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2021-12-30 01:53
科学咨询 2021年35期
关键词:艺术类心理健康心理

买 瑛 赵 华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重庆 400044)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也是一个特殊成员的代名词,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种种力量聚集在一起,使得其心理和思想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大学生处于大学学习生活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辅助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相比其他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更加独立叛逆的个性、更加注重自我发展、缺乏合作意识等鲜明特点,相比其他文化专业类学生更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1]。为了避免艺术类大学生在特殊时期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探索各大艺术类高校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一、特殊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除了特殊时期带来的心理应激,很多高校学生面对封闭式校园管理表现出恐慌、敌对、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躯体反应,个人行为表现出消极怠慢,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迷茫暴躁、失眠多梦、情绪低落、暴饮暴食、喜欢独处等,严重的心理表现为自残自虐,有自杀想法等等。结合日常工作经历实际,特殊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兴趣低,在校学习无法吸引注意力

在特殊时期的影响下,各大高校在开学后依然保持严格的校园管理,由于艺术类学生中学时期成绩普遍一般,一部分学生为了考学而被迫学习艺术,缺乏强烈的兴趣爱好,导致其对现在的学习排斥,极其容易陷入迷茫,产生学习倦怠情绪,降低自我评价,失去学习动力,从而极度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与自身长远发展。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情绪变化易产生极端行为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多数学生反对规则和约束,喜欢特立独行,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解包容之心,不愿意换位思考。同时,由于特殊时期的出现致使原计划的出行、聚会等活动被取消,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受限后,虽然可以通过网络与朋友沟通交流,但效果远不如面对面的沟通,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局限于家庭成员。另外,由于高校中的学生情侣来自天南海北,很多情侣在特殊期间大多为异地,致使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和沟通问题,正处于热恋状态的学生们情绪都不太稳定,加之,特殊时期活动范围有限,导致很多大学生情侣在此期间,因为沟通话题的减少、异地时间的增长,出现了情感危机。

(三)无法融入集体,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不强

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面对第一次远离家乡独自住校,大部分学生在环境气候、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思维表达等存在一系列不适应的反应,所以面对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存在沟通交流较少,关系不和等情况。

(四)原有心理因素影响,无法适应封闭校园生活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需要理解、感悟与实践,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经常遭遇瓶颈和挫折,压力随之增大。大部分艺术生文化课成绩普遍一般,对于学习方面会有一种“自卑感”,从而陷入低落的情绪。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攀比心理,由于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且长期与家庭条件优越的艺术生一起生活学习,容易因为物质上的攀比会造成其生活工作的自卑感。上述具有此类心理问题的同学,由于特殊时期长时间的封闭,使得心理状态经常性处于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致使原有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明显。同时,在特殊时期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无法释放压力,且无法找寻合适的机构进行咨询与辅导,从而更加加剧了原有心理问题[2]。

二、特殊时期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个性鲜明,性格开朗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艺术学习的影响,其自身积极活泼个性的性格也尤其显著,同时由于艺术学习生活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群接触、学习方式多样活泼,其跳跃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3]。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较理工科学生展现出了更为积极活泼的个性,具有典型性与独特性。

(二)缺乏合作意识,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体更加强调价值取向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艺术类大学生存在较为常见的相互比较心理,反对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喜欢不拘小节与自由自在,喜爱独自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

(三)缺乏独立生活经验,抗压能力差

艺术类大学生的求学生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总体较好,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具备较强烈的攀比心,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部分学生遇到复杂的情况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躁的情绪,且无法实现个人单独应对。此外,由于大部分学生大学之前不存在独立生活的经验,进入大学生活后缺乏独立性、自律性、环境适应性,个人生活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总体来看还有一些差距,部分艺术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缺乏教导、行为散漫、言语不恰当等行为,需要教育者在恰当的场合和时机给予教育督导与思想教育[4]。

