出肝脏肿瘤病灶67个,经手术病理确诊原发性肝癌22个、肝转移瘤12个、肝血管瘤18个、局灶结节增生15个。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数据差异性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效果对比

多层螺旋CT诊断各病灶检出率较MRI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诊断效果对比[%(n/m)]

2.2 诊断效能对比

多层螺旋CT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较MRI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表3。

表2 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结果 单位:个

表3 诊断效能对比[%(n/m)]

2.3 CT成像特征分析

多层螺旋CT成像诊断中高密度、普通密度病灶数量多于低密度病灶,且低密度病灶门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内均可见明显影像特征。

2.4 MRI成像特征分析

MRI检查中病灶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表现,动脉期内均可见明显信号增强,部分病灶门脉期信号迅速降低,且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特异征象。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诊断各病灶的检出率较MRI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经分析两类影像学诊断结果后发现,在多层螺旋CT成像检查中动脉期病灶以高密度成像为主,门脉期病灶成像则多为低密度灶,存在明显“快进快出”征象,而少部分并在CT增强扫查中存在自边缘逐渐强化于门脉期在病灶内部向中心融合、填充征象,且病灶中心强化信号未减少;极少数患者CT成像资料中可见“星状”“瘢痕样”或“放射状”增强影像[5-6]。

MRI诊断影像结果分析中,病灶在常规系列扫描模式下均呈低信号表达,动脉期信号增强,门脉期信号下降,而在经调整T1WI、T2WI序列信号,则可见T2WI扫描序列下明显“灯泡征”影像[7-8]。

在转移瘤成像结果中发现,单发患者较少,多发病灶检出率较高,其多分散分布,病灶形态类圆,在CT增强扫描总可见明显动脉期、门脉期连续增强环状影像,且当病灶中心呈“牛眼征”时,则提示病灶供血较少[9-10]。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脏肿瘤诊断鉴别中均有显著临床应用效果,可在经不同成像检查模式中经分析病灶密度,门脉期、动脉期内成像特征或其他类型特异性征象后,有效鉴别肝脏占位性病灶性质,为后续病理检查及治疗实施提供完善影像学资料支持。

猜你喜欢
门脉螺旋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旋风“螺旋丸”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