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视域下农村地区教师流动问题研究
——基于江西省S县的调查

2021-12-28 13:28王明露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队伍流动

王明露,颜 庆

(1.南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南昌 330032;2.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4;3.昌北第二小学,南昌 330013)

一、问题的提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是人力资源中有较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特殊群体。经济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双重改革,必然加速教师资源的流动。教师流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或者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使教师资源在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在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1]。根据教师流动方向的不同,可将教师流动划分为教育系统内的流动以及教育系统外的流动,或者称之为职业内流动和职业间流动。前者是指教师并没有离开教育系统,只是从所任教的地区、部门或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地区、部门或学校,而后者则已经离开教师岗位,转而从事其他职业[2]。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以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开启了教师自由流动的生动局面。而教师的自由流动,也成为检验社会发展进步和教育机制体制活力的重要指标。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实现教师合理有序双向流动,应是持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农村教师是工作在县级城市以下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广大农村教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村适龄儿童机会均等地接受教育作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2018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3]。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应的教师流动治理政策,从过去的支教、送教下乡等形式,拓展到目前实行的县管校聘、教师轮岗、无校籍管理、共享教师、远程教育、教师自主交流等多种形式。但无论制定何种政策鼓励或采取何种形式推动教师流动,都必须明确教师和其他人才资源一样,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较高的收入、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在流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强烈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流动不可避免也不容回避,教师流动是绝对的,教师队伍的稳定只能是相对稳定,是教师人才流动的动态稳定。教师的流动是教师和学校双向选择的结果,是对教师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方式。引导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在流动中保持动态平衡,是实现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农村教师队伍活力的必然要求。

二、江西省S县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现状

(一)S县教育发展概况

S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2.3万。2018年S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S县共有学校18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145所。全县共有专任教师4 117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 018人,初中专任教师1 262人,高中专任教师723人。全县共有在校学生71 390人,其中小学生42 334人,初中生17 146人,高中生11 098人。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S县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高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近年来,S县投资1.07亿元对全县129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提升改造,其中约90%的资金用于农村学校;投入逾3亿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农村学校约占七成;投资8 000余万元按国家标准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配齐教学仪器设备。截至2018年7月,109套音体美器材、763台教学一体机、4 111台计算机设备、约61.1万册图书等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同时,S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省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等专项补贴政策,将边远山区教师补助津贴纳入财政预算。2017年S县发放各项补贴1 936.53万元,投入1 172万元增加教师周转房378套,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8年S县投入1亿元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提升改造”工程,真正实现“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同年,S县入选2018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二)S县农村教师流动概况

1.单向流入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流失较多等问题,S县通过公开招聘大力吸引教师进入农村学校任教。其招聘方式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编制内招聘。主要包括全省统招、特岗教师招聘、“三定向”毕业生招聘、“支教”等,具有从事教育行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网上报考,录用后享受事业单位编制待遇。

第二,编制外聘用制(合同制)。S县从2018年开始计划通过非在编聘用制招聘教师190人,其中小学教师120名。

第三,引进S县籍外地教师。从2016年起,S县开通“绿色通道”,引进具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在外工作的S县籍教育专业人员。截至2019年9月,该县共引进78名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回县工作。

近几年,S县按照“缺一补一”的原则,通过全省统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新增教师900余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实现师资队伍标准配置。

2.单向流出

为了给广大农村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创造一个城乡教师公平竞争的环境,S县实施了公开选调中小学教师进城任教的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进一步疏通拓宽农村教师向上流动的通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6—2018年三年间S县分别公开选调63名、70名、165名中小学教师进城任教,2019年S县又公开选调18名初中教师和31名小学教师进城任教。

3.双向交流

教师交流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互派教师、互相观摩教学和教研等活动,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自2015年起,S县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并将“行政管理”的理念引入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管理体制中。S县采取“片长制”管理,由全县东南西北城区五大片区各选拔出的两名中小学“名校长”担任“片长”,分别统筹本片区中学与小学的管理,推动片区内学校的共同发展。通过加强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引导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对口帮扶(支教)的方式,实现了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近三年,S县共交流校长24名,交流教师262人,其中骨干教师占比26%。

三、农村地区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流动整体呈现出自主单向无序的流动特征

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城区教师仍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城乡间教师流动仍然具有显著的城乡空间差异性[4]。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具有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当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未达到心理的预期时,就会选择地理上的迁移、工作上的调动。虽然教师流动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就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境况而言,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整体呈现出自主、单向、无序的流动特征。从外部流动来看,部分教师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研究生等方式离开工作岗位;从内部流动来看,呈现出从农村小微学校单向流往城镇学校的趋向[5]。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作为农村教育发展重要资源的农村教师,也面临着城乡就业之间的选择[6]。在县域范围内,农村教师流动意愿明显,县城学校成为农村教师的最理想目标流动学校,“人往高处走”的单向、上位的“向城性”流动趋势明显。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的动态失衡导致了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中国教育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增长约33万人,而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减少约50万人。农村地区教师自主、单向、无序的流动,加大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影响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青年教师和主科骨干教师流动性较大

