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中的若干疑问探析

2021-12-30 22:07
关键词:生产力本质理论

张 涛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 安徽 合肥 23003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之问,也是我们曾经、当前和未来始终要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直接而正面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铺垫了道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历程,邓小平构建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并做出了经典阐释,即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干部分。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同志连续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从各自不同阶段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出发,从本质要求、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等不同维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愈发呈现枝繁叶茂之态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愈发深刻、清晰和明了。事实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述始终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不仅内涵丰富而且逻辑严密,具有鲜明的理论开放性和强大的理论生命力。然而,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理论疑问,不仅干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确理解,甚至会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疑问进行剖析、回答和澄清,以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 如何看待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中特别强调和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鉴于我们改革开放之前过于强调生产关系而做出的纠偏之举。但是,这也引发了学界在认识上的一些疑问和歧见,因此需要加以澄清和说明。

(一)社会生产力能否决定和体现人类社会的制度属性

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制度属性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2]26,也就是说,仅仅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来判断一个社会的制度属性是不科学的、不直接的,也是不全面的。这种观点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却很容易被断章取义,被误读为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属性没有任何关系,即社会制度属性完全由社会生产关系来决定。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有些人开始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过度的评价和赞美。另外,如果以生产力发达程度作为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标准的话,虽然原则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却会遭遇一定的困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来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一定要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但是由于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尚不能形成相对优势。因此,单纯从社会生产力方面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社会生产力能否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内容?它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吗?这就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统一起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产生相应的生产关系。当然,生产关系在体现社会制度属性方面似乎比生产力更为直接,比如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都是能够直接表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要素。所以说,直观地看社会制度属性还是要从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如果仅从生产力发达程度来看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属性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了。总而言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能人为地割裂。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相匹配的生产力,即便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无法完全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也是邓小平同志为何突出和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为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遗余力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也就是要实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解放生产力”本身就涉及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所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无法割裂,需要辩证统一来看。同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直接涉及生产关系的内容,但最终必须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我们不能任意选择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不断发展来提升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唯物史观的真义所在。总而言之,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必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考量,而不是割裂开来,那么我们就不会偏执一方,也不会走入歧途。要认识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特殊现象。社会生产力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内容,但必须要和社会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才具有更完整、科学的意义。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所谓本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有观点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二者的共同特征[3]46。既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那么如何理解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实际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有体现,也表明了两种制度之间的某种承接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的,是站在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但是,社会主义毕竟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必然要继承资本主义中一些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其中就包括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当然,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两种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是源于资产阶级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是为资产阶级自身利益服务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造成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及人与自我的矛盾,导致矛盾重重。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及人的自我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考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只有清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破除理论迷雾,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真正含义——为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是在社会主义语境下谈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真正内涵不言自明。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暂时性强调还是永久性内容

有观点认为,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以及反驳“四人帮”提出的“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如果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了[1]373。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表达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却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邓小平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调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具体历史情境下的“暂时性强调”,如果以后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就自然不用再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了。事实上,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先后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实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深知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通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述,有关生产力和人民至上两大观点是统御该理论的根本性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一穷二白”时期,还是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性内容。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就无法真正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没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就会失去发展后劲,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就会受到根本动摇。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必然长期共存。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较量愈发激烈,特朗普在任期间的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特别是在“西强中弱”“资强社弱”基本态势未能得到完全改变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实力强大,才能实现谋求总体国家安全。否则,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激烈较量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处于被动地位,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会有被颠覆的危险。近年来中美贸易战就是显而易见的例子,和平发展而不得,处处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是永远值得警醒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绝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短期诉求和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永久性内容,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 如何解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人”和“物”

有观点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释是以“经济本质”和“物本”为重心的一维论,又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停留在经济制度层面。总之,该观点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述是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过分强调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等“物”的层面,因此需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向[4]68-71。实际上,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只停留在字面上进行理解,没有能够进一步地挖掘和深入,以致造成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误读。事实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来源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包含客观规律性,也包含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人。那么,如何能说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见物不见人”呢?另一方面,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人民至上为旨归,早已蕴含了“为了谁”的问题。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经典阐释在字面上并未直接体现“以人为本”或者“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该理论当中指出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然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明确了该理论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有学者指出,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唯一概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5]5。

如前所述,除了生产力的观点外,以人民为中心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又一重大理论支撑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但是必须要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谁”的问题。所以,邓小平接着就提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性内容。“消灭剥削”首先要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此消灭阶级压迫,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消除经济上的贫富分化、社会族群的撕裂及政治上的对抗,以此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近来,新冠肺炎疫情失控下的美国,因种族歧视而引发的全国性大规模抗议和社会动荡,恰恰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势必造成贫富分化、族群撕裂和政治对抗。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几乎是无解的存在。相反,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则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始终体现出“人民至上”的崇高价值追求。那种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仍停留在经济制度层面”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294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表述恰恰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更鲜明地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要义。

