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类型编排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和沪教版为例

2021-12-28 13:28苟晓霞张焕萍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人教版化学

苟晓霞,张焕萍,栾 芳

(佳木斯大学 药学院化学化工系,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意味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启。化学教学理念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倡导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注重化学与生活、科技及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初中化学教学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为载体,教材编排势必要以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顺应社会的发展,遵循初中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重视知识的逻辑性。此外,又要体现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性、紧密的关联性。因此,对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的初中生,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材内容类型编排研究往往更有利于其在今后各阶段的学习,对教师的化学教学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两种教材内容类型编排比较

教材内容类型不仅要注重内容类型的外观设计,更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1]。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类型可大致分为文字叙述、实验、插图、图表、探究活动、交流与讨论、知识归纳、习题以及拓展资料等。以下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九年级人教版和沪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类型编排分别进行分析和结果对比。

(一)人教版教材内容类型编排

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类型有文字叙述、实验、插图、图表、探究活动、交流与讨论、知识归纳、习题、提示、注释、注意以及资料拓展。

人教版教材大多以文字叙述直接引入主题或提出问题从而间接引出主题,并且对90%涉及化学史实的、相关化学实验装置或场景的内容旁配上相应插图。教材总计编入433幅插图,其中上册插图总数为275幅,下册插图总数为158幅。大量带有文字解释的实验装置图、图表及概念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内容,利于教师讲解[2]。

以实验内容为例,穿插在课本中的实验有71个,其设置特点偏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实际应用,在操作和观察现象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化学变化,注重打好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每单元后的实验探究活动有8个,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习对应相关化学实验知识。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素养,利于学生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进行积极思考,促动学生发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乐于分享经验、善于合作。

在每课题内容的最后,教材都配有各课题知识的归纳及习题练习,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素养达成度;每单元末以填空式的单元小结结尾;注释和提示等内容穿插于整个教材中,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在人教版教材的各部分教学内容类型中始终贯穿着化学符号和化学专业用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每节的交流讨论和资料拓展部分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二)沪教版教材内容类型编排

沪教版教材内容类型编排有文字叙述、实验、插图、图表、探究活动、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以及拓展视野等形式。

教材每节内容均以文字叙述引入主题,然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紧接着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交流讨论或者活动与探究。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总计编入415幅插图,其中上册插图总数为225幅,下册插图总数为190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等信息[4]。

每节教材内容包含的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节后的“拓展视野”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而相应的“练习与实践”则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每章结尾设置10个左右的相关问题作为知识点的总结。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化学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关心并参与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积极投身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沪教版教材每章节具体内容中穿插的实验有80个,设置在“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中,分布较分散,意在从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学生按照给出的具体步骤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解释其原理,初步学会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收集证据,基于实验事实解释化学现象的实质。在每章节后设置基础实验共8个,目的在于从基础实验中有目的地学习实验内容与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种编排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三)两种教材内容类型编排比较结果

1.九年级人教版和沪教版化学教材的共性分析

两种版本教材都多以文字叙述引出每节主题,加以配图,逻辑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文字叙述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素养。如“物质的组成”一节,两种教材都利用文字和图片,使微观世界更加真实直观。

两种教材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始终贯穿实验内容,在单元末或章末设置实验探究或基础实验。教材先以实验内容类型的编排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以文字叙述解释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或引出新的概念。这种内容类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条件和限度的,而且是可以控制的。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又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在实验过程中也会给出相应的方法提示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两种版本教材每节和每单元或每章末都会有相应的习题,相应习题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科学加工探究过程中所学习知识的理解。而其他内容类型两种教材均有相通之处,实验探索类来源于生活;课外知识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归纳总结类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5]。

2.九年级人教版和沪教版化学教材的个性化分析

人教版教材课题和章节末设置了实验活动探究的内容类型,沪教版教材的实验活动探究也分布在每节和章末中。但沪教版的实验数量较多,这能够更高效地培养学生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角度分析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人教版将知识归纳设置在课题后和单元末,单元末部分是以填空的方式呈现,方式直接,难度较小。沪教版教材的整理与归纳仅在章末呈现,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采集进行总结归纳,注重深化概念的理解。

二、两种版本化学教材内容编排方式优缺点分析

(一)人教版化学教材内容类型编排方式优缺点分析

对初学化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人教版教材在上下两册中大多通过实验及观察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人教版教材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系统性,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与沪教版相比较为传统。这一特点在每小节末均设置知识小结和归纳、整体内容的编排特点中体现出来。因此,这一版本的教材更适用于注重系统学习知识的非发达地区。

人教版在教材内容类型中实验内容相较于沪教版编排较少,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不充分,故在今后的编排方面应注意在数量上增加实验以及科学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将科学方法有意识地穿插教材编排中,更好地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人教版教材在导入方式上趣味性略显不足,一般都采用文字直接导入方式。因此可以借鉴沪教版,在文字导入的基础上辅以趣味性问题和教育性插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二)沪教版化学教材内容类型编排方式优缺点分析

沪教版教材中,“知识归纳”以问题的方式给出,容量较小,但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问题学习,更具前瞻性、挑战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沪教版教材内容编排重难点也相对集中,区域适用性更强。

但是沪教版教材在元素化合物内容类型编写方式上,应借鉴人教版教材及其他版本,注重知识的编排顺序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例如,学习“化学方程式”,此时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方程式完全不了解,教材编排应从学生能观察到的具体物质反应及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化学语言,给化学学习提供一定的支撑点[6],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对使用沪教版化学教材授课的教师来说教学难度更大,对教师自身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7]。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新课标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把化学课改的理念真正落稳落实,从而真正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三、结语

本文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较为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九年级人教版和沪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类型编排。两种版本的内容类型编排各有千秋,但都有其各自紧密关联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其中,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抓手和工具,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对照学科培养目标,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透彻,更好地培养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8],才能为高中输送更多基础扎实、能力强、底蕴厚的学生,才能为未来社会优秀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人教版化学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奇妙的化学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