三、特殊时期面对艺术类大学生应采取的措施

在特殊时期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存在心理及行为异常是正常的。据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在此期间,约85%的大学生需要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力量的参与,因此,重视艺术类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服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治疗知识的普及,对艺术类大学生在特殊时期校园学习尤为重要[5]。高校辅导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应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统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开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共通性与特殊性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引导,不断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总体水平。

(一)完善多维互助体系,构建长效动态机制

艺术类大学生的高校及辅导员应从学校和学院两方面同步优化健全心理健康互助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疏导的辐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辅导教育高效精准与有机融合并重[6]。从学校层面建设心理健康互助体系,应该着力采取完善心理援助服务机制,通过社交软件在线咨询、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语音留言、邮件回复等多种形式拓宽服务渠道,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处置速度快、业务水平精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服务与教育,达成对艺术类大学生针对性疏导与干预的目的。从学院层面建设心理健康互助体系,应该进一步建设完善由学院心理辅导站—学院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互助志愿者的多维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等“关键少数人员”的核心驱动作用,实现大学生群体的网格化动态管理。在具体实施管理时,以“关键少数人员”为突破口,以班级和宿舍为重要心理健康安全防护底线,及时收集汇总并明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并优化校园网为支撑体系的数字化上报体系,为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同时,以“日报告”原则为基础,通过社交软件、电话等非限定性沟通手段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身心状况和心理动向,做到重点学生密切关注、一般学生普通照顾,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同时鼓励输出正能量,帮助艺术类大学生为自身塑造一个健康、理性、平和的精神状态。

(二)帮助建立客观认知模式,充分引导学生“自助”

首先,艺术类大学生的高校及辅导员在特殊时期应针对敏感事件或特定人群做到及时发声、有效发声、连续发声,帮助学生建立客观的、及时的、准确的认知模式[7]。艺术类大学生所在高校及其心理辅导机构需要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和网络手段实现及时、全面、准确的发声,加强心理知识传播,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及时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有效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其次,艺术类大学生的高校及辅导员应该着力提升心理学普及程度,通过心理学手段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深度挖掘并高效发挥自身潜能,全方位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建设目标。一是疏导学生主动消解负性情绪,处于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及心理服务人员可以借助注意力训练等手段,完成将艺术类大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通过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心理自我暗示以有效地调节自身情绪。二是引导学生安排合理作息生活,合理安排学习及娱乐时间,培养多样化的兴趣,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合理、适度、轻松的活动,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实现发泄情绪,为其保持愉悦的身心提供一种基础。

(三)关注重点群体,开展“精准”疏导

除了特殊时期引起的社会群体普适性负性情绪,艺术类大学生群体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衍生事件导致的特殊压力。因此高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制定解决方案,开展“精准疏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8]。

①拒绝心理援助的学生。据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有因病耻感或对心理健康认知不到位而拒绝配合心理咨询或治疗的部分个体,针对此类具有拒绝心理援助的特殊学生群体,应及时跟踪观察,并通过多维体系为特殊学生群体输入正向信息,消除此类学生个体对心理援助的羞耻感,不断增强此类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可。

②心理特情学生。通过前期积累进一步完善特情学生的心理档案,并通过日常沟通交流及时掌握跟踪此类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日常工作和娱乐生活进一步加强对心理特情学生的关心与支持。针对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高校及辅导员在及时引导其向专业心理医疗机构就诊的同时,及时通知其家长,并通过相应手段做好交流安抚工作。

③毕业年级学生。通过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指导,疏导心理压力,帮助树立信心,积极开展就业动员大会、就业帮扶小组会、线上线下招聘会,根据学生个人就业意向定点发布招聘会,鼓励毕业生拓宽就业方向,稳重求职,积极就业。

④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特殊时期对各行各业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家庭可能出现经济困难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的家乡地处偏僻地域,受特殊时期影响无法实现线上学习,学校应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在给予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同时,应通过采取下发临时困难补助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