总而言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见“物”又见“人”,既包括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也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等内容蕴含其中,体现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关切。所以,望文生义地、片面地、狭隘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错误的,必须要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如何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与“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邓小平既然提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现实中却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当中存在逻辑上的悖论[7]60。事实上,这种认识割裂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战略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国到多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源自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落后国家,这就更加注定其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国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贫穷落后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先后承认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合法地位。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6]547-548。此后,党历次重要会议均不断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近年来,针对国内舆论界“国进民退”的思想波动和争论,习近平总书记重新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毫不动摇”是党和政府坚持的一项长期性政策。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六保”任务,其中就有“保市场主体”,特别是要保护中小微企业。“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剥削现象存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是不可强行逾越的。实际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两个毫不动摇”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也体现了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最终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阶级压迫,终结人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奴役的历史,但这又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恰恰是为将来彻底废除私有制创造条件和开辟道路。消灭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应然性,而现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则是实然性。如果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视为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就会发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关照当下又放眼长远,而不是存在逻辑悖论。正如学者指出,即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对剥削现象可以听之任之,姑息纵容。我们可以依靠社会主义的法律、政策和道德舆论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限制不合理的、过分的剥削现象,坚决杜绝出现“黑砖窑”“血汗工厂”和员工接连跳楼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7]60。所以说,“消灭剥削”同“两个毫不动摇”并不是对立的,而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战略性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的有机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公有制经济,搞好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产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要处理好执政党、政府与民营资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政商之间的“亲清”关系。从本质上讲,非公有制经济并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范畴,但是要积极引导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健康运行,促使非社会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唯有如此,才能让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性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多年发展,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对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剖析,形成更加科学和完整的认识,并推动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理论逻辑——既尊重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则又坚持中国特色,在迈向新征程中坚持守正创新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尊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则的阐述,并没有另起炉灶,更没有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颠覆,而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走守正创新的理论发展路线。比如,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目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8]222列宁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通过建立在科学成就基础上的劳动,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9]546。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当中首先谈到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又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的,完全尊重和体现了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是物质生产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三是社会财富的全社会共享。这些原则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当中得到体现。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首要强调的内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财富全社会共享正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享发展理念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没有丢掉“老祖宗”,没有另起炉灶,这使其不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其始终具备真理性光辉。同时,该理论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发展,又可以为解决特定时代、特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有力回答,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二)历史逻辑——以一个世纪以来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动力,实现了该理论从学术文本样态向社会生活样态的转变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论之上的。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出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缺少研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体范本。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阐释呈现为真理性强、体系严密、逻辑严谨的学术文本样态。然而,文本样态的理论必须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发展。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是曾经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但是,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只有苏联的社会主义才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只有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无疑抹杀了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最终,苏联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封闭性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致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亡党亡国。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既要归功于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更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枝繁叶茂之势。当然,这其中自然包括了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的深刻总结和认识。所谓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特别在东欧剧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已经从单纯的学术文本样态转化为社会生活样态。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话语,而是与自身幸福紧密相关的一种鲜活的生活样态,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生命力。

(三)实践逻辑——以解决每个具体阶段最迫切的现实性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的切入点和生长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梳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该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与最为迫切的现实性问题紧密相关,这已经成为一个规律。邓小平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贫穷落后问题是当时中国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的需求开始从单调的物质文化需求变为多元化需求。江泽民同志在继续强调“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强调了“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恰恰反映了改革开放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进入新世纪之后,“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党最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在社会建设问题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重大发展。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胡锦涛同志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0]291因此,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均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因为,这些问题当时均是我们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迫切性问题。

中共十八大之后,面对“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新征程中可以预测和难以预测的各种艰难险阻,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面对疫情之下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中美博弈从局部到全面的趋势,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经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现实性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的我国13个显著优势,其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就是党的领导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无疑是新时代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又一次认识的深化和升华。由此可见,任何理论的创新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要反映客观现实,反映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是当前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实现自我发展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如果没有对每一个阶段内最迫切现实问题的成功解决,没有社会实践的推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无法萌发新的理论生长点,就无法开枝散叶,形成参天大树。当前,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特别是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我党建设得更加强有力,克服内外各种困难,如期实现新征程的战略目标,这样的伟大实践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本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神秘的混沌理论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