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2021-12-25 08:14韩超跃赵先超
关键词:消费市场耦合湖南省

韩超跃,赵先超

(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农业的有效供给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但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1];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2]。鉴于此,正确把握农业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探索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依据消费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安定。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学界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关系日益重视,展开了诸多研究。本研究从农业供给、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供需耦合关系和农业供需等4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评述。

1.农业供给方面。学界关于农业供给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效率等方面。(1)农业生产要素供给方面。学界认为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供给、农业科技供给和农业资源供给等。如张兴华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分析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仅为2.1%[3];康晓洁等研究京津冀地区农业科技供给策略,分析指出农业科技供给具有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市场等特征[4];Xu等研究农业供应链中水资源管理的弹性因素,分析指出农产品的选择、水审计控制机构的建立、废水的回收利用和节水技术的投资是影响农业供应链中水资源管理弹性的主要因素[5]。(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学界主要从基本概念和政策建议、问题和路径等方面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孔祥智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分析指出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体制改革是其三大着力点[6];余戎基于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以及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等路径[7]。(3)农业供给效率方面。学界主要基于效率测算,研究农业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等。如曾福生等研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指出东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且教育水平正向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人均GDP和市场经济改革等则负向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8];刘开华等研究重庆市农业供给效率与发展潜力,分析指出重庆市的农业供给效率和农业发展潜力不断提高,资本和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9]。

2.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方面。学界关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理论研究较少,侧重于从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粮食需求结构和粮食消费预测等方面展开实证分析。(1)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方面。学界认为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镇化和人口动态等。如钟甫宁等研究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指出动物产品消费的增长是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10];Zhong等研究人口动态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指出收入对食物消费的影响相当有限,而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等则会影响食物消费[11]。(2)粮食需求结构方面。学界主要从粮食需求结构演变和粮食需求结构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吕捷等研究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的演变情况,分析指出粮食需求呈现出口粮消费稳步下降、饲料用粮消费加速上升、工业用粮适度发展和种子用粮相对稳定的特征[12];辛良杰等研究我国未来食物需求结构,分析指出2030年我国口粮消费量将持续减少,禽类、水产品类和奶类消费量将明显增长[13]。(3)粮食消费预测方面。学界主要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和推算法等不同方法对未来粮食消费量进行预测。如Yang采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我国粮食中长期需求总量,分析指出粮食需求量和饲料用粮消费量将呈上升趋势,而口粮消费量将呈下降趋势[14];朱晶等采用推算法预测江苏省粮食消费量,分析指出粮食消费总需求稳中有升,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呈继续增长趋势,而口粮消费则呈下降趋势[15]。

3.供需耦合关系方面。学界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供需耦合关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从动态演变、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和时空特征等方面展开。如Li等从粮食供应服务、供水服务、碳固定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等4个方面研究兰州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动态演变特征,分析指出粮食供应、碳固定、土壤保持等服务的供给增加,粮食供应、供水和碳固定等服务的需求增加[16];陈超等研究休闲农业供需耦合协调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指出从业人数和科技经费支出等对供给影响较大,产品丰富性和人文资源等对需求影响较大[17];刘军胜等研究西安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分析指出其耦合驱动因素有旅游需求、国家政策动态支持等[18];于洪雁等研究我国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指出我国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两极化现象,且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和先升后降的波动周期[19]。

4.农业供需方面。学界对农业供需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农产品供需现状、粮食供需影响因素、粮食供需形势和粮食供需预测等方面。如黄泽群研究我国农产品供需及收益现状,分析指出我国农产品面临供需不平衡、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等问题[20];Li等研究我国粮食供需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播种面积和单位产量对小麦供需缺口影响最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单位产量对玉米供需缺口影响最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大豆和大米供需缺口影响最大[21];倪坤晓等研究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指出我国粮食供给充足,但在资源环境、成本收益等约束下增产压力大,粮食需求趋向优质化、多样化[22];Lv基于粮食供需角度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作出判断,分析指出粮食供需的传统威胁依然存在,生物质能需求继续上升,且2030年粮食供需平衡仍相对紧张[23]。

综上,学界在农业供给、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供需耦合关系和农业供需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鲜少研究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关系。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以2005—2019年为研究期,采用熵值法、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水土资源总量丰富,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湖南统计年鉴》统计,2005—2019年,湖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中,粮食作物、油料和蔬菜产量等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2 856.6万t、141.0万t、2 399.0万t增长为2019年的2 974.8万t、239.2万t、3 969.4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9%、3.85%、3.66%;仅棉花产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8.6万t下降为2019年的8.2万t,年均下降率为5.67%。同时,湖南省的城市消费市场需求呈稳步增长趋势。2005—2019年,湖南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9 524.0元、1 793.9亿元增长为2019年的39 841.9元、14 450.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6%、16.07%。可见,近年来,湖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构建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分别测算出湖南省及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以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

1.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系统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等指标选择原则,参考陈超和梅洪尧等的研究[17,24],并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生产条件供给、农产品供给、基本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和衍生消费需求等5个方面构建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相关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湖南省各市(州)统计年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表1 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urban consumer market demand in Hunan Province

