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宣传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12-25 08:54宋文娟段右军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师生工作

宋文娟, 段右军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格局,并提出一系列高校党建宣传战略指导方针[1]。至此,通过国家政府宏观指导,为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部署全面顶层设计。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势必围绕这一战略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维度,着手在内容、理念、方式、机制方面持续创新宣传工作。提升党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党建宣传工作的指导、助推作用。

一、创新宣传理念,营造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新思想环境

(一)创新与时俱进作为基础理念

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创新,势必需要理念创新作为先导。现阶段,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宣传阵地的地位愈加凸显。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愈加严重的挑战,迫切需要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创新理念。随着全球教育一体化以及网络化纵深发展,国外文化思潮开始陆续涌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糟粕思潮对于高校师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师生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发展,党建宣传工作开展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党建宣传工作中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方式、强调教育领导权威的宣传方式,已然完全滞后于现实党建工作需求。倘若仍然固守传统,只会导致党建宣传陷入自说自话的形式。进一步导致高校学生已然遵循“自我观念”,与高校党建宣传目的互相背离。是以,高校开展党建宣传工作时,需要将与时俱进作为基础理念。具体而言,高校方面需要实时跟进政府党建发展步伐,持续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确保高校与政府党建宣传同一步伐。

(二)创新平等互尊作为核心理念

开展高校党建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即是将统治阶级的主观思维、政治理念、价值标准等核心文化,通过宣传将其转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体需求理论来看,人体均具有满足尊重作为高层次需求的欲念,尊重是人与人间首要交往法则。党建宣传工作中,只有满足高校师生的尊重需求,才能充分实现统一思想的最终目的。高校当中师生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对于平等互尊更是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展党建宣传工作中,需要保持平易近人的姿态,尊重师生在党建宣传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对等地位交流。继而在情感方面与师生产生共鸣,促使高校师生真正愿意听从党建宣传内容,并牢记宣传内容。平等互尊一直是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精神理念。高校方面将平等互尊作为核心宣传理念,改善以往“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对于党建宣传工作开展颇有裨益。

(三)创新正向渗透作为引导理念

以往高校党建宣传工作中,往往采取理论灌输理念并按照权威性、主体性对师生展开自上而下式开展宣传以及动员工作。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开展会议、主题宣传等方式展开群体宣传,但最终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新时代师生主体意识不断凸显,以往单向理论宣传容易导致师生产生抵触。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从单向灌输理念转换为正向渗透的引导理念。高校党建宣传需要着力将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体系讲清楚、讲透彻,将党建核心思想充分融入高校各个活动环节当中,渗透到其他课程当中,逐步融合成为校园文化。以此方式消除显性教育弊端,促使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无形教育,进而加强功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宣传内容,打造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新格局

(一)由宏观理论转变为个人叙事

党建宏观理论即指基于主题性、目的性,阐述有关中国共产党内涵的相关理论。当中包括发展思想、社会制度等核心议题,通过高校教师讲解、文件公开等方式展开论述,进一步达到共同思想、统一意志的综合目标[2]。当代具备解构特点的新思潮对宏观理论表达质疑,所谓一元论思想经受冲击,社会整合难度扩大。新时代背景下,关注个人需求的个人叙事就此对宏观理论发出挑战。党和国家向来在开展党建宣传活动时,以国家基层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主体。高校开展党建宣传工作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着重人文关怀,进一步将党建和学习、生活等现实生活充分结合,增加党建宣传工作与学生的联合度。高校党建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聚焦基层问题,增强党建宣传的感染力度。高校方面需要善于使用发散思维,将新闻事件与国家政策方针、教育机制改革等有机结合,产生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以及情感温度的宣传产品。

(二)聚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党建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但新时代背景作用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聚焦于学生生活实际当中,方能表征其意识形态具体功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发表重要论述,指出若想发挥其核心作用,就必然需要将其融入生活当中,继而在实践当中充分了解、感悟价值观本质意义。高校需要在党建宣传中发挥辐射带动功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宣传。高校党建宣传更要告别空泛、宏观的传统宣传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小之处展开工作。此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党建宣传工作全过程,在制度设定、教材编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多元化环节中紧抓落实,力求细化。以此,促使党建宣传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于高校,成为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基本内容,确保党建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紧密相连。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高校党建工作的主旋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地位,推进新时代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主潮流结合。高校党建宣传也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互相匹配,但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党建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因而党建宣传中需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高校需要充分结合十九大精神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答复新时代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实践问题,全面明晰习近平总书记党建宣传的精神实质,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党建融合的成果学习,坚持以党的思想武装师生头脑。高校党建宣传工作中并不能悖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党建宣传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以此引领宣传工作主旨、弘扬我党价值理论,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认知,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党建宣传工作也要与实际互相结合,积极宣传党建成效,深入关注教育教学改革。

