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

2021-12-28 17:48贾妍春
高教学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思想

贾妍春

摘  要:地方优秀文化具有丰富历史和育人价值,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目前,在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对地方文化的历史脉络及思想内涵分析不全面、育人价值挖掘不深入、融入思政课实现路径不明显等问题。文章在分析文化育人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地方优秀文化分析阐述历史来源、思想内涵、育人价值,并根据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提出夯实思想基础、搭建实践平台、实施协同育人等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文化育人;地方优秀文化;思想内涵价值意义;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158-04

Abstract: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educational value, and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such as incomplet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local culture, not in-depth excavation of education value,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ntegr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obviou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sourc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 value based on the relevant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t puts forward implementation path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building a practical platform and implement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ultural education; local excellent cultural; thought connotation value significance; implementation path

習近平总书记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文章中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文章中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为此,“以文化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目前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亦成为一种教学方式,对此开展的教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学生对地方优秀文化学习和传承还不够积极,运用地方优秀文化涵育优良道德品质的能力还需加强,思政课文化育人效果还不明显等。探寻问题的原因,需要思政课对文化和文化育人、地方优秀文化的历史来源、思想内涵、育人功能及与思政课融合路径等开展研究和实践。

一、文化及地方文化、文化育人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地方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地方优秀文化更是作为地方文化与地域精神相融合的结晶,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最早来自中国古代的《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说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文化是人创造的,又要用来“化人”,用人文去化成天下;文化的目的就是以文化人,培养人才,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马克思虽未直接论述过“文化育人”,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透视高校思政课的文化育人,这既是要求也是目标,因为从根本性上说,这是源于两者对“人”的发展的共同关注[2]。

二、地方优秀文化的历史来源及思想内涵

高校思政课要更好实施文化育人,不仅要懂得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更要熟知地方优秀文化的分类和“根脉”。一般来说,地方优秀文化主要分为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别既有丰富内涵又有鲜明特征,更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来源及思想内涵。

以盐城市地方优秀文化为例,盐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资源丰富、生态独特、交通便捷、发展喜人,尤其以红色新四军文化、白色海盐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红、白、蓝、绿”)“四色”相融的独特文化享誉海内外。

(一)以“铁军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新四军文化

新四军又名“铁军”,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里,“铁军”形成了“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3]。思政课将“铁军精神”等红色革命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回顾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以“海盐精神”为内涵的白色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是盐阜先民在海盐生产、运销、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创造形成的物质的和人文的成果总和。“艰苦节俭、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团结协作、共同创业、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海盐精神是海盐文化的集中概括和表达,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4]。将海盐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并与当地高校的校园精神进行比照分析,实现“以历史育人、以精神铸魂”。

(三)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点的蓝色海洋文化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表现为海盐文化、港城文化、航海文化、湿地文化等,对人们认识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将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培养具有大海般的开放胸襟、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勇于创新的职业特质、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

(四)以“海洋森林湿地”为系统构成的绿色生态文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让人打开心扉”的盐城市,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海岸型湿地,湖泊森林众多,建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遗产空白。将绿色生态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审美观和发展观。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教学中既要充分运用优秀地方文化,注重文化内化;更要发挥师生主体的历史自觉,坚持“以史育人、以史增信”,充分收集历史文化资料,针对不同类别的地方文化进行分类阐释,为思政课教学所用并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地方优秀文化铸魂育人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思政课只有在不断收集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

(一)红色革命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6]。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和形成的、能够为当前乃至今后所开发、利用和传承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7]。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入融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

(二)优秀传统文化化育青年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节气的“硬气人”

中华五千年历史孕育出丰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8],不仅在过去产生很大影响,即使在现代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也为当代青年提振文化自信,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节气的“硬汉”。同时,中华优秀文化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启迪和中国智慧,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8]。如果抛弃这个根基,就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我国文化软实力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当代青年就会患上“贫血癥”和“软骨症”。

(三)自然生态文化化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人”

自然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念发生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过渡[9]。自然生态文化让人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丽的自然风景需求,另一方面让人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是培养大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善良的“美丽中国人”最关键的文化因素。

(四)地方民俗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培育建设家乡的“实干人”

地方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涵盖范围很广,如日常生活风俗、生产劳动习惯、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俗、婚丧嫁娶、宗教巫术、民间文学等。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色彩[10]。让学生置身于民俗文化的浸染,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探寻中华文化之根,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地方人文素养留住美丽乡愁、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弘扬家乡文化、学好一技之长建设美丽家乡的优良品质、美好情怀和十足干劲。

四、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思政课教学规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实现思政课“以文化人”。

(一)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价值意义,夯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思想基础

地方文化分布较广、资源丰富、内容众多、意义有别,思政课教师要对不同地方优秀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内涵分析、价值凝练,使它们与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育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说服力,用生动的实践向学生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如以红色新四军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例,首先按照历史逻辑对下列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光荣历程辉煌业绩、浴血盐阜英勇奋战、精忠报国群星璀璨、珍贵文物历史印记、铁军精神光照千秋等;其次,挖掘其中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相联系的思想观点和价值意义,以教学案例或材料形式形成文化育人教学资源库;最后,开展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调用教学资源库里的有关资源,使地方文化“化人”和思政课“育人”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思政课实践育人校地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文章中提出,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1]。

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崇高理想和道德,归根结底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坚定[12]。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实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能够促使文化育人成效更为明显。开展实践教学时,通过打造地方文化育人基础,打造校地融合实践教学平台,邀请在地方文化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专家人员开展讲座,同时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如此双向合作交流,能使师生对地方文化有更多了解、喜爱、研究,促使他们把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相联系;为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道德情操、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文化价值提供更多思想和实践指导,促使他们把停留在认识层面的思想变成奋进在新时代里的现实行动。

(三)开展思政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实施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思政课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结合时代特点,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让文化通过思政课“活”起来,通过文化育人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充分挖掘各类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使思政课具有“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多维度的思想教育内涵,打破长期以来思政课和专业课相隔绝的状况,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使思政课不仅具有政治性、思想性,还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面临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又面临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严峻挑战,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给其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和“八统一”指示要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实现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329.

[2]叶长红.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3]卞小燕,华钰.“新四军铁军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召开[EB/OL].(2019-10-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230162158058195&wfr=spider&for=pc.

[4]孙炳元.海盐文化与盐城[C]//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9-2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6]培养什么人 怎樣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EB/OL].(2020-9-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595816771494877&wfr=spider&for=pc.

[7]任栋栋.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61-66.

[8]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2):48-49.

[9]生态文化.[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6%80%81%E6%96%87%E5%8C%96/9386648?fr=aladdin.

[10]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1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17.

[13]肖贵清,张安.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26-33.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思想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