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2021-12-30 17:51郭卫云张坤朋曹新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需求

郭卫云,张坤朋,曹新江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高校、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企业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高校逐步规范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成果转化,加速专利、学术论文等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从制度层面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为引导和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指导。在实际工作中,科技成果转化牵涉到多个部门,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全方位协作机制,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2019年3月,《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报告针对高校与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不足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综合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在数量方面增长迅速,主要表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各种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增速显著。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也在持续提升,主要表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有了明显提高。[2]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不足与挑战,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高校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不明显,缺乏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1.1 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近年来,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成果逐年增加,其中,高校教师出版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各种专利数量较多。然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与市场价值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成果并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类科研成果数量虽多,但闲置率较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佳[3]。此外,高校在专利申请和培育方面也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也没有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1.2 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优势资源,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协同创新,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企业通过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克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协同创新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的合力效应。一方面,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产学研三方虽建立了相应的协作机制,但大多处于较浅层面的合作,没有深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协作,这种协作机制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产学研各方的作用,这些都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

1.3 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牵涉到多个部门、多个审批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承载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机构对任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既懂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又熟悉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需求,当前促使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机构发展不完善,往往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1.4 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执行者。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方面占绝对优势[4]。然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政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主导。对企业来说,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风险较高、周期较长、投入较高的过程,这与企业注重短期效益的需求不匹配。在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技术支持,但同时要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周期问题,以及风险意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不稳定。企业的参与力度不足,不仅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数量和速度,还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造成影响。

2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市场导向,全面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质量

高校科研项目的立项应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培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活动,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相关行业技术需求相契合。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重心应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转向对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的培育。此外,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牵涉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多个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这些部门有效衔接起来,形成链条化管理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2 加强政府指导作用,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牵涉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多个部门,其中,政府通过财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红利等方式来规范和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既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方,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基本职能,科研单位致力于科学实验的开展,二者都是新技术、新成果的源头。高校、科研单位、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共同构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能够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通力协作,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重大。

2.3 加强第三方服务体系的建立

第三方服务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各参与部门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新技术提供方(高校、科研院所)和需求方(企业)的中间桥梁,其作用至关重要。高校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获取相关行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信息,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与行业需求相匹配,以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5]。此外,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型、复合型的服务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市场运作和专利管理经验的专业服务团队。

2.4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最终都是为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企业应用与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6]。企业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桥梁,其地位至关重要,企业对新技术的接纳和应用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的发展要求负责人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大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经费投入,以创新驱动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需求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涵盖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客户服务 ISE 2018面面观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
浅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