农村教师流动的主体,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7],其流动呈现出如下特点:农村中小学男教师的流动比例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流动数量较大;适婚年龄段女教师流动规模较大;农村教师的职称越高正向流动比例越大。一方面,中青年教师往往有着较高的学历或丰富的从教经历,流动意愿较为强烈。即便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也大多是把农村学校当作流入城镇学校的“跳板”,在积累到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后,就会多方寻求机会流动到城镇学校。《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相关数据显示,在流动教师的年龄结构方面,78.47%的农村教师在21—35岁期间离开原来工作的岗位,参与教师职业内流动。其中,年龄在26—30岁的教师人数最多,占33.45%[8]。中青年教师为寻求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而不断流动,坚守在农村学校的大多数是学历偏低或年龄较大的教师,农村学校空心化、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农村学校中,一名教师通常是担任一门主科和兼任多门副科,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他们在承担繁重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够跳出农村学校,或者从教育行业流动到其他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行业,故而流动意愿也更为强烈。骨干教师的无序流动,导致个别科目的教师后继无人,加剧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的失衡。

(三)城乡教师交流支持措施不足空转倾向明显

教师城乡交流政策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充分发展的制度红利[9]。教师城乡交流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按照一定要求选派城市学校的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并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培训,其目的在于改善城乡师资配置结构、交流城乡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开阔农村教师视野。城乡教师交流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一个方面,体现的是师资之间的一种双向供给和流动的过程。但是从城乡教育交流相关政策的执行成效上看,交流轮岗制度的推进并不平衡,一些地区校长教师交流的覆盖面不够广、交流力度不够大、激励保障不够完善,交流流于形式而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不大,而教师交流问题却频频出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城乡教师队伍的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镇学校师资队伍的力量,因而城市学校开展教师交流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城乡之间交通条件、生活水平、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加之现有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对参与流动教师的利益诉求关注不够,导致教师群体对交流轮岗热情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由于教学成效好,反而被“惩罚”交流到农村学校,故而参与交流轮岗的城镇教师工作态度消极[10]。同时,个别地区在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时,并没有关注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未能与农村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学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导致教师交流过程的形式化问题。

四、促进农村地区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建议

(一)树立人才意识,尊重教师专业地位

人才意识是一种对人才价值的认可意识,是一种尊重人才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个体需求的意识,它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教师职业的出现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教师职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专业地位的形成,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贡献,获得的社会权利和教育权利以及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一种法定的地位,由国家通过法律加以确定,并在教师的专业活动中得以体现[12]。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背景下,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的合理有序流动,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意识,承认和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否则,就可能导致天下皆才而满目无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应牢固确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尊重教师的劳动创造,从而为持续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二)开放人才政策,保持师资动态平衡

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有其合理意义,尤其是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教育改革必然要打破原先固定、静止的教师人事模式,打破城乡教师无法正常流动的僵化机制。因而,无论是城乡学校还是城乡教师,均不应谈“动”色变,而应转变观念,对教师流动有理性的认知和判断。允许教师流动,尤其是应允许教师向上流动、多向流动和跨行业流动,确保在教师流动的过程中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是激发农村教师队伍活力的重要措施。教师流动要靠政策引导,教师流动政策作为一项具体的教育政策,其政策价值导向的开放程度,攸关着教师流动的流畅程度和教育发展的均衡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13]政策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对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教师流动政策,实施开放的教师人才政策,优化教师流动的顶层设计,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14],不断创新教师流动政策的路径选择,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建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教师人才流动机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师资差距,使农村教师队伍在流动中保持平衡。

(三)注重人才扎根,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追求高收入和自我能力价值的实现,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薪资和福利待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定职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教师职业同社会上其他职业一样,都是靠知识、汗水和辛勤劳动获得的合法报酬,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职业并不必然与清贫挂钩,安贫乐道不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面貌。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就更有理由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确保农村教师从“短期引进”转向“长期使用”,引导农村教师从“临时落脚”到“永久扎根”,让农村教师从“适应水土”到“落地生根”进而“开花结果”[15]。

第一,应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将其作为教育督导检查的重点工作,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的职业地位。

第二,应保障城乡教师工资均等,真正实现“同工同酬”,并重点关照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使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工作在农村地区的教师倾斜,从而吸引农村教师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事业。

第三,应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重心,同时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16],改善和优化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为农村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四)重视人才培养,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人才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人才成长过程涉及的因素众多,其中流动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经。人才的流动过程也是人才成长的过程,在流动中获得成长,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是生命个体选择流动的重要目的。当成长发展的通道受阻,就会激发个体寻求流动的动机。因此,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就应重视人才培养,打通教师成长通道,拓展教师发展空间,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一,提高农村教师交流话语权。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都同为教师职业,想要取得成绩都需要有相同的耐心和爱心,都要付出同等的辛苦和汗水,都要有同样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因而,城乡教师的职业地位应是平等的,城乡教师交流的双方也是平等的。通过提高农村教师交流话语权,奖励和大力推广农村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城乡教师交流达成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第二,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立足区域内农村教师实际,面向全体教师,做到量体裁衣,铺就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

第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培养和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其适应教育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教师队伍流动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