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索

2021-12-30 01:17郭亨贞冉前林
甘肃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

郭亨贞 冉前林

【摘要】我国的课程思政改革强调课程与我国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与教育部门近几年对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中所倡导的OBE理论具有高度一致性。文章以学前专业核心课程“幼儿园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为例,提出以OBE为基础的高校学前课程思政设计路径:目标(课程德育目标确立)—内容(课程思政融入点的选择)—方法(课程实施中思政元素的自然渗透)—改进(课程评价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整体反思与完善)。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OBE;课程思政;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5—0033—05

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思政改革的中心侧重从社会的育人目标来引领课程,改革的中心则聚焦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其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涉及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怎样培养人”则涉及人才培养的途径问题。

1981年斯派狄(Spady)提出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论以其“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1]。我国教育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以OBE的核心理念作为构建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并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以此为实施教学质量的标准。OBE理念的核心恰恰可以和我国课程思政的三个核心问题产生链接。OBE理论中的“学生中心”,指明了课程的服务对象在学生,落脚点也在学生,而学生恰恰是课程思政的中心——“人才”。我国课程思政改革以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和标准引领人才培养的方案,与OBE理论中的产出导向、倒逼课程设计的思路是相契合的。

据此,在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基于OBE理论,应首先考虑课程目标问题,要明确一门课程的德育目标与我国教育总目标中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否相符,再考虑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问题。具体到一门课程,在德育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围绕德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课程组织与实施中有效渗透课程思政的方法与途径,最后通过课程评价,反思改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以下将以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幼儿园课程”的思政实践为例,阐释基于OBE的高校学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幼儿园课程”进行思政改革的优势

(一)课程的理论基础性、实践导向性在学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具有带动作用

幼儿园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中,属于理论导向性、实践指导性较强的上位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各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提供整体理论框架基础和理念引领。课程从学前课程的宏观与微观领域、理论与实践方面,系统阐明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要领。通过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学前教育理论水平,激发学生专业情意,提升学生课程与教育的基本能力。在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以期实现课程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双循环,最终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在幼儿园岗位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课程开设的作用来说,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性和实践导向性。在学前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构架中,承担奠定幼儿园理论基础,形成正确的课程实践导向的作用。“幼儿园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有助于推进、带动与本课程关联度高度密切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及幼儿园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活动教法课课程思政改革的进一步展开。

(二)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符合课程思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从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幼儿园课程”的部分内容涉及有关课程本质与基本类型的哲学层面的讨论,会有一些抽象的课程理论和原理,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说教。必须结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反映幼儿园课程领域的新变化,体现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结合现时代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新需求,体现课程内容理论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教学方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一特点与课程思政中关于科学观和方法论(如何做事)中的求真務实、开拓进取、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要求相符。

(三)课程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能够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厚植学生专业情怀

从课程服务的对象和课程的学科价值来看,“幼儿园课程”的直接教学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的学生。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育观;间接服务对象为幼儿,只有培养出具有正确课程理念、拥有系统全面的课程专业知识、具备科学专业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才能真正地落实科学的幼儿园课程观、教育观,真正地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服务于幼儿园、服务于幼儿。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能够自然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厚植专业情怀,加强学生服务于幼儿、服务于幼儿园的意向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OBE理念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路径

(一)“产出导向”的课程德育目标确定

根据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南,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学前教育专业理念与师德,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通识性职业素养,拥有保教实践、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职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在幼儿园从事保育与教育工作,或从事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体现OBE“产出导向”的同时,要更加明确突出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及职业道德品质,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依法从教”作为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引领课程目标。

围绕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幼儿课程目标时共制定了涉及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四条目标,从中选取两条情感态度目标作为课程的德育目标。第一条: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内涵、特点及课程编制原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此目标中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帮助学前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儿童,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师观,从而建立科学的课程观,是本课程贯穿教学始终的一项德育目标。第二条:了解国内外经典课程范式,分析思考幼儿园课程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开拓专业学习的国际视野,提升我国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提升文化自信。此项课程目标实则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了解国内外课程范式,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幼儿园课程研究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此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实现,主要引用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吸收,杜绝盲目崇拜仰视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另一方面,通过系统介绍我国经典课程范式,分析课程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学习我国幼教先驱振兴民族学前事业的决心和实践精神。通过讨论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幼儿园课程范式中的精华,结合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研发适合我国本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提升文化自信。

(二)“学生中心”的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融合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大量讲授、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师中心”的接受式学习,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形成“问题支架”;以支架式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参与话题讨论,展开以“学生中心”的发现式学习,既避免枯燥的道德说教,又围绕德育目标,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自然渗透融合,而非生硬拼接。教师预先通过对“幼儿课程”内容的整合分析选择,提炼能够融入课程思政的讨论话题,形成问题支架,推动“学生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以问题“支架”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政治觉悟。

话题一: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的讨论与德育的融合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是本课程贯穿教学始终的一项最重要的德育目标,也是本课程渗透于课程各模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如“虐童现象背后的儿童观”,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儿童(认识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引导支持而非斧正儿童),构建课程(形成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园课程)。最后聚焦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讨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最美幼师美在哪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观。结合教师“仁爱之心”的讨论,引出教师之爱与家长之爱的区别,不仅有爱心,还要理性施爱,必须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支撑,科学设计课程,合理引导支持幼儿进行活动。通过此部分内容的渗入式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从好老师的讨论——如何做一位称职的幼儿教师,明确幼儿教师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立了,学生个体的“德”也会因然而立。

话题二:幼儿园的潜在课程讨论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在“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有关于幼儿园课程类型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设计关于“幼儿园潜在课程”的讨论。以此为支架,在后续章节幼儿园课程实施部分,也会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讨论“幼儿园的潜在课程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会从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三个维度提炼潜在课程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进行提升,分析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一种文化心理。这种积极正向的文化心理会形成一个国家的国风,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国家的公民,正如一个学校的校风、一个幼儿园的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或幼儿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发生潜在的影响。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从社会组织制度层面对社会公民权利的保障,正如幼儿园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虽然不属于显性课程,但却从组织制度层面发挥作用,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尊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幼儿园的教师能够以此为价值追求,就会形成幼儿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在此环境中,也会受到影响,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通过层层剖析,学生既明白了幼兒园潜在课程如何作用于幼儿、影响到幼儿园课程实施,也受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

话题三:国外幼儿园课程的借鉴与如何理性对待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课程的理论提升部分,有关于国外幼儿园课程范式的章节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国外先进幼儿园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话题讨论:“如何科学借鉴和评价国外幼儿园课程?”以此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国外幼儿园课程范式的优势,也要在借鉴过程中认识到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考虑借鉴过程中的本土化改造;既要合理借鉴国外先进幼儿园课程经验,又要批判式吸收而非全盘照搬,杜绝幼儿园课程的全盘西化。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问题,提醒学生要提高警惕,理性判断,防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侵蚀。

话题四: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的讨论与学生专业情怀熏陶的融合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范式部分,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是重点学习讨论的内容之一。此部分内容除了组织学生系统讨论体现在五指活动课程中的活教育思想,分析五指活动课程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如幼儿园课程安排的动静结合中体现出的“张弛有度”的文武之道;还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了解陈鹤琴作为我国幼