(四)注重以文化人,加强宣传教育

合理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增强文化活动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筹备与开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疏导意识。如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校园明星”等艺术类活动,“趣味运动会”等体育类活动,“大学生演讲比赛”“大学生征文大赛”等文学类活动,“手语操比赛”“心灵影片赏析”“沙盘游戏”等心理类活动,可以通过学校领导带头,学生组织参与,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校园气氛,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而且可以增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参与热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增进感情,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开展与艺术类相关的比赛、演出、展览等,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的优势特色,将艺术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扩宽心理教育的覆盖面,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追求艺术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与心理品质。

(五)探索“家校共育”模式

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校共育是大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特殊时期,家庭教育承担的责任比以往更加凸显,高校应积极与家庭相互配合,不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9]。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都有深远影响,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父母早期离异,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和谐等,父母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也是学生最亲密的人,学校与父母联系,一方面可以第一时间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情况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给学生更多的心理关爱,温暖学生,消除学生独自在外的孤独感,及时疏导学生内心的压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家校联合,可以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找寻阳光向上的自己。首先,借助QQ、微信、微博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第一时间促进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充分实现家校联合,保证随时随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其次,可以借助网络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治疗的普及,让家长掌握相关知识,一方面可以便于家长与学生在沟通中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在学生走出校园,依然可以得到心理帮助。除此之外,老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是便捷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可以通过家长的神态表情、肢体动作了解家长的文化水平、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对于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群体,要实行各类心理关爱方法,如沟通交流、宿舍关怀、心理咨询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家访,当老师走进学生家庭中,既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生活习性,由此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帮扶与教育引导,同时也会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重视与关怀。

在特殊时期,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主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展开,一是利用“点对面”的QQ群、微信群,将近期学校工作的重点和共通点进行分享、讲解、说明,对于普遍性问题开展统一性解答。二是“点对点”单独沟通,设立电话、视频家访计划,定期回访,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探讨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家长形成共下同一盘棋的认识,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同时,适当建立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代访制度,拓宽以往交流模式的内涵与外延,使家校共育步入“常态化”“专业化”的轨道。

四、特殊时期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思考

(一)工作理念及育人模式的转变

在特殊时期,传统的学生教育模式因必要的空间与载体发生变化而产生变化。在学生学业学习方面,以教师为主的“施教”模式正在逐渐向以学生为主的“求学”模式进行转变。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管理制度正逐渐由"硬约束"向“软管理”进行转变。由于特殊时期造成的大学生学业学习、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转变,对传统的学生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类大学生所处高校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以思想教育转变为牵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现高校教师陪伴者、倾听者、启发者的角色转变。在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时,要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因生制宜”加强对个体的关注,塑造好思想教育的“魂”。

(二)高校专业化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特殊时期,对学生的封闭式教育管理是对高校及教师的重要考验。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服务意识和能力。然而立足现有情况,很多艺术类高校专业在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上还处于较弱水平,各类心理健康辅助资源欠缺,缺少统一管理[10]。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正从单纯的心理咨询向德育综合素质转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构建心理教师培训体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心理疏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把艺术类大学生培育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新生代青年学生构建阳光和谐的校园氛围。

五、结束语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具有自我个性特点由于特殊时期各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艺术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出现各类心理问题,有些甚至出现了躯体反应。根据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艺术类高校的特殊性,提出几点建议:完善多维互助体系,构建长效动态机制;帮助建立客观认知模式,充分引导学生“自助”;关注重点群体,开展“精准”疏导;注重以文化人,加强宣传教育;探索“家校共育”模式。

艺术类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重视性,从学院到学校建立多维体系,重视班级和宿舍的关心协助,设立寝室长制度。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及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艺术类高校的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类文化活动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通过线上线下与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家校共育模式共同给予学生温暖与心理帮扶。

本文主要根据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人际交往特点、家庭成长背景为切入点,对特殊时期高校封闭管理引起艺术类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对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模式、队伍建设以及体系构建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对艺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类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心理小测试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