三、创新宣传机制,培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新能力

(一)立足本位创新导向机制

高校是系统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学生作为高校的绝对主体,在学校期间不仅需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获取生存技能。更为重要的即是通过思想教育,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以及合规的法律意识,以此遵守各类社会规范,更好面对生活。高校学习阶段正是人生当中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较为容易受到外界思潮冲击,偏离正确发展轨道。党建宣传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知悉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面向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紧密结合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遭遇的困惑以及情感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党建引导工作,进而保障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主力军。此过程中需要高校领导曾做好顶层设计,针对建立党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高校党建宣传工作。

(二)面向社会创新动力机制

高等教育不仅受社会因素影响,也因其系统性具备自身特征。只有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本前提下,不断改革推动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契合,方能切实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开展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对外可以宣传塑造高校形象、提升社会动员作用,对内可以发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积极引导作用,为高校改革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智力、文化支撑。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凝练高校文化内涵,发挥优势及长处,唱响党建宣传新篇章。高校的改革发展是具有长期性特征的持续深化过程,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宣传中“变”与“不变”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坚持服务工作的本质,坚持正面发展的方针不动摇。此过程中需要重视明确高校领导责任,即高校党委书记、支部书记的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并将党建宣传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的重要内容。

(三)坚持实效创新协同机制

高校党建宣传工作是一项长久性的系统工程。高校方面必须革新战略思想,从长远发展角度思考党建宣传重点,充分把握教育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时代宣传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持续强化网络党建宣传工作,紧紧把握网络舆论工作中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需要强化底线思维,着力在高校青年一代中的问题掌握主动权,继而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需要坚持法治思维的引导地位,在遵循法制的前提下推进高校党建宣传工作。此外,势必需要加强系统考虑,善于使用组合拳形式,强化校内外各主体的协同合作、统筹协调,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耦合发展、齐抓共管的党建宣传工作新格局,进而全面提升党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强化层级管理,为党建宣传工作配齐工作队伍。进一步高标准配备党建宣传工作领域的干部,将真正政治立场坚定、敢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选拔到高校党建宣传部门,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建工作队伍。

四、创新宣传方式,构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新载体

(一)革新话语方式

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伴随内容持续深化不断改进宣传方式,特别是顾及广泛师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生活方式、信息获取等实际内容,以接受角度出发创新宣传方式。当前高校党建宣传中使用的话语系统表现出的滞后性及传统性,已然远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求。高校党建宣传内容中的话语方式,也存在极为突出的“三过”问题。所谓“三过”,即是教材过于教条、学术过于严肃、语言过于官方。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对于党建宣传具备“唱高调”“党八股”的刻板认知[3]。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加快话语方式转变,促使党建宣传中的语言与学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认知更加契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认知兴趣,强化其对于党建内容的学习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高校方面可汲取网络语言特点、师生交流方式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语言,进一步充实话语资源的来源。以此方式革新话语方式,促使党建宣传的语言与师生认知更加契合。

(二)创新工具手段

在意识形态观念管理方面,需要着力创新宣传工具,善于使用网络关注师生思想领域的新动态。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发展日益深入,且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对传统党建宣传媒介产生强烈冲击。成长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对于数字媒体等宣传方式接受度更高。目前高校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使用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的高校学生更是占比超过95%[4]。多数学生已经借助数字媒体浏览动态及获取信息。高校学生对于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宣传工作的阻碍因素,高校方面应进行调整,解决相关问题。高校方面需要提升智能设备基础的资金投入,打造数字化校园环境。进一步构建微博个体、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媒体平台,进而宣传主流舆论,弘扬党建理论正能量。与此同时,亦要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数字媒体开展党建宣传。但传统媒介具有可信度高的优势,高校方面可推动传统校报、电视台、广播站一类与新媒体融合创新、错位发展,焕发新活力。

(三)强化阵地建设

高校作为党建宣传的第一阵线,其中学生是党建宣传的重点群体。高校方面若想在党建宣传中占据领导地位,取得核心优势,势必需要强化阵地建设意识,加强高校第一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党建宣传奠定基础。高校方面需要加强课堂管理,厘清课堂教学与党建宣传的具体联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课堂这一主要宣传方式。同时,需要强化教材内容管理,持续推动党建话语体系革新,坚决抵制西方分裂等错误观点在校园内进行传播,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的教材体系,为高校党建宣传提供务实支撑。此外,需要将高校作为管理源头重点关注,全面规范宣传阵地的管理机制,持续深化高校党建报告会议、党建论坛讲座等方式管理,杜绝错误言论进入高校这一阵地。高校方面可充分利用校园舆论以及数字媒体等新兴方式,通过管建耦合、强化利用,努力让网络空间成为党建宣传的又一坚实阵地。通过夯实高校阵地、开拓网络阵地这一系列举措,为高校党建宣传打造良好的阵地基础,促使高校党建宣传工作更加便利化。

进入社会发展新篇章,高校学生思想愈加多元化,高校党建宣传工作需要谨守“党性与人民性始终统一”的基本原则,积极回应时代呼唤,将人民群众作为党建宣传的中心群体。进一步使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好高校故事,持续提升广大师生群体的精神满足感。全面加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以及战斗力,创新党建宣传统战工作的新局面,着力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舆论新环境。于此背景下,文章就党建宣传内容、理念、方式、机制开展创新路径宣传工作,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师生工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麻辣师生
选工作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