2.标准化处理数据。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因单位、量纲、统计口径等不同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应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2)

3.确定指标权重。客观赋权法相较于主观赋权法更为严谨,且不会导致主观偏差。因此,本研究参考崔丹等的研究[25],采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对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重要程度。考虑到采用熵值法求权重要求数据均为正数,应先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非负处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4)

(5)

Dj=1-Ej

(6)

(7)

其中,P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非负处理后的数据;Q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在该指标中的占比;Ej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Dj表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

4.构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8)

其中,Ui表示第i年农业供给或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取值范围为[0,1]。U值越大,表明综合发展水平越高,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发展影响也越大。

5.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定量反映湖南省及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本研究参考Valerie的研究[26],采用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模型,对其简化推导得出耦合度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9)

其中,C表示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1]。C值越大,表明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程度越好。当C值等于0时,表明二者耦合程度最小;当C值等于1时,表明二者耦合程度最大。U1、U2分别表示农业供给、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

由于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还不能真正、有效地反映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还应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具体模型如下:

(10)

T=aU1+bU2

(11)

其中,D表示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为[0,1]。D值越大,表明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越好。当D值等于0时,表明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最小;当D值等于1时,表明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最大。T表示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协调指数,取值范围为(0,1);a和b表示待定系数,考虑到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同等重要,将a和b均取值为0.5。

6.划分等级。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湖南省及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本研究参考陈超等的研究成果[17],进行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表2)。

三、实证分析

(一)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本研究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一步采用公式(3)~(7)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公式(8)计算得到综合发展指数。

1.时间演变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均呈增长趋势。其中,2005—2017年,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需求滞后的情况,表明该阶段农业供给水平不断提高,而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激发,供需均衡程度较差;2018—2019年,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农业供给,表明该阶段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得以激发,供需关系渐趋协调。

图1 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Fig.1 The trend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of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urban consumer market demand in Hunan Province

具体来说:(1)农业供给方面。2005—2019年,湖南省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增长趋势,且增幅较大,由2005年的0.130增长到2019年的0.828。这主要是缘于湖南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多举措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并加强农业生产服务和农资市场监管,有效提高了农业供给水平。而2008—2014年的农业供给综合发展指数波动起伏较为明显,且2013年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主要是缘于该时期湖南省旱涝灾害频发、水稻病虫害问题加重、基础设施老化等,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2)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方面。2005—2019年,湖南省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直线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0.034增长到2019年的0.990。这主要是缘于湖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显著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尤其是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农业生产结构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互促优化,促使城市消费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2.空间差异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2005年和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分级,发现湖南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增长趋势,且各市(州)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而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不显著。

具体来说:(1)基于同一年份的对比分析。2005年,湖南省各市(州)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明显高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表明该年份农业供给水平较好,其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较深。这主要是缘于2005年湖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其中,湘潭市、张家界市、怀化市、娄底市和邵阳市等地的农业供给综合发展指数较大,主要分布在除湘南地区以外的湘东、湘北、湘西和湘中等地区,表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较好,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较大,这与各地重视农业增收增效、减免农业税费、及时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等密切相关;湘潭市、永州市、张家界市、湘西州和郴州市等地的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综合发展指数较大,主要分布在湘东、湘南、湘北和湘西等地区,表明这些地区城市消费市场需求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较大,这与各地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从而促进居民生活富裕等密切相关。2019年,除怀化市外,其余市(州)的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均明显高于农业供给,表明各市(州)在农业供给水平保持稳定的同时,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得以激发。这主要是缘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而怀化市的农业供给综合发展指数虽然仍较高,但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差值降低,由2005年的0.171降为2019年的0.041,二者呈现出逐渐协调发展的趋势。具体来看,常德市、怀化市、邵阳市和株洲市等地的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较大,表明这些地区农业供给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较大,这与各地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新型耕作模式和贯彻重农扶粮政策等密切相关;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娄底市、湘西州、株洲市、永州市和衡阳市等地的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较大,表明这些地区城市消费市场需求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较大,这与各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城市活力等密切相关。(2)基于不同年份的对比分析。相较于2005年,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在农业供给方面,各市(州)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除娄底市外,其余市(州)农业供给综合发展指数的增长幅度均较大。具体来说:株洲市、常德市、永州市、益阳市和怀化市等地的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常德市的增长幅度最大,由2005年的0.077增长到2019年的0.838,增长幅度为0.761。这与常德市重视农业高效、绿色、精细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升级和品牌创建等密切相关。而湘西州、张家界市、湘潭市和娄底市等地的增长幅度较小。尤其是娄底市的增长幅度最小,由2005年的0.445增长到2019年的0.575,增长幅度仅为0.130。这与娄底市第一产业资源优势不明显以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低等密切相关。在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方面,各市(州)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各市(州)的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综合发展指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衡阳市的增长幅度最大,由2005年的0.024增长到2019年的0.990,增长幅度为0.966。这与衡阳市振兴实体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等密切相关。而怀化市的增长幅度虽然相对其他市(州)最小,但总体增长幅度仍较大,由2005年的0.034增长到2019年的0.840,增长幅度为0.806。这与怀化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等密切相关。

