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数感

2021-12-29 08:11张静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数感成人数量

○张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课堂上每一次学生开启数学思维的契机,都蕴含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1.寻找身边的数,树立“数”的概念。

低年级学生对数字都不陌生,但意识中对“数”的概念是懵懂而模糊的。认识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还要让学生感悟“抽象出来的数与数量的联系”。

在《认识自然数1》的课堂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去寻找课堂中的“1”,一支铅笔、一本书、一间教室、一位教师……同学们热情高涨,找到很多很多的“1”。我把大大的“1”写在中间,把学生找到的“1”的事物铺在周围,体现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这一数学概念。

2.引导辨析明理,探索“数”的关系。

数感的形成都需要经历“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有时会让教师措手不及。

在教学《数的关系》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对比大小,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提出质疑:4比3大,但4只蚂蚁比3头大象大吗?小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类似的困惑,造成知识理解上的混乱。理不辩不明,我索性引导学生一起辩论。很快,同学们就提出来:数的大小比的是数量,不是比实物的大小。我把学生讨论的数量关系放到不同的集合圈中,舍去现实背景,引导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数的关系,这也是对数量关系抽象的过程。

3.捕捉灵动思维,体味“数”的直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高品质的思维助力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所以优化思维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手段。数学教育不能只在知识点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思考上下功夫,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数学素养。

如教材中的一道课后习题,旅行社推出“某某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价格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

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包括5人)每人100元。

(1)成人6人,儿童4人。选择哪种方案合算?

(2)成人4人,儿童6人。选择哪种方案合算?

学生喜欢埋头分别算出各种价格再选择方案。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纸笔,直接判断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由于需要对其中的人数及单价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对这样的判断比埋头解答困难得多。我引导学生比较数量间的关系,一张成人票比团体票贵50元,而一张儿童票比团体票便宜40元。第(1)题中成人多,选择方案二买团体票合算。看似简单的判断,其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数感成人数量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养大成人
成人不自在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头发的数量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