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2021-12-23 12:43赖莉飞常勤毅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视域课程思政

赖莉飞,常勤毅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教学中,前些时候存在一种令人担忧和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对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及其作品的质疑甚至于全盘否定,进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具有强烈正能量和主流意识的思潮、现象、作家、作品(比如革命文学倡导者、红色经典作品等)由不屑一顾的冷漠发展成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于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大不小的“时髦病症”——文学要远离政治、远离政党、远离主流、远离人民、远离中国共产党,进而“林语堂热”“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鸳鸯蝴蝶派热”等等成为研究中和课堂上的热门话题。甚至有的论者和教师,在研究论文或课堂教学中大放厥词,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尤其是所谓纯文学的角度,林语堂、沈从文、张爱玲以及鸳鸯蝴蝶派,甚至思想更消极的作家和文艺现象都可以研究,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但是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蒋光慈、鲁迅、茅盾、郭沫若、殷夫、柔石、冯铿、冯雪峰、金剑啸、田汉、麦新、田间、冼星海、丁玲、巴金、老舍、曹禺、何其芳、骆宾基、萧也牧、贺敬之、周扬、陆定一、郭小川、贺敬之、刘白羽、草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王愿坚、杨沫、王蒙……这些作家艺术家的其人其作,难道就因为他们的特殊的政治身份就不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吗?假如我们不是抱有成见的话,李大钊、陈独秀的政论文章、瞿秋白的翻译作品、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的诗词……,就是从纯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如果我们再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去分析:在中国新文学诞生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100年来,我们那些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以及很多进步人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笔作刀枪,用他们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可以气吞山河的激扬文字,在给中国新文学烙上一道深深的“红色烙印”的同时,更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理想与人性齐飞、政治共文学一色的文艺思想、文学作品,这些无疑就是我们“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活生生的“课程思政”教材。

一、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开展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意义不可低估

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以1919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描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参与的运动和歌颂共产党人及先进人物的优秀作品为研究对象,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迂回、壮大进行同步研究;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政治的宏观与文学的形象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考察,进而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进行系统并力求真实的历史考察,对党的相关基本经验和教训进行较为全面和公正的研究:这在截至当前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十分多见,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意义。

2.开展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的现实意义极其重大

对中国现当代作品中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的形象进行美学、文学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角度,研究作品中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形象的现实教育作用;特别是从对中国青年深刻影响的层面,来研究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这在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独创性。

3.开展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能推动其理论创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中共党史教育研究或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教学的历史与理论依据、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在“教学思政”或“课程思政”中,可以为开展其研究与教学的人,打开广阔的思路,从而实现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

(二)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现实应用价值

1.开展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进行的不同角度回顾与纪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对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大有必要。江泽民曾说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1]。胡锦涛指出,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充分运用这个精神宝库”[2]。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就将学习党史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了“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3]。而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中共党史同步发展的角度研究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迂回和壮大的历程,不但会有效“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而且会使中共党史这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更具形象性和可读性,将这种形象化的党史运用到高校党史与思政教学中,对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共党史的关注,加强学生对学习中共党史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开展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资料素材

对“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历史进行政治的,宏观与文学的形象相结合的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力争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知识的传授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三者完美统一,给从事这三方面教学、研究和工作的人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资料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展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是“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现实体现

编写一套形象生动、具有较强可读性和文学感染力的中共党史教材或研究著作,或者是编写一套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的教材或研究著作,能给党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展党建、思政工作时提供一种“思想库”;同时将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与对青年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政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一方面为现阶段党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进而推动党建理论创新:这对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一)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1.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一起,以形象感人、活泼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使中共党史——“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真正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2.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并力求真实的历史考察和对其基本经验和教训进行较为全面和公正的总结,有助于找寻到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的基本规律。

3.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的形象进行美学、文学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角度,对作品中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形象的现实教育作用,特别是对中国青年的深刻影响的层面,来研究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能够为青年学生提高政治觉悟、提升审美水平和加强文学修养打造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此外,中共党史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树立正确“三观”,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中中共领袖、革命先烈等红色经典作品和描写共产党人和先进人物的文学作品学习可以提高政治思想。

(二)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基本内涵与教学模式

中国共产党党史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对其研究是中国现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本体论研究。1921年前后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很多都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和主要参与者。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文艺思想(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苏联等文艺思想的译介)是中国新文学的“红色源头”,中国共产党每个重要历史的节点或历史事件的诱因往往和中国文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1.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历史依据与教学内容

(1)早期共产党人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历史考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指导思想,也是后来一直作为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学中“红色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星星之火,是由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当时神州大地上开始点燃的。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每周评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新文学初创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最早记录中共一大成立的作品是第一次党代会的重要人物陈潭秋,其作品堪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最早的红色纪实;《共产党员》月刊、《向导》周报、《劳动界》周刊和人民出版社等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与“革命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从文学角度记录和描写这一次又一次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要属“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的蒋光慈、郭沫若和后来的“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冯铿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论是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农民运动史,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史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的左翼运动、抗日战争与左翼文学、抗日文艺关系的历史考察。以共产党人革命烈士为代表的金剑啸等白山黑水边的抗日文艺战士,与中共领导人关系密切的东北作家群为抗日战争和抗日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的政治观、文艺观和作家观(比如毛泽东给丁玲的赠与诗)对延安文学思潮与创作的影响等。

(6)新中国初期中共政治运动与以批电影《武训传》为序曲的“居安思危”文学—政治运动的开展等。

(7) 中国共产党“双百方针”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繁荣关系的历史考察。

(8)“反右”与“文革”中文学—政治运动和文艺现状经验与教训总结。

(9)走进改革期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的考察。

2.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1)将中共党史教育“融入历史、语文等课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力度,从“又红又美”角度选取优秀作品、充分挖掘解析“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中的人性美,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和标语化。

(3)编写一套中国现代文学架构下的中共党史参考教材或者是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的重要教学参考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4)创建一门将政治宏观与文学形象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中共党史教育或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的探索性研究。

(5)运用各种感染人、教育人的文学形象和多媒体手段传授中共党史的课堂实践教学。

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极有可能落入图解政治、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品格与艺术成就的尴尬境地。因而,如何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顾的“又红又美”基础上选取和研究作家与作品,运用各种感染人、教育人的文学形象和多媒体手段传授中共党史的课堂实践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6)加大课外活动频率和力度,加强“到社会实践中学党史”的实践教学。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迂回、壮大进行同步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做好田野调查,研究这些党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对不同的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青年的深刻影响。这就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有教师引导下的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来完成。

(7)将党史教育与校外各种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无论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还是不同地区和形式的德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实都是在用各种感染人、教育人的文学形象和多媒体手段传授中共党史的课外实践教学,比如在讲述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金剑啸等人的革命事迹的同时,从文学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这是效果极好的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的课外实践。

三、结语

本研究基于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教育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再进一步对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其研究思路和轨迹是“历史考察—理论寻根—体系构建—实践创新”,其研究目的是创建一种将政治宏观与文学形象相结合的、中共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这一探索任务艰巨,若想实现难点的突破,必须使各个方面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在具体实施中达到这样的总体目标: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一起,以形象感人、活泼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使中共党史真正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视域课程思政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热心党史 老有所为——记攸县中共党史联络组副组长刘南云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