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矛盾及教师素养提升对策

2021-12-23 12:43张泽一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思政

罗 慧,张泽一

(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部,北京 100101)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铸魂育人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思政课教师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和素养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的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1]。思政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由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网络生长的一代,所以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必须要跟得上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善于在网络空间更好地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宣传教育。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如何直接关系着教学实效性发挥的程度。

一、调研方案及样本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2]。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媒体素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新媒体认知和应用技能层面,包括具备新媒体基本知识及使用新媒体教学的手段方法;二是对新媒体价值选择和批判层面,包括教师选择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内容,能够将新媒体信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三是对大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的引领和教育,激发大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自觉。基于上述概念的界定,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从“教”和“学”的双方关系入手,围绕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设置观测点,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提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对策。

本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手段,采用自编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访谈问卷(教师版)》以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问卷(大学生版)》。课题组以北京市某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学生问卷发放600份,回收578份,回收率为96.3%;教师访谈提纲发放50份,回收47份,回收率94%。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和访谈的分析发现,较之传统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时代在评价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方面也呈现出了许多突出矛盾,亟须加强和改进。

(一)从教育主客体使用新媒体来看,存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与教师教学使用不足的矛盾

通过对教师和大学生的两个群体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使用在大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中已经非常普及,目前100%的大学生和99.3%的教师使用了以微信、QQ、APP等网络平台的新媒体。调研结果进一步表明大学生虽拥有智能手机等网络媒体,但多是使用社交软件、观看视频、浏览新闻玩游戏等,用于主动辅助学习、查询资料的偏少,仅占15.6%,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堂更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基本都属于“00后”,他们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政治意识薄弱、社会阅历偏少,缺乏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待事物较为片面。而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海量信息的传播,致使大学生在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或舆论传播的负面影响。与之相应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的比例偏低,调研表明,教师用于新媒体教学的占39.2%,课后运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人生引导的占28.9%。问卷进一步调研了教师使用新媒体不足的原因:年龄比较大,不能很好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占36.7%;由于科研教学压力大,无瑕钻研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比例占28.2%;缺乏相关的培训机制和途径的占31.1%。这说明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缺口与教师教学目标不匹配,教师应该在课堂、甚至课下引入新媒体技术手段,用于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存在教材内容理论性、重复性、抽象性与网络信息娱乐性、丰富性、趣味性的矛盾

调查显示,46.9%的大学生认为教材理论性太强,短时间内提升理论思维过于困难,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在理解教材内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现行全国统编教材为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材内容难免出现与高中内容重复现象,尤其在“原理”课程中,其中的哲学原理与高中所学一样,内容重复,大学生容易自以为学过背过而不深究,从而影响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这一现象在教师和大学生群体中的调查均有体现,68.3%的教师认为原理课程教材内容重复,71.5%的大学生认为高中学过相关内容,这成为思政课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在传统背景下,大学生逃避的方式是通过上课说话、逃课等体现;而在新媒体时代,教材内容问题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相较于传统媒体,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新媒体时代迫切要求思政教师将理论性强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易于接受的教学体系。区别于高中所学的原理,大学思政课程应将着力点放在提升理论认知和理论思维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独立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用所学的原理指导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存在传统单向灌输模式与新媒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矛盾

传统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教师们普遍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了多媒体,但与新媒体相比,缺乏互动效果。调查显示,61.7%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堂采用的是单向灌输。网络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快速获取知识类的信息,单向灌输致使学生吸引力的降低,显然让教学的有效程度受到挑战。同时问及新媒体手段是否应用于课前推动教学内容,41.1%的学生回答为几乎不会,只有32.4%的学生选择经常会推送;在课堂上使用新媒体点名或教学内容的讨论,经常使用的比例占48.9%,不太用的比例占43.4%;4.5%的比例为几乎不在课堂使用新媒体技术,课后使用新媒体手段与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或者沟通交流的也占少数。同时,大学生也表达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新媒体对创新学习思维,丰富学习资源、缩短师生距离等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可见,尽管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具有共识在场的先天优势,但新媒体的虚拟性、平等性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有效使用新媒体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更利于进行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存在知识传授易考察与行为内化难衡量的矛盾

