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山精神”,坚持文化育人

2021-12-28 20:10鲍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3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

鲍莹

【摘要】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于1934年创办了中山纪念中学,最初校名是“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1949年后更名为“中山纪念中学”(以下简称“纪中”)。“中山精神”一直是纪中文化的内核,读懂了“中山精神”,才能读懂纪中文化育人的内涵。“石碑”入史,重温“中山精神”;“美景”入情,铭写“中山精神”;“文化”入心,传承“中山精神”。在“中山精神”的引领下,坚持文化育人,学校才能走得更宽更远。

【关键词】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精神;文化育人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由孙科秉承其父孙中山先生“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而创办,1934年建成后全國招生。现校名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78年亲笔题写。当时中山纪念中学与浙江武岭学校(1927年由蒋介石创办)和福建集美学校(1913年由陈嘉庚创办)形成“三校鼎立”之势,纪中是其中佼佼者。中山纪念中学是为纪念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而建,与众不同的建校背景赋予她不一样的精神内涵。读懂了“中山精神”,才能读懂纪中“文化育人”的内涵。

一、“石碑”入史,重温“中山精神”

在学校老建筑逸仙堂下方镶嵌有一块建校石碑——总理故乡纪念学校记,孙科亲撰碑文,写道:“逮夫共和纪元之后,大盗移国,军阀继之,又不得不竭心力于国是之争,先其大者,难者,然其心曷尝不思,所以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之计哉。本校之建,固所以追怀总理不世之勋,亦所以策励诸生,矢志于学,有以明夫立国之本耳。”

孙科为何想在翠亨建一所学校?除了规划翠亨为全国模范农村、纪念其父外,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据工商联退休老干部李国瑞回忆,1927年修建岐关公路时爆发了阻路风潮,一方面不少人认为修路会破坏风水,另一方面修路占用部分农民的农田,所以民间反对声颇高,孙科奉命来中山处理此事,并捐资一万“入股”,最终平息了这股阻路风潮。事后孙科顺便回翠亨探望其母卢慕贞,为母亲生日摆酒宴请父老乡亲,其中一人打趣式地说道:“科哥,这路也修了,怎么不在老家盖一所中学呢,要知道孙中山老先生很注重教育的啊”,此话一出,众多父老乡亲也开始跟着附和,孙科觉得有理,便把这事记在心里,不久便将建校一事落实。

鲜为人知的是,老校区的建设用地主要为孙家祖地,并占用拆毁了孙氏宗祠。孙科为纪中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亲自主持修建校舍,1936年10月,学校爆发学潮,孙科亲从自南京返校,罢免校长杨国荃,亲任校长。也就是逸仙堂下方那块孙科亲手立的石碑,上面刻着 “总理故乡中山纪念学校奠基纪念、孙科立启”。中山纪念中学秉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社会各界敞开校门,包括贫民子弟,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理念延续到了今天。

纪中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它生于动荡年代,成长于炮火之间,是昔日香山新思潮以及救国运动发起的根据地,中山大地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纪中校园升起。建校方碑不只书写纪中的建校历史,也是一座铭写精神的“方碑”。也许,历史留给纪中的不是侵蚀,而是栉风沐雨后的坚强和厚重,纪念石碑在纪中不是历史的“收藏品”,而是拿来使用,拿来教导的“德育之作”。

二、“美景”入情,铭写中山精神

中山纪念中学坐落于翠亨村,与孙中山故居仅一墙之隔。民国时期建设的校舍如今仍然保存较好,是民国时期常见的“中国古典复兴建筑”式样,庑殿顶、蓝绿琉璃瓦,红墙、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形成阶梯式层次布局、对称的主建筑群。中轴线上最高处为逸仙堂,左右分别有哲生堂(哲生是孙科的字)、寿屏堂(中山先生长兄孙眉字寿屏),以及翠亨村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两位同乡战友杨鹤龄、陆皓东命名的鹤龄堂、皓东堂,还有一座慕贞堂,是纪念中山元配夫人、也是孙科生母卢慕贞,均以中山先生亲人及战友名号命名。中轴线最低处的牌坊上方,是1978年宋庆龄题写的六个金色大字:“中山纪念中学”。

现在的纪中校园是前些年扩建的,尤为难得的是扩建的建筑风格基本上与民国建筑群保存了一致。目前,校园面积超过850亩,作为一个中学,是很大的校园了。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掩映着红墙绿瓦、画栋飞檐。在一块巨石上刻着学校的校训: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相比“求实创新”之类千篇一律的校训,中山纪念中学的校训令人印象深刻,是中山精神在当代的诠释。

纪中老校区的格局与建筑的设计者是当年杰出的建筑家吕彦直,这是他在设计了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之后的设计,从设计者的主观角度上讲,中山纪念中学的格局与建筑之意,比上述二建筑应该更成熟,即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之意,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之意,对孙中山先生“为富强中国而育人”的毅切之意表达得更充分。校园里的各种建筑命名大多与孙中山相关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启迪,纪中学子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成长,自然而然能体会到“中山精神”的精髓所在。

尽管建筑无言,却成了传达“中山精神”的最佳载体,它好像一本无声的书,让学生置身于这情景里时仿佛置身于活的“中山精神”中。

三、“文化”入心,传承“中山精神”

在中山纪念中学林加良校长看来,办学校就是办“文化”,文化决定实力,文化彰显品牌。任何一所学校都要打文化牌。文化引领发展,是学校办学的共性。中山纪念中学是纪念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的中学,全国唯一。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中山精神”是纪中文化的内核,从中提炼的“三风一训”,体现了“天下为公,敢为人先”的学校价值观。纪中人要努力践行这一学校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纪中口音”。

“孙中山文化”博大精深,“中山精神”影响深远。作为一名纪中人,从入校第一天起,就应该了解孙中山文化、了解“中山精神”。每年8月,纪中初一高一新生军训,学校都会安排历史组的教师为新生作“走近孙中山”的讲座,报告会以孙中山生平为主线,从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四个不同阶段讲起,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详述“中山精神”:坚持理想,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高风亮节,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心怀民生,关心百姓的博爱精神。由此,新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走近孙中山”“走近中山精神”。

如何发掘、利用好“中山精神”这一优质的文化资源,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摆在纪中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值得大家认真思考。为此,学校德育处将落实传唱一首主题歌《我们的孙中山》、编制一套教程《走近孙中山》、创办一个“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一台“孙中山主题”晚会、设立一个“孙中山”基金会。通过这“五个一”的要求,开发利用好孙中山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历史名人文化走进校园,让“中山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

四、结语

“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培养有文化的人”是擦亮学校品牌、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中山精神”是纪中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中山精神”的引领下,纪中的发展才更有活力、更具个性,才能走得更宽更远。新时期,中山纪念中学将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以“中山精神”为引领,坚持文化育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以及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禹媚,吴娟.红墙绿瓦铭写“中山精神”——纪中民国建筑群的文化韵味[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59e8c0100qvdl.html

[2]林加良.文化育人,做基础教育的先行者[EB/OL].http://www.zsjz.com/info.html?id=112681&pMenuId=1325.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
以文化育人为视角,探索教育学院文化与基层党建的双辐射机制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举行
广东省和平县实施“文化育人”获批复立项
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