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啬的要点是收心魔杜外诱

2021-12-29 06:31
家庭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神思菩提老和尚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人之精神,光芒闪烁,如铅易流,如火易发,播弄扬露,必竭而后已;埋光塞兌,沉默敛藏,则神完而精固。然收敛亦大难矣:内魔为祟,外境炫诱,一事不简,则放逸;一刻不照,则沉昏;平居稍悟,遇境辄迷,乍起乍伏,渐耗渐减,身余其几?

西汉,戴圣选编《礼记·内则》

我们曾经谈过有关节啬养生的话题。其实,传统养生认为,节啬的重点是在精神方面。例如,郑碹在《左非庵日纂》中就说:人的精神光芒闪烁,像铅一样容易融化流淌,像火一样容易燃烧,如果不注意收敛,神思外放,必定会慢慢耗竭;只有收敛自己的精神,言简语少,才能神完精固。

然而收敛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郑瑄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内魔为祟),一是外面事务的诱惑(外境炫诱)。正是由于人会思想,因而如果不加以管控,一事不注意,神思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一时不警惕,就会昏昏然失去清明;平常还能保持清醒,一遇到事儿就会迷失了自我。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断地在你身边发生,就会慢慢地把你的神思耗尽,最终使你的精力所剩无几。因此,自鸠摩罗什翻译《维摩诘所说经》开始,国人就把心称为“心猿”,指人心如同猴子般蹿跳不停,后来又有成语说“心猿意马”。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就明确提出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等“十二少”。同时提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衰,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等应当除去的“十二多”。所以养生首先是要求静心宁志,恬淡虚无,就是叫你少想事情。

然而许多人却有些迷惑:心之官则思,人活着就会有思想,遇事会有自己的观点、想法,怎么能叫人少思甚至无思呢?总不能让人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吧?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禅宗里有两个公案,可以解大家的迷惑。一个是说六祖慧能到南方以后,听说有个卧轮禅师做了一首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认为卧轮禅师未明心地,把自己束缚在了“死局”中。于是就做了一首偈语送给卧轮禅师: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就是说人不可能没有思想,所以不能断也无须断;遇到事情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隐瞒是不对的,但不要让这些想法左右了自己;因为菩提(佛性自在心中)不应当随着你的思想而变化。由此可见,少思不是叫你不思,只是要知道放弃,不要日思夜想钻牛角尖;遇事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例如另一个公案说,有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在河边遇到一个女子,因河上无桥,女子无法过河,老和尚便将女子背过河。过河后走了很久,小和尚迟疑着问:师傅背女子过河,是不是违背了修行的戒律啊?老和尚说:事情过去了那么久,我早就忘了,你现在还在想吗?

用现代的话说,收心魔杜外诱,少思节啬,不是要人不去思想,而是要你守定“初心”。既不要做“假圣人”,像卧轮禅师那样去断“百思想”;也不要随波逐流,让世上纷乱的事情扰乱了自己的本真“初心”。我想,这就是节啬养生的本谛吧!

猜你喜欢
神思菩提老和尚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菩提心》创作随想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潜纸重彩 2015年
菩提花
老和尚的佛珠
让“神思”再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