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制度创设的百年探索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12-23 15:36魏宪朝魏浩天
关键词:中国之治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

魏宪朝,魏浩天

(1.聊城大学 法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系统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演变、制度创新”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1页。,对于全面把握“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天换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14 页。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与资本主义国家内阶级对立衍生政党不同的是,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

(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③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年第23期,第4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天辟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和“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担当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

1.“国体”“政体”探索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建立全国性质的新型政权“人民共和国”及其构成形式“代表大会”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创立的“三三制”政权、“参议会”制度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局部执政经验的理论总结、治理范式和制度模式。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讲演中总结指出,革命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以“改变中国现在的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3页,第667页。。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以阶级分析方法勾画出的国家轮廓就是“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3页,第667页。。1945年4月《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主张,“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6页,第1057页。毛泽东同志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6页,第1057页。然而,国民党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发动了全面内战,但也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民主党派以及人民团体“民主的大联合”。

2.新型政党制度在“民主的大联合”中逐步形成,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得以确立。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五一”劳动节口号》,是中国民主党派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它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3-284页。。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同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筹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1949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之际,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他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页。9月29日,经过两次筹备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体);“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政党制度);等等。

3.创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非常关注民族问题。党的二大专门讨论了共产国际二大《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决议》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之后,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6年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以及1937年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1940年的《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等,都曾提出过“民族自决”或“民族自治”的口号。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643页。。1946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⑧《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000页。在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自治问题的指示》精神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5月1日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2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正确贯彻执行这一规定,1952年8月8日颁布了毛泽东同志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事项和政策措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称“54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写进了这部宪法,从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

(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3页。然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教条式地把废除私有制而代之以公有制当作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而立即执行,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

实际上,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经设想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8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上的比重还很小”,“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9页。他认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将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凯歌行进中,毛泽东同志逐步改变了要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再加至少三个五年计划来充分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想法⑤魏宪朝:《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嬗变》,《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6期,第3-5页。,提出了推进工业化、“同时并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党的八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到1956年底,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达到了“废除私有制”的“主要要求”。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社会经济制度变化了,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正在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是一定会巩固起来的”。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7、268页。

然而,“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是在“经济还十分落后”的背景下创设的,由于过多地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发展,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是走过了一段弯路,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岁月。这一时期,“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自留地”“集市贸易”等虽然有过反复,但最终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计划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总体上看还是适合当时中国实际、适应经济基础和现代化建设的。特别是,这一时期形成的较为独立完整、系统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时代的结束,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淬炼,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为了取得进京“赶考”人民满意的好成绩,中国共产党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创造性地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以朱德同志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组织,初步建立起负责检查和审理各级党的组织、党的领导干部以及党员违犯党纪行为的纪律检查制度;最终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以党的领导为统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国家治理格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创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翻身作主人;“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三反”、“五反”,人民监督;“另起炉灶”,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炮击金门,维护祖国统一;兴修水利,根治黄河;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消灭“小虫河”,发展体育运动;“两弹一星”,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等等。诚然,制度建设并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二、翻天覆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14 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制度,来之不易。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毛泽东同志和其他已经去世的老一辈革命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这个担子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2页。

(一)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页。然而,改革是一场大试验,需要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使命担当,而且要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政治勇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之后,为了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召开理论务虚会议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1月,中共中央重新公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开启城市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改革。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小岗村等地农民分田到户、大包干的社会主义性质。经国务院批准,从1981年开始,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试验。“82宪法”确定了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基层政权形式。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党和国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了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开了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等,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广。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越来越深入、系统,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纲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①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页。。

(二)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1页。因此,要在改革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必须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

1.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1980年2 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以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为主要议题,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次全会之后,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开始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邓小平同志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第322、323页,第342页。。为此,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检验党和国家各种制度好坏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第322、323页,第342页。。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行动纲领。讲话共分为五个部分,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主题,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根源,剖析了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思想,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具体途径、目的和意义作出了系统的阐述。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第322、323页,第342页。他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那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实践证明,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四梁八柱”中,“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⑥《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人民日报》2018年3月20日。。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为例。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升为根本政治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宪法,即“八二宪法”。之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八二宪法”中完善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党的十三大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年,第31、38页,第6页,第27页。。党的十四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第235-236页,第227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第30页,第19、22、23页。;党的十六大强调“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4页,第554页,第549、550页。;党的十七大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括为不断推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制度。⑤《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4-635页,第635-636页。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37页。二是发展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势,党的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⑦《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年,第30页,第28页,第18页。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三大认为:“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⑧《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年,第31、38页,第6页,第27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⑨《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第235-236页,第227页。之后,党的十五大又将“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发展为“合作共事”;并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⑩《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第30页,第19、22、23页。党的十六大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1]《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4页,第554页,第549、550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12]《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4-635页,第635-636页。关于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二大早就提出,“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1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年,第30页,第28页,第18页。之后,基层民主特别是“村民自治”迅速发展起来。但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才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大会报告,并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范畴。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探索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为此,党的十二大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1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年,第30页,第28页,第18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年,第31、38页,第6页,第27页。1992年,在姓“资”姓“社”的一番争论后,党的十四大强调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6]《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第235-236页,第227页。党的十五大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7]《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第30页,第19、22、23页。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8]《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4页,第554页,第549、550页。。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至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初见端倪。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出了336项重大改革措施。“经过5年多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8页,第55页,第2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专门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概括了13个“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法治体系和行政体制,明确了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确定了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基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8页,第55页,第2页。。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宪法为根本大法,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遵循,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根本领导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及各项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境界,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惊天动地:“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8页,第55页,第2页。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1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治”不断彰显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两大奇迹”阐释了百年大党惊天动地的中国智慧、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力量。“中国之治”,顶天立地,令人惊叹。

“中国之治”得益于中国制度科学管用,“中国之制”具有适合实际、适合规律、适合目的的制度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地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体系。“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的过程,也是党和国家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过程。然而,“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9页。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国之制”彰显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页。;因此,坚定“四个自信”,对于我们开启新征程,运用制度威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坚定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要走好这条道路更加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好道路自信这把金钥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握好方向,行稳致远。其二,坚定制度自信。“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发展和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人类社会对美好制度的向往提供中国方案。其三,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来源于实践检验和人民认同。我们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自信,是因为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被实践检验特别是被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所证明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其四,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③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12期。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人类文明发展打上中国烙印。

我们坚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2页。。开启新征程,“中国之治”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增添强大的制度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