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化背景下出版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2021-12-30 01:53
科学咨询 2021年35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社会效益实力

李 舒

(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江苏 210009)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使用和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智能化社会。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出版业的变革。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1]。随着社会进入高度智能化时代,在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体现在软实力的竞争上。对出版行业、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来说,如何创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提升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出版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

所谓公益精神是指,“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它不仅是人类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更是一种以个体主体性获得的前提下的理性精神,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2]。公益精神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具有团结互助意识和参与精神。担当,即“接受并负起责任”(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谓社会担当,就是一种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意识。由此可见,无论是公益精神还是社会担当,都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这与出版业的核心价值、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要求是一致的。

(一)体现出版业核心价值的要求

出版物归根结底是文化产品,编辑出版工作归根到底是文化工作,出版经营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贡献。无论是传统的出版活动,还是当今的出版产业,“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即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3]。可见,文化贡献是出版的核心价值,出版应对文化的传承、积累、传播、发展、创造作出相应贡献。对于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来说,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应该是第一位的。

(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要求

所谓社会效益,强调的是生产和服务活动产生的非经济性的社会效果、社会收益,考量的是过程和结果的社会影响。就出版业而言,社会效益则是指出版物和出版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社会贡献[4]。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企业尤其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的评价愈发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等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19年中宣部下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由考核办法可知,除出版物自身的社会效益外,出版单位的公益性行为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在智能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世界局势愈发复杂,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加凸显。出版是传承文化与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文化,构筑精神家园,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都离不开出版。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出版人尤其需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出版单位在保证信息客观真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引导社会公众认知等方面更肩负着重大使命。

二、出版践行公益精神与担当意识的路径策略

作为体现出版业社会效益的重要载体之一,出版企业的公益担当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出版高度和广度。“对于经营性出版单位来说,社会效益首先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向大众提供有品位、高品质、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在智能化的新时代,对出版行业、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来说,如何创新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提升社会效益,如下几方面可作为路径与策略[5]:

(一)借助开放与共享,做好出版行业的公益担当

对出版社来说,虽然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出版物所承载的知识应得到普及和传播,这离不开出版社的开放与共享。因此,作为有担当精神的现代企业,应适当地精选部分内容对公众开放,实现共享,积极投身公益性传播。尤其在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更是如此。如在2020年疫情初期,这一最艰难的时刻,不少出版机构联合数字平台,免费开放一些内容资源,包括将出版产品或者服务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如部分科技类出版社免费提供疫情防控类图书的电子版,引导人们科学抗疫;部分教育类出版社免费开放各类教材与相关教育内容,满足停课不停学的需要等。这些不惜成本、不计回报的行为,虽然短期内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认知度,打造卓越的企业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努力提高“巧实力”,提升出版企业的整体社会效益

对于出版物来说,尤其是时效性强的出版选题,如果内容缺乏深度和特色,很容易沦为“易碎品”。无论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主题出版,还是日常的出版工作,避免制造“易碎品”、致力于做精品,应是出版人的担当。

出版企业也是一种传媒力量,传媒除了硬实力(资本、技术、人才等可衡量的实力)之外,还有软实力,如公信力、文化、影响力等,这其实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使用,则是“传媒巧实力”[6]。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提高“巧实力”也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路径:①提前策划,提出阶段性出版对策和方案;②资源整合,在内容上形成规模与合力;③深度策划,突出优势和专业出版特色。④全媒体策划与发布,扩大传播与影响。

(三)通过官微拓展网络传播,提升出版单位社会影响力

2020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3%,较2019年的81.1%提升了0.2个百分点。可见,数字化阅读在国民阅读中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而在几种阅读方式中,有着11亿的月活跃用户的微信,无疑占据了最大的份额。目前,中国大部分出版社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上都已完成基本建设。

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出版企业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自觉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也让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呈现在普通民众面前。对出版社官方微信号来说,开展主题活动,凸显时效性、互动性是其优势。尤其在突发事件的主题出版中,官方微信理应起到“冲锋陷阵”的作用。在智能化的新时代,出版社官微的建设还应进一步完善与推进:①只有框架而“放任自流”的官微应加快建设步伐;②让官微变成真正的“流量担当”,因免费发送而带来的阅读量井喷式增长,并不稳定,只有持续做好官微的内容和服务,才能使官微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

(四)通过队伍建设,塑造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意识

传统出版理论认为,编辑是出版的把关人,提高编辑能力是提高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发生疫情之后的今天,在市场充分竞争、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新环境下,出版单位要创新发展不可只依靠编辑,包括管理人员、发行人员、新媒体等在内的出版人形成合力,方能提高出版单位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出版单位要执行内容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其中队伍建设主要就是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勇担社会责任的出版人,才能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对于管理者来说,坚持导向意识就是要坚持阵地意识和守土有责的思想,严格三审把关;对一线编辑来说,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人文关怀,以出版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己任。

三、结束语

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意识。这是出版业的核心价值,也是对社会效益第一的坚持。社会效益反映的是一个出版单位服务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坚守社会使命、担当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也体现了整个出版行业的高度和广度。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出版人更要肩负起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增强“四力”,对文化的传承、积累、传播、发展、创造作出相应贡献。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实力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2020最美的书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实力抢镜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