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态化思政教育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1-12-23 06:07张家丹
成才之路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思政教育高校

摘 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化理念是优化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要求。文章分析生态化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探讨生态化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指出优化生态化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增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质量;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体系;积极地改进和创新生态化思政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人文关怀;强化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效结合。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化教学;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3-0034-03

当前,将生态学理念融入思政教育,能满足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系统化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因此,高校要强化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改进和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以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对生态化思政教育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一、生态化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化主要强调不同事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人们应充分认识和掌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并把握好整体内部的关系,以促进内部的协调发展。生态学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整体具有关联性和保持各部分的动态平衡。生态观认为各个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要素都是关联和互补的,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生态化思政教育则是在生态观的引导下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生态化观念,充分挖掘生态学的内涵,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推动教学效果的增强。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观念,要求正确地认识和协调好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互动的平衡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协调的思政教学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在开展生态化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人文关怀,以实现个体的自身价值为教学目标,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以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進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化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1.生态化教育手段较为单一

生态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高校对生态化思政教育的内涵不够了解,对生态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容易忽视生态化思政教育。还有一些教师对生态化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将生态思政教育与环保教育画等号,并将其作为辅助课程对待,导致生态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显著,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虽然有些教师重视生态化思政教育,但是缺乏对生态化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究,仅采用传统的、同质化的教学方式,造成生态化思政教育方式单一,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态化思政的兴趣。

2.以人为本的理念较为缺乏,忽视学生个体的特性

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重点强调学生培养的经济价值和个人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依据师资情况、招生人数、教室规模等实际情况进行思政课程授课安排,并依据教育规定和学生学习的社会价值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学习态度等缺乏有效的关注,这会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热情,也与思政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不相符。还有部分高校在安排思政课程教学时,缺乏对课程教学的重视,且受教学资源的影响,会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使得思政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这样,会增加思政教师的教学难度,不能满足生态化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既影响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降低了学生思政学习的质量。

3.生态化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高校要推动生态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就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优化思政教育模式,促进生态化理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目的。但是,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生态化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生态化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生态化理念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在生态化思政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思政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生态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但是,一些思政教师主要采用PPT、插入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良好的生态化思政教育体系,既影响了生态化思政教育进程的发展,又限制了生态化思政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4.生态化思政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生态化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提高生态化思政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生态化思政意识。因此,生态化思政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学相关知识。但是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不足,导致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不一,这会直接影响生态化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优化生态化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1.增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发展的助推力,对高校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生态化思政教育亦是如此,要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自身应坚持思政理论知识学习,并加强对生态化建设相关知识的关注和学习,丰富生态学知识,进而有效将思政教育与生态化教学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化思政教育工作。而且,教师还应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高校应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依据生态化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选拔具备生态化思政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者道德素质较高、生态化思政知识储备丰富的毕业生,进而优化生态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还应强化对教师的管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促进教师对生态化思政内容的掌握,明确生态化思政教育的目标,进而促使教师能够更合理地安排好生态化思政教学工作。

2.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在开展生态化思政教育时,主要利用生态系统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要求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进而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学生思政道德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首先,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融入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将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融入课程中,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意识。如教师可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引出生态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其次,思政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专业知识,增加学生优化生态文明的知识储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生态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3.积极改进和创新生态化思政教育模式

教育质量的提升还要依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良好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助推剂。因此,在进行生态化思政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思政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积极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以强化他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思政教师还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三维教学环境,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人文关怀

依据生态化思政教育的要求,思政教师在教学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知识的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很难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师就可以通过人文关怀和反馈机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思政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对存在思想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从而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素质。

5.强化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效结合

生态化思政理论知识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对生态化思政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化思政意识。但是,要强化学生的生态化思政意识,不能让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并在实践中了解生态现状,强化自身的体验感。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讨论环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给定的社会现象进行探讨,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思政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一些公园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生态情况,并指导学生依据调研的情况提交调研报告,重点分析所调查的园区环境的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治理能力。

四、结语

总之,生态化思政教育是利用生态系统的有关理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推动生态系统思维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教师应重视生态化思政教育,充分挖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内涵,利用生态原理优化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以生态化思政教育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J].江苏教育,2021(02).

[2]张陶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程生态共同体之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3]俞玥,叶莉,李宝艳.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1(01).

[4]何平月.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03).

[5]幸小勤.高校思政教育内生需求下的“问题式”生态课堂模式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1(01).

[6]王宏鹏.“双一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基于教育生态视角[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9(03).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s

Zhang Jiada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oncep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to optimize th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eachers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quality; organically integr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actively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highligh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highlight humanistic care; strengthen the efficient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teach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张家丹(1989-),女,吉林四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政治学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思政教育高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