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水文学课程为例

2021-12-30 08:33胡珊珊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胡珊珊,李 秦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0 引 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机制的协同效应[1];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

当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问题,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方式方法、规范化和效果评价等开展了广泛的研讨[4-6].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同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息息相关,具有其特有的思政内涵.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种地理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开展了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10],初步构建了包含国情、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审美价值、法治和理论联系实践等内容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水文学是地理师范专业的特色课程,是一门以江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水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水的性质、分布、循环和运动变化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11];其不仅关注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更注重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水文学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等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2-13],但当前针对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案例还比较缺乏.本文以地理师范类专业核心课程水文学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而为地理师范类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提供参考.

1 水文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水文学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的交集区[14].水文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途.人类社会依水而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逐步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和鉴赏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水文化[1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善若水”“堵不如疏”,水文学知识本身内化了丰富的传统水文化精神,水文学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符合其本身“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的特点需求,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文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一方面,人类通过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实现多元化的水资源利用;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剧烈,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6].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其自然条件时空多样、社会沧桑巨变.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响应是当前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在水文学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1.2 职业特点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摇篮,师范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小学、中学教师为主,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更高.因此,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必要和迫切,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渗透力和穿透力,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中小学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应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教育内容.因此,在地理师范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教师这一职业特点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水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为了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顶层设计,从教学目标规划、内容安排、材料准备以及方式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多层级的统筹规划(图1).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达成某种成果的期望,做好课程思政,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规划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水文学课程设置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树立科学求真精神5个思政目标.在合理规划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深挖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安排在合适的教学章节,避免生搬硬套.由于目前专业教材中对课程思政的体现普遍较少,为弥补专业教材中思政材料的缺失,需要以书本内容为骨架,以典型案例、代表性人物和时事热点为载体,广泛采用多媒体影像和经典文献等多种辅助材料,搭建起专业知识和价值引导之间的桥梁,使思政教育更加丰满和立体.在教学方式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主导,采用辩论讨论和实践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图1 水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示意

3 水文学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水文学的课程思政应当以“自然融入”“有机结合”为原则,充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根据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结合部分章节中的教学内容,分别说明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科学求真精神的思政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3.1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政融入

中华民族在争取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与水旱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水文学课程开篇讲授水文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水文科学的发展阶段、代表性人物和重要水利工程.在技术层面上,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技术是领先世界的,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早在距今5 000年前已经建设了庞大的水利系统,兼具防洪、运输、灌溉、日常用水等诸多功能,是我国最早的经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坝系统,堪称“世界第一坝”[17-18];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在造福成都平原,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其为“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通过水文学发展史的介绍,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融入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在“河流的水情——洪水”这一章节的讲解中,介绍洪水的概念、特征、运动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1998年长江流域和2021年河南特大洪水为例,引入人民子弟兵奋勇抢险,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战的先进事迹.通过鲜活的案例,学生们对洪水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体会,也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在讲授山洪的特点和灾害时,引入“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的优秀事迹,使学生既能对山洪成灾特点有深刻理解,也会被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激励.以典型案例为桥梁,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3.3 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融入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对区域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 100 m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在192个有水资源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27位[1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在一些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危机已成为严重制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章节中,通过介绍我国水资源的总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民节水.

3.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思政融入

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20],地理学教育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基础.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使得人地关系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必须面对和探讨的议题.水作为联系地球上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纽带,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与生态平衡.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衡的关键,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很大,不同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的影响规模、变化过程及变化性质上均不相同.在讲授“地球上的水循环”和“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章节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和实地调查,分析水利工程和城市化等不同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远意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5 科学求真精神的思政融入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作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讲授“径流的影响因素”章节时,通过介绍以黄秉维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家对“森林对径流的影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使学生感受优秀地理学家赤诚无私的家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学术风范.黄秉维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是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其在1981和1982年先后发表了题为“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和“再谈森林的作用”的论文[21-22],促进了关于森林作用的讨论,也促进了有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本专业内学术泰斗的生平经历和治学介绍,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4 结束语

本文以地理师范类专业基础课程水文学为例,从专业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要求2个方面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科学求真精神等多角度的课程思政内容,并从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材料准备和教学方法设计等环节初步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未来将进一步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有效方法,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高质量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