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关怀为核心构建高校德育新模式①

2021-12-28 12:04肖美超
关键词:道德教育关怀个体

肖美超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 太原 030031)

一、生命关怀释义

“所谓生命关怀,是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服务个体生命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1〕生命关怀在高校道德教育中表现为,从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关注生命、关心生命、关爱生命,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全面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灵魂的充实与自由,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芒。

二、德育的生命关怀模式的提出依据

提出德育的生命关怀模式,主要基于道德的起源、道德与生命的依存关系以及当下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缺失的现实。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德起源于生命

如果说生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而道德无疑是生命这片沃土所催生的最炫丽的花朵。道德的产生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生命是道德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道德的几种起源学说中,无论是“天命神启论”“先天人性论”,还是“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在追溯道德的起源时,必不可少的前提都是人的生命的存在。马克思更进一步阐述,道德产生并发展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此得出动物没有道德这一结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来源,离开生命与生活空谈道德的构建,如同建造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也是难以实现的。

(二)从逻辑的角度看,道德与生命相互依存

道德与生命的依存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生命是道德的载体。这种承载作用既表现为人的物质生命是道德的物质载体,也表现为建立于物质生命之上的精神生命是道德的直接载体,同时也是催生道德之花的丰厚土壤。其次,道德服务于生命。道德既为个体生命赋予价值,创造意义,又使群体生命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道德都是为生命服务,为生命价值服务的。人应该做道德的主人,不应该做道德的奴隶。

道德与生命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道德基于人的生命而产生、存在并发展,人的生命因为道德而得以超越、升华和趋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所直面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观照的无疑是,也最应该是人的生命与生活。高校德育应该从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重新整合德育课程,形成新的德育模式。

(三)从现实的角度看,道德教育脱离生命

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遗憾的是,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忽略了道德与生命的关联,尽管在近些年已经有学者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做出呼吁,但实际所起作用有限,德育整体状况并无太大改观。

当今高校道德教育对于生命的疏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受长期的“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影响,传统德育着意塑造“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一切从社会需要出发,使德育沦为客体改造的工具,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感、需要等生命特征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其次,表现在教育内容上。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过于偏重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内容上脱离生活实际,充斥大量教条、抽象的道德规范,缺乏对学生实际情感、需要的关照。同时,缺乏对当前学生个性与生活多样化的考量,教育内容盲目追求整体上的理想化,欠缺对分层次教育内容的研究,这既不利于德育实效性的发挥,也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最后,表现在教育方法与手段上。道德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环节并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是更加复杂的“知、情、意、行”,贯穿各个环节的重要纽带是道德观念深入理解和内化,这就意味着在德育课堂上应存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以促进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内化。而传统德育由于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教学方法单一,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促进情感内化的环节,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滋生反感情绪,同样不利于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现行德育范式“目的、过程与手段都围绕着将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塑造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人,将一个自然性的生命体塑造为一个社会性的人而展开……这样的道德教育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低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变成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外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弭了德育的内在魅力”〔3〕。道德教育对生命的忽略,直接导致了当今的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盛行。近年来,高校中各类自杀、杀人、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事件频频发生,不能不说是高校道德教育失败的极端化表现,也提醒教育者要重新思考道德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种更加贴近学生生命与生活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三、德育的生命关怀模式构想

对高校德育的生命关怀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人为本

教育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其灵魂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4〕任何教育方面的革新,都需要教育理念的先行,德育模式的改变也不例外。具体来说,要从传统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设计教育目的、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社会本位观,转变为从学生自身需要,个体发展角度为导向,兼顾社会需要的个人本位观。“以人为本”无论何时都应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任何对这一价值观的偏离,都将使教育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在德育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目的的重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观照下,使教育目的“去功利化”,从以关注社会的需要转而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固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教育的这种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人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而不应使人的发展裹挟在社会的车轮之中,受到重重限制与约束。

(三)教育方式手段的变革——体验式教育

生命在于体验。叔本华认为,世界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所体验到的世界。德育以其与生命的紧密关联性的特点,尤为强调体验性。在德育的四个环节中,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知”的环节,而忽视“行”的环节,虽然教学中也有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各种原因却往往流于形式。德育的生命关怀模式要求在教育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一方面加大课上和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比重,使实践教学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强有力的辅助手段,使“知、情、意、行”四要素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把握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同时,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的实际诉求,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尊重,从而激发出最大潜能,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创造生命的意义。

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心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关心、理解学生,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扬“身教”的作用。重视学生自主性与个体差异性,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现出人性的闪光点。

(四)教育内容的重组——生命教育

传统的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化,脱离个体生命体验,难以为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高校德育要以生命教育为中心,以生命为基点整合教育内容。

首先,在德育内容中增加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包括生命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命与死亡,欣赏生命之美好,体味生命之宝贵;生存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敬畏生命,珍惜自我与他人乃至一切生命;生命价值教育,提升生命之质量,创造生命之意义,把生命融入道德,在道德践履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实现道德教育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从关心人的基本需求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到阶级、国家、民族共同体命运、社会发展目标认同等,最终在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这也是德育实效性增强的关键所在。”〔5〕

其次,把对生命的关注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中。教育内容的组织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根据,以学生的生命与生活的发展为主线,重视情感、体验与感悟,并把对生命的体悟与道德的知、情、意、行各环节联系起来,促进道德知识的理解、内化,进而促成道德实践的实现。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以爱育人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对个体生命的忽略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中,虽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更推崇“大丈夫舍生取义”。相比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更强调群体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这会导致一定程度地对个体生命的贬抑;另外,中国文化中对死亡讳莫如深,不得不说的是,对死的回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生之意义的探索。而好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的关注,也应该包括对“死”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意识的缺失不只存在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高校德育新体系,对教师队伍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必不可少。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训。“教书育人”无论何时都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好的教师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唯有教师真正对教育与生命怀有热爱之心,方能走近学生,体悟教育的真谛,感受学生的需要,亦方能以自身的热忱感染教育学生。身教胜过任何形式的言传,在道德教育中尤为如此。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应着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与责任意识,使教师能够真正走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需要,力求在春风化雨中使学生得到爱的熏陶与浇灌,成长为热爱生命,人格完善、不惧风霜、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关怀个体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