教学效果评价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检测、反馈、修正、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级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和践行能力,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高校为便于考评,仅将社会实践报告、论文等作为考核依据,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一些学生通过下载或抄袭他人报告,甚至闭门造车,编造相关实践数据和资料。访谈调查表明,大多数的教师认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中更多侧重于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思想领域的考察具有隐蔽性,难以体现多层次立体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认同,而且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课堂限制难以衡量学习效果。而大数据、云计算、5G等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过程管理和精准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们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对于解决矛盾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对策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因此,欲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就必须着眼于新媒体时代,必须着眼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新媒体素养,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来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来说,从教育主体入手,教师要牢固树立新媒体理念;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教学能力;从发展角度,教师需要抓住三个关键。

(一)教师要牢固树立新媒体理念

思想意识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先导。在当前环境下,对教育主体来说,新媒体既是一种工作环境,又是一种能力和素养。教育主体应该树立新媒体理念,将使用并掌握新媒体技术放在同科研和教学一样重要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新媒体的运作方式;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个性特点,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中心工作;利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解构和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力争转化为更容易为学生所接纳的表现方式。唯有理念先行,才是搞好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墨守成规、抗拒变化,只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

(二)着力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教学能力

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成为大学生寸步不离的随身物品,为了与这些网络设备争夺课堂控制权,教师应该采取“为我所用”的策略,通过实现两个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提升新媒体教学能力。一是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师们实现由传统模式下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模式创造了条件。具体做法是:问题导入—提炼问题中的主题—思考讨论—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导入,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上发言、开展情景化的教学;通过新媒体教学满足大学生需要,展开讨论,可以是师生讨论,抑或生生讨论,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习得知识,内化于心;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发言次数、表现状况进行记录等。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看学生是否对应用这一方法,或是否对讨论的问题感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进行相应引导。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原因之二是引导教学从课堂向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转变。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责任重大,仅有课堂上的45分钟远不够的,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时空性、开放共享性、便捷性等特点,以课堂为中心,延展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以微博、微信、APP等网络设备为工具,提前布置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课后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及时改进,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观点探讨。实践证明,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导演”,学生做好“演员”。

(三)全方位构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发展平台

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升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除了教师个人的意愿之外,还需要高校全方位构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发展平台,主要是三个关键,包括搭建教师培训平台、搭建教师科研平台以及完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

全方位构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第一个关键就是搭建教师培训平台。新冠病毒疫情开启了我国思政课教师全面大规模使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新篇章,即使在复课后,也不可能和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的状态,而是要让在线教育从“新鲜感”转变为“新常态”[3]。而现实当中,教师新媒体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迫使高校老师必须尽快提升新媒体素养。因而,高校举办与新媒体相关的讲座、经验介绍或者进行相应的实操培训,助力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可围绕如下几方面进行:如何有效筛选、甄别和使用媒介信息;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如何指导教师通过挖掘热点社会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热点追踪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

全方位构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第二个关键是搭建教师科研平台。科学研究对促进教师成长发挥引领作用,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高校可以设置与新媒体相关的教学科研的课题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课程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比如,以5G时代作为各种信息依托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为例,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规律,研究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话语特点和表现形式,促使教师始终占据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制高点,以此实现并巩固教师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全方位构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第三个关键是完善教师发展机制保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相当比例的思政课教师不愿意使用新媒体是缘于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难度高,年龄大的教师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年轻教师则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研究。表面上看,是教师的惰性、懈怠心理,其实质则是高校是否重视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因而,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激励和考核机制来鼓励和引导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等方面,加大教师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分值权重的比分,并从经费、制度、人员、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就尤为重要。

四、结语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契机,吹响了广大思政课教师练兵的集结号,思政课教师的新媒体素养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教育主体必须从理念高度充分认识这个事实,不断提升新媒体素养,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运用新媒体思维和技术重构“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培养教育客体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