(二)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本研究根据综合发展指数以及公式(9)~(11),计算得出湖南省及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1.时间演变特征分析。由表3可知,2005—2019年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呈波动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0.952增长到2019年的1.000,表明二者相互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于2019年达到最佳耦合状态。

表3 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Table 3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urban consumer market demand in Hunan Province

同时,2005—2019年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长趋势,并逐渐趋于协调,由2005年的0.246增长到2019年的0.990。具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1)快速增长阶段:2005—2012年。该阶段,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增长较快,由0.246增长到0.805,由中度失调演变为良好协调。这主要是缘于政府日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田水利、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取消农业税费,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业供给稳步提升;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促使其对农产品的品质需要逐步提高。(2)稳步增长阶段:2013—2019年。该阶段,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增长放缓,由0.764增长到0.990,由中级协调演变为优质协调。这主要是缘于我国农业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兴旺的同时,也日益注重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而湖南省近年来开始注重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发展增速放缓。

2.空间差异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2005年、2012年和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分级。

湖南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差异的显著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具体来说:(1)2005年,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空间差异显著。其中,长沙市、邵阳市、湘西州和娄底市等地的耦合度较低,均低于0.900,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相互作用程度较低;其他市(州)的耦合度空间差异不显著,均位于0.900和0.999之间,表明这些地区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相互作用程度较高。这与各地实施减免农业税费和良种补贴等政策密切相关。(2)2012年和2019年,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空间差异不显著。各市(州)的耦合度均高于0.975,尤其是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邵阳市、常德市和怀化市等地于2019年均达到最佳耦合状态。这表明该时期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增大。这与各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密切相关。

湖南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并趋于优质协调程度,且空间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1)2005年,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均较低。其中,除娄底市处于拮抗阶段外,其他市(州)的耦合协调度均低于0.300,处于失调阶段。这表明该时期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均较差。这主要是缘于各地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激发,仍处于发展阶段。(2)2012年,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幅度提升,由失调程度演变为协调程度,处于磨合阶段。其中,娄底市和怀化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初级协调程度;益阳市、衡阳市和永州市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处于良好协调程度;其他市(州)均处于中级协调程度。这表明该时期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湘北和湘南地区,耦合协调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湘中和湘西地区。这主要是缘于各地注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狠抓粮食生产及服务、强化农业科技应用及推广,以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等,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3)2019年,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均较高,达到优质协调程度,这与湖南省整体的耦合协调程度相契合。其中,衡阳市和湘西州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均低于0.941;而怀化市、邵阳市、湘潭市和株洲市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均高于0.986。这表明该时期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良好。这主要是缘于各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并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培育新型农业业态,促使经济较好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采用熵值法、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5—2019年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省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增长趋势,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直线增长趋势;各市(州)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增长趋势,且农业供给的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而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不显著。(2)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呈波动增长趋势,于2019年达到最佳耦合状态;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差异的显著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3)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长趋势,经历了2005—2012年的快速增长阶段和2013—2019年的稳步增长阶段;各市(州)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并趋于优质协调程度,且空间差异不显著。

(二)对策

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好,各市(州)的耦合协调度因发展重点和资源禀赋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空间差异并不显著。鉴于此,应进一步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注重培育新型业态以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以持续优化市场环境,从而推进湖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城乡融合发展。

1.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进一步强化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各地应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实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具体来说:(1)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各地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坚持科技创新,突出技术引领,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如采取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等措施以尽量避免浪费资源;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的可视化管理,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高效化生产。(2)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各地要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开发产品销售新渠道、创建新品牌,以及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等,以更好地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2.注重培育新型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为进一步推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应继续培育农业新型业态以不断扩展农业功能。具体来说:(1)培育新型业态。各地要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园、拓宽销售渠道、支持企业开展品质认证和品牌创建等,以促进新型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区域的特色空间、特色文化和特色功能等提升区域吸引力,如将乡村特色元素等融入农业发展中,助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以促进新型业态的培育和发展。(2)拓展农业功能。各地要合理配置资本、技术等要素,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融合第二、第三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做好农业信息溯源服务等,以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3.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持续优化市场环境。为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各地应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具体来说:(1)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各地要紧扣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强化城乡消费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农业专业交易市场等,以拓宽消费渠道,推动消费转型升级,进而优化消费结构。(2)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各地要引导并激发企业主体活力,促使其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从而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同时,进一步健全消费市场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以有效保障各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对各市(州)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仍存在以下2点局限,需要今后研究进一步突破。(1)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本研究仅对二者耦合协调现状进行分析,忽略了对未来耦合协调变化趋势的分析。因此,今后研究应进一步基于此进行预测分析,以全面了解湖南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发展状况。(2)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研究仅基于省域及市(州)域的供求角度对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忽略了省外城市供求情况和省内农村居民自用情况对本省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而区域间农产品流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会导致研究结果与湖南省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视角,以完善农业供给与城市消费市场需求的耦合协调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市场耦合湖南省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航天器相对姿轨耦合控制
IP经济崛起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颜值时代的消费市场 精致男人成为新增长力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对策
对快时尚服饰的下游价值链及消费市场反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