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①

2021-12-28 12:04马燕敏王珊鹤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教育者

马燕敏 王珊鹤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1〕。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2〕,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推进及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内在情感丰富、心理状态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把握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大学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效应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如果能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能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运用的心理效应很多,常见的如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光环效应、首因效应等。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定义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待会对教育对象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很聪明,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期望,并认为他们的智力将来会迅速发展,那么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确实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相反,没有得到教师积极期望的孩子,其智力发展变化不明显,而两种类型的孩子之间并没有区别。这两种类型的孩子在几乎相同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因此只能通过教师期望的差异解释其智力发展的差异。罗森塔尔借用皮格马利翁神话,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心理效应在本质上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心理暗示,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鼓励效应,学生的行为也会逐渐朝着教师的期望发生变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教育强化的手段和方式,主要体现为运用强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一是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是有尊严和价值的个体,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的需求,人性的自我实现在于潜能的展示,外部动机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二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人们能通过观察他人或模仿榜样进行学习,但是他们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表现如何,则取决于榜样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观察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应从动机和行为榜样等方面注意自己的行为,给予学生以良好的示范〔3〕。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和说服教育,又要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适当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皮格马里翁效应”的发挥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

(一)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依赖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沟通。思政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象充满爱和期望,给予他们尊重、鼓励和欣赏,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前提和关键。

罗森塔尔的实验结果表明,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机制是受教育者进步的直接外部因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关怀和期望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和赞美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正能量,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认为自己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自尊〔4〕。

大学生是非常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欣赏和赞美的。思政工作者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了解、贴近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给予大学生认可、激励和期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

(二)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主客体关系,二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的实现程度。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主从关系,教育者主动施教,教育对象被动接受教育。这种不平等的主从关系很容易引发教育对象的反抗心理和对立情绪。同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还会因为年龄、性格、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双方关系不融洽,甚至产生对立和冲突。这种不和谐、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尊重、理解学生,及时了解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逐渐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逐渐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角色认知上的对立关系,消除学生的反叛心理和对立情绪,然后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并主动接受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受教育者恰当的期望和激励,师生之间建立起互信互爱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平等、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助于挖掘教育对象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不为人知的巨大能量,只有建立自信,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大胆尝试、创新,突破自我,对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才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实现自我的超越。

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期望和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本质上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当学生收到来自教师的某种期待、积极的暗示、肯定或赞赏的时候,能激发自我的积极暗示,对自己的认知、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和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优势,并继续促进自我完善。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如果有教育者积极的期望和信任,给予学生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他们会产生积极的动力,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越高,给予的激励越多,学生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5〕,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注重情感教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性、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必须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尤其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现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认同和自我的“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活动中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每个人都有“爱”的心理需要,包括被爱和爱别人。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品质形成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三观”的建立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情感教育本质上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着人文关怀。它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着重于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保持身心放松和愉悦,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充满热忱。在此基础上负起切实的责任,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尊重,不偏爱、不溺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接纳,建立良好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爱的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坚持信任原则,正确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信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尊重教育对象自身的个性和权利,理解、关心教育对象的情感及心理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重要原则。皮格马利翁效应必须遵守信任原则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信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就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思政工作者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把人放在第一位,善于发掘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以此为工作开展的切入点,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完善自我。

同时,教育者还必须了解并接受学生的缺点,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亮点,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美,还必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接纳自己,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善用激励教育,激发学生潜能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开放人的潜能,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鼓励他们“自学”,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把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运用期望、激励等手段,对学生给予充分的激励和赏识,能调节学生的动机和行为,调动其积极性和自主性〔6〕,提升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用激励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必要采取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激励,如言语激励法、典型激励法、目标激励法、奖惩激励法等。同时,人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激励应该是动态变化和持续不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激励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要具体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在引导学生过程中使其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教育者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幽灵叙事的反叛:弗农·李《奥克赫斯庄园的奥克》中的皮格玛利翁神话
Pygmalion Effect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