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开始

2021-12-28 20:10黎君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3期
关键词:题意审题解决问题

黎君菲

審题能力是个人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审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知识水平,也需要个人的审题习惯和逻辑思维模式为保证。在批改作业、课堂教学、测试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而许多教师习惯评价这些学生粗心、不认真。其实,这些习惯性评价显示的正是学生缺失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审题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审题能力除了与学生个人因素有关,更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一、学生审题能力缺失的原因

1.从教学过程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详细地考虑学生应具体掌握什么数学能力,其中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习惯和审题能力的培养。

2.从教学效果分析:传统课堂上,“填鸭式”教育、“包办式”教育中,教师疏忽了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

3.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阅读题目时,简略浏览,对题目没有进行正确、全面的阅读理解,对干扰性的数学信息没有进行思考就进行解题。

4.从学生习惯思考方式分析:所谓“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惯思考方式会使学生按“走旧路”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审题思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5.从学生懒惰的心理分析:不自律的学生比较懒惰,所以遇到需要思考的题目时,学生懒惰的心理影响其主动学习思考,其希望从同学的回答和教师的讲评中知道答案。在这种懒惰的心理作用下,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就更难了。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动口朗读,强化审题意识

动口读清楚题目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先决条件,动口读清楚题目可以使学生明确题目意思,通过读通句子找出题目中的有用数学信息,不添字、不漏字,为解决问题作好前期铺垫。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题目的要求和侧重点因材施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动口读方式有:指读、小声读、男女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小学高年级动口读方式有:轻声读、默读、男女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学生在动口读的过程中强化审题意识。

1.理解字词,读通题目。读通题目的前提是理解题目字词句的意思,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所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必须从理解字词句的音义入手,带领学生认读文字题目,把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学生理解题意,读懂题目。在解答情境应用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并鼓励学生说出图中数学信息,然后把有用的情境信息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读懂题目,达到审题的目的并完成审题,提高审题能力。

2.认真细心,读准题目。在解决问题时,不少学生按“走旧路”解决的“定势思维”去思考问题,但“走旧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题目并不是学生“想象经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如:

把以下的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列。

48+16  80-45   25-7  56+3  70-4    50-41

这道题要求把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包含三个要求:第一是要求从小到大排列,第二是要求按得数的大小排列,第三是明确要求是排列算式,不是排列得数。学生读题目时只是明白了其中第一、二个要求而忽略了第三个要求。所以,审题能力培养要结合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指三出声读”,一看是要求学生先看题目,二指是用手指着题目进行指读,不会读漏题目字词,读懂题目,三出声读是指出声轻读,通过出声轻读后再看一看题目,边读边思考和理解题目的意思,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

3.字斟句酌,读懂题目。读懂题目—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方法—解决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数量关系离不开字斟句酌地读懂题目。例如,“男生有15人,比女生多3人,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初读了解题目中已知信息是“男生有15人,比女生多3人?”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为强化审题意识,要求学生读题时,把重要的字词“比”和“多”划出来。“比女生多3人”,是什么比女生多3人?谁多?谁少?只有准确理解其中数量关系,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复读要求学生明确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则要先求出女生有多少人,列出算式15-3=12(人)15+12=27(人),并将算式与题目进行对照并认真验算,最后进行作答。字斟句酌既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又能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激化审题兴趣

动手操作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方法,动手操作是激化审题兴趣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我们结合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激化学生审题兴趣,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和审题策略。

1.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折一折、摸一摸的操作模式能激化审题兴趣,直观解决图形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并有针对性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图形概念。如,《认识图形》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题意,让学生用对应图形的纸张进行折一折、摸一摸,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画一画、拼一拼。画一画、拼一拼的直观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激化学生的审题兴趣,辅助学生进行数学推理、转化,帮助学生审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混合混算计算中,学生没认真审题,习惯从左往右计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先计算的部分下面画横线。学生在画横线时,就会去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动眼观察,优化审题能力

观察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活动。动眼观察能正确理解题意。在观察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较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优化审题能力。

1.观察要有目的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会被情境图中艳丽颜色的物品、可爱的动物吸引。在主题图出示环节中,询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答案比较多,但往往没有主要的信息。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时紧扣主题直接导入,教学用语言简意赅,观察对象指向清晰,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把学生的观察力指向主要的数学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审题并解决问题。

2.观察要有条理性。小学生因为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在观察事物时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条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有序观察,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如: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这道题有很多学生往往数不清楚究竟有几个角,这时就要训练学生从边①开始数,边①和边②、③、④、⑤组成4个角,边②分别和边③、④、⑤分别组成不同的角从边依次数,总数是4+3+2+1=10个角。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计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观察要有全面性。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看问题比较简单又直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由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入手,找出隐藏的条件解决问题。例如,小王要将一根木棍锯成6截,每锯一次需要4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常常会做成6×4=4(分钟),可见,学生没有对题目进行全面分析,将一根木棍锯成6截需要锯5次就行了,所以,列式应是5×4=20(分钟)。因此,观察要有全面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题目进行全面考虑,再解决问题。

培养审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给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传授学生审题的技巧,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题意审题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两只想打架的熊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