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汽车专业建设研究

2021-12-29 09:06王立刚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王立刚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12)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体规划

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目标之一是面向汽车后市场工作岗位,培养从事汽车检验、检测及故障诊断,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办学活力、促进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发展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全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校企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动态调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不同时期的文件要求,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期,我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不断完善和调整校企合作机制,科学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发展规划,围绕校企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实现校企供需两侧对接融合。切实为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提供了保障。

专业群应做好顶层设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统筹规划,持续推进,精准对接汽车行业中售后维修企业岗位的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承担特色化课程标准、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建共享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合作建设校内外培训基地,逐步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就读即就业的目标。

(二)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

从专业服务的领域入手,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校企的深度合作为抓手,以服务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着力优化与创新平台架构和运行机制,持续深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发展活力和服务能力。

学校层面做好制度体系统筹,创造校企合作培育和发展的环境;二级学院或系部联合行业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宏观规划与监督指导。在学校和系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针对具体的合作项目制定和优化特色化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及运作机制。专业与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进行合作,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赢发展”的格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校企以“共建”为基础,打造合作项目;以“共享”为核心,创新合作模式;以“共管”为抓手,强化双主体育人;以“共约”为保障,实现持续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受益。

(三)合作形式及内容

我校依托汽车职教集团,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联合行业领先企业,深化产教融合[1]。通过下面三种途径实现了校企合作项目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校企责权明晰。学校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工作,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实践指导和就业岗位。二是校企优势互补。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提供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服务,培育德技并重的高技能应用人才。三是校企合作共赢。从学校层面看,促进了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好地服务于辽宁汽车产业发展;从企业层面看,实现助力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播了企业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力。校企协同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推进“订单式”精准化人才培训培养,共同培育师资队伍;实施职业技能水平培训考核,开展对外服务,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以上措施促进了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辽宁汽车产业发展。

1.依托汽车职教集团,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创新育人——以辽宁省汽车服务职教集团为例

职业教育行业引入集团化办学,是我国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明确提出,“支持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等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3]专业依托职教集团共同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辽宁省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由我校牵头,联合覆盖区域内汽车产业集群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68家单位共同组建。其中职业院校32家,行业企业21家,政府部门13家,其他组织2家。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构建了“层次贯通、过程衔接、校企共育”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内中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推进对口升学,年均对口升学(中职升高职、中职升本科、高职升本科)约700人,形成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互惠共赢”的集团运作与发展模式。

2.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主导建设(校内实训中心)、企业主导建设(企业培训基地)等三种方式实现。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积极申请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推动省级汽车服务公共实训基地和省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成果的推广。根据专业特点,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和要素,打造校内学生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建设适应汽车新技术应用发展专门化实训单元,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要对接职业环境,引进企业文化,以整车制造企业和汽车4S店特有的环境为参照,建设先进性、真实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培训中心,建成真实的售后技术服务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对真实服务环境的诉求[5]。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我们与企业共建共享宝马(沈阳)培训基地、丰田T-TEP培训基地、丰田F-SEP培训基地和巴斯夫STAMPP等4个培训基地,与30余家省内汽车4S店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与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3.校企联合强化师资队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途径。企业遴选培训师,在进行本企业在职员工培训的同时,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学校遴选教师,在学校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企业外聘培训师,担任企业的相关培训任务[6]。对专业而言,通过“外引内培”等形式,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联合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组建双方共享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依靠双主体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企业强化师资队伍技术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培育,不断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在实践中,专业教师通过企业技术技能专项培训和考核,获得企业认证资质。目前,我校本专业教师获得宝马培训教师资格5人、丰田专业技术员培训资格教师2人、巴斯夫培训资格教师2人,“双师”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7.3%。

4.学生的“订单式”培养

根据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特点和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改变本专业长期以来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注重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侧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7]。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企业更愿接受“订单”班教学的方式。“订单”班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对工作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也更有企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学生来说,“订单”培养能够更顺利地完成学生到从业者的身份转变,缩短自身成长周期。在实践中,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在第5学期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订单”班模式培养,多年来共实施了宝马BEST、丰田T-TEP、丰田F-SEP、巴斯夫STAMPP等共4个特色化“订单”班,“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组班、招聘、就业均由校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5.拓展社会服务职能

职业院校的科技社会服务包涵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内容[8]。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展开。一是依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和体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汽车售后服务行业输出高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二是联合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依托校企共建共享培训基地,承担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服务。三是利用学校优质科研资源,组织师资开展应用技术型课题研究,注重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四是依托学校多年办学底蕴,选派专业骨干支援落后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形成带动作用。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

多年来,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协同、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机制,取得明显成效。我校牵头组建了辽宁省汽车职教集团、辽宁省交通运输校企联盟汽车分盟,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平台。目前已与宝马、一汽丰田、丰田(中国)、巴斯夫等4家国内外知名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了宝马(沈阳)培训基地、丰田T-TEP基地、丰田F-SEP基地、巴斯夫汽车修补漆中心和30余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年均3000人次以上。与4家企业合作开办了宝马班、丰田班(机修)、丰田班(营销)、巴斯夫班等4个特色化企业“订单班”,“订单培养”学生年均120余人。

四、对未来的展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9]。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断提升,汽车行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日渐完善,加之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10],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渐激烈。职业院校应当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和优化校企深度合作运行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创造产教融合发展的优越环境,推动专业与汽车服务产业发展。要打造产教融合型教学团队,培育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精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在校企合作、科技攻关等方面进行实践。要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校企联合制定灵活高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扣生产实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