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1-12-25 08:54乌丽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报政治思想

乌丽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阅读习惯。与传统纸媒相比较,因其信息量大、检索便捷、时效性强等特点,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影响较为显著。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数以纸媒为主要办报形式的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发展面临困境。那么,如何在新媒体网络、手机、微博等充斥大学校园的时代背景下,发挥高校校报的宣传权威性以及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是摆在高校校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职责甚是重大,而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最前沿,高校校报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直以来高校校报都把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学子作为办报的历史使命,以教育和启发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办报目标。[1]

自我国最早的北洋大学创办的校报《天津大学报》于 1895 年创刊以来,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所做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校报逐渐复刊,校报研究会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并为高校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2]高校校报着眼于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当代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3]高校校报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的办报宗旨,使校报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从而有力地发挥着党的舆论工具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校报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新媒体依托网络系统,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虽然也存在信息提供碎片化等劣势,但是依然不能减弱人们对新媒体使用的依赖。各种新媒体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纸媒体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之势。[4]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校报依然使用纸媒作为唯一传播媒介,在组稿和审稿阶段需要主管领导的层层“把关”与审核,在后期编校阶段还需要编辑及校对人员通过三审三校的完整流程才能刊发,虽然能够保障刊登内容的质量,但是存在出版周期较长的问题,一些要闻、新闻逐渐成为“旧闻”,这在时间上与新媒体的电子传播无法相比。许多学生可以轻松地从新媒体上获取相关新闻内容,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依赖新媒体,不看校报等纸媒的阅读习惯,即使校报上刊登了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有益的较好文章,由于受众群体的数量少等原因,致使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校报等传统采编模式受新媒体时代冲击较大

目前,我国高校校报的采编模式基本上都沿用以往纸媒时代的采编模式,存在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等问题,多数为半月或一个月刊发的形式,周报的少之又少。据统计,全国 1000多家校报中,90%以上的校报为半月报或月报。[5]与网络传播相比较,在时间上产生了严重的滞后现象,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对学内及学外新闻信息了解的需求,校报的舆论引导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无处不在的新媒体在使用便捷性上远超纸媒校报,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校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另外,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还具有信息量丰富、内容涵盖面广等优势,而作为纸媒的校报却受到版面的限制,信息量远远不足,读者能够从校报上获得的新闻的数量是有限的,使校报有限的信息量难以与新媒体海量信息形成抗衡。不仅如此,由于校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学校重大事件、党政会议、领导讲话、教学科研获奖等为居多,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活动的新闻等相对较少,内容趣味性差,难以吸引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严重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失去其政治教育的意义。

(二)高校对校报整体投入份额不足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校报中均设立校报编辑部,但多为宣传部下属的一个科室,在人员配备方面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教育部2008 年出台的《高校校报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双旬报配备专职编辑不少于 2 名,半月报配备专职编辑不少于 4 名,旬报配备专职编辑不少于6名等,[6]但实际情况却与国家规定大相径庭,由于目前高校校报受限于人员编制等各种原因,很多校报中仅有一至两名编辑,负责例如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组稿、策划、编辑、版面设计、排版、校对一直到发行的全过程,导致校报编辑身兼数职,完成多项工作,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使校报编辑身心疲惫,无法做到精益求精,兼顾正常出刊与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多个方向。另外,从编辑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出发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高校学报编辑为行政岗位教工,因此在取得编辑职业资格证的基础上还是无法评职称,上升通道比较狭窄。致使许多优秀的编辑人才从这一岗位流失,纷纷转教学或其他行政部门,严重制约了校报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高校党委要从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视角出发,加强对校报的重视领导,不仅从业务方面,还应从员工个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关心编辑人员,为他们提供安心工作的良好工作环境。

(三)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稿件不足

由于校报的版面有限,所刊登的文章数量及字数是非常有限的,而一些高校的校报又以领导的长篇讲话、各种会议纪要等为主要刊登内容,充斥着各种“官样文章”,无形中挤占了刊登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稿件。作为高校师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线,校报理应尽可能的刊发一些意识形态导向性非常明确的红色稿件,不应忽视这个重要环节,在版面设计上尽量避免通篇为党政会议、领导讲话、教学科研获奖等相关内容,当然,也不能一味地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而刊登与学习、思想教育无关的内容,就有个别学校的校报为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有限的版面用来刊登名胜古迹的游览信息。针对于此,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职工对校报这个高校党委机关报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作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高校师生在思想上把意识形态教育界定于政治范畴,认为这类论文不好写,又怕对意识形态把握不到位,不敢写,其结果就是为校报撰写意识形态文章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导致高校校报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的稿源不足、稿件质量平平,因而直接影响高校校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专业专职的校报编辑人数不足

在众多高校校报的编辑队伍中,从业人员多数并不是专业专职编辑,在现有编辑人员中,有教师岗位的双肩挑人员,还有宣传部的行政人员,这种现象不仅导致编辑人员缺乏思想意识素养,还缺乏专业编辑的学术素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报编辑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有部分校报编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团委、学生处或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起来。另外,双肩挑岗位的校报编辑人员在工资待遇上,一般会选择教学岗位,一是教学岗位的工资津贴要高于专业编辑的教辅岗位;二是教学岗位的高级职称评定比教辅岗位的高级职称评定容易一些。因此,这些双肩挑编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无意识的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进而忽略了校报的编辑工作,更无法抽出时间进一步参加提高包括思想意识素养提高的继续教育的培训中。[7]

三、新媒体语境下校报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管校报工作

高校作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绝不能动摇。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对校报的直接领导,始终坚持由党委书记或者副书记担任校报主编的原则,切实做到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充分发挥高校校报思想政治宣传舆论的教育功能。从学校层面积极制定各项相关政策,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局面。一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可与校报联合推出刊登意识形态相关论文的平台,鼓励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研究工作中,将其成果的发表作为各系列职称评定的参考条件,增强校报意识形态教育力度的同时提高校报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 二是面向在校研究生,乃至本科生,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让学生参与到意识形态的教育过程中来,由内而外,使学生自发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育。三是开设意识形态教育特色栏目,向校内外相关专家组稿、约稿,大力宣传主旋律,弘扬新风尚。

(二)增强校报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教育

作为将优秀作品呈现给广大读者的编辑工作者,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尤其是读者群体主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高校校报编辑,更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与党的方针保持一致。另外,校报编辑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中心工作。在刊登内容及形式方面,校报编辑应紧密结合党的新理论、新政策,不断学习,加强自身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以正面宣传为主,旗帜鲜明地鼓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武装自己,为将来不如社会打好基础。

(三)与时俱进,密切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校报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眼球,致使纸媒校报的读者人数大幅减少,促使高校校报不得不积极寻求创新之路,改善现状、适应潮流,改变传统单一的纸媒形式,打造以网络为媒介的校报形式,转型为电子发行或电子与纸媒双发行的新模式。例如清华电子版的《刊外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结合校报的典型模式。

1.从发挥育人功能出发,校报编辑应学习各种媒介的传播规律,拓宽传播渠道,培养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弥补校报自身的不足,使用媒介优势,创新办报理念。

2.积极促进高校校报与新媒体融合,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径。在发行纸质校报的同时建设校报网络版,如果有条件的话建立校报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便利的优势,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3.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栏目,在吸引作者投稿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精品栏目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群体数量,重新获得读者信任,还可以增加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校园内主要媒体之一高校校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既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不仅作用于在校大学生,还作用于在职的高校教职员工。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在推动高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校报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年的校报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