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思政

2021-12-27 16:34朱喜娟
科学咨询 2021年4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词汇思政

朱喜娟

(长江大学 湖北武汉 430100)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了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高校思政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中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因此中国的高校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承载着其本身的文化,然而随着其在各个国家的应用,也不断地被印上了不同的文化烙印。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学科普遍存在着,对其教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近几年随着习主席中国梦的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也日益被提上了日程,以此来使大学生在学习他国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教学上亦可有渗入思政的理念。

一、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始终,足以彰显其在教育治国中的重要性。而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更是需要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受到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人认同他国的某些文化而降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降低了自我文化认同感与民族使命感。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为了对目标语言学习的准确性,更多地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内容,选材多为国外的期刊或报纸,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使学生只专注于目标语的学习,从而忽略中英两种语言的融合,可见,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就非常必要了。对此,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摸索探讨。莫慧论证了大学英语思政元素探究的三个理论依据:三全育人思想,认知教学理论以及情感教学理论[2],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科学性;赵元元等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承接我国重视德育的教育传统,协调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凸显大学英语的综合教育功能,从而论述其必要性[3];康霞等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的研读,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所兼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外语教学的人文内涵,使其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见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的可融合性[4];胡杰辉从三个视角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同时,也根据“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的案例提出了教学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外语思政目标设定脱离文本、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互相独立、将教师提炼出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等[5]。通过学者们不断地研究与论证,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合乎我国国情,经得起理论推敲,对于我国大学生学习与传播中国文化必不可少,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势在必行。然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如何将大学英语的教材文本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使学生愿意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思政,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下面笔者将从词汇层面来探讨有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lkins)曾指出:“没有语法,可以表达的事物不会多;没有词汇,则什么都无法表达。”而美国语言学家Terrel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因此,词汇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具有基石的作用,一直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而且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它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现有的大学英语中词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二语学习者来说,从开始接触英语便开始了英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对学习者进行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其结果就是学生学完不用,很快遗忘。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基本接近成年或已成年,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加追求其功能性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作用,因此,单纯的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然而,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又面临着快速增加词汇量的任务,来自每个地区的学生高中阶段对词汇的要求不尽相同,进入大学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便不能适应或者适应较慢,加之缺乏词汇学习的动力,就可能对其投入过少或者直接放弃,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授课过程中因课时有限等因素难免会淡化词汇教学而过度强调篇章理解,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阶段词汇已经不重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快速大量扩充词汇量。教学中,除过传统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外,比如读音记忆法、词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任课教师更是要努力地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因为动力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力量,专心钻研,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形成此动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继承”和“发展”两大特色,既继承其一直以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要发展它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发展等五个方面。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而针对大纲设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其第四部分的翻译题中规定了翻译内容要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历来都是一个指挥棒,虽然这一规定有应试的嫌疑,但谁又能说这一指挥棒没有从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认识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呢?况且,自从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对于大学生来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成为既懂专业又掌握一门外语的国际复合型人才,也是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之一[6]。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的建设以及大学英语四级翻译对于中国元素的强化都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不管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还是汉对英的翻译,对于词汇的掌握都是基础,是需要首先解决的绊脚石。

三、大学英语思政与词汇教学的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为了让大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树立起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从而不至于过度认同他国文化而产生忘本的现象,并能够用英语这门通用语来介绍自己热爱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诚然,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渗入,避免极端化,使学生乐学善学。虽然语言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但词汇作为这些能力提升的基础,亦可在教学中设计思政的理念。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译事要“信、达、雅”,那么从细节讲我们在选词的时候也要尽量达到“信”的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汉翻英,除去篇章句法方面的要求外,我们在用词上也要尽量准确,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避免误解。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课后翻译练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早期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翻译为“the strategy of‘One Belt,One Road’”,而后来改为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trategy在牛津字典上解释之一为the skill of planning the movements of armies in a battle or war,可见此词的选择会给人留下中国要发动战争侵略他国的印象;而initiative的合适解释为a new plan for dealing with a particular problem or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purpose,因此该词的使用会使国外读者认为一带一路只是我国的倡议,是我国愿意与他国共同发展的善意。从strategy到initiative的变化,就是译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我国“一带一路”思想更加准确地传达,表明“一带一路”并不是服务于中国一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再比如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广场前的重要讲话中说道:“……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个句子在英译时,我们会看到有“血肉”“头破血流”这样的字眼,其实中国人民知道总书记这样表达是想要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家园的坚定决心,因此我国媒体将其译为“Anyone who would attempt to do so will find themselves on a collision course with a great wall of steel forged by over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其中collision(碰撞、抵触)、a great wall of steel等词的选用,在这里恰当地向国外读者传达了我们不容外侵的决心。而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却将其译为“……anyone who tries will face broken heads and bloodshed in front of the iron Great Wall of the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而broken heads和bloodshed这样的词汇的使用会给人以残暴血腥的印象,从而达到外媒抹黑中国的目的。可见,在对外交流中用词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大学英语的课文选材来自国外的期刊杂志,语言和用词上均是原汁原味,这样学生亦可学到原汁原味地表达,那么在学习地道表达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到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翻译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又能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课程思政。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词汇,记单词意思不止停留在中文翻译上,可在同时阅读该词汇的英文解释,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词的使用场景,如上文提到的strategy一词。另外,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亦可搜寻将其应用于中国文化的实例,给学生提供真实恰当的翻译体验,例如,教师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介绍“reap the benefits (of sth.)”这个短语时,在学生理解了原文的用法之后,可以试着让学生将其用在“共建‘一带一路’将久久为功……”(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will reap long-term benefits……)这样的表达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便在进行思政学习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找到类似的契机,便可以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词汇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了。

四、结束语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等院校已经尝试在各门各科中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探索。大学英语在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而从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词汇教学上去挖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用词的准确与地道关系到更好更准确地讲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文化,减少外交误解。当然,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词汇思政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教学环节多样,不可能也不允许在词汇教学上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取舍,既要有思政的内容,又不会因过量而使学生厌学。另外,这个过程无形中也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教师需要去搜寻比较合适的思政译文,但学无止境,教师在这个过程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融入到思政的教育教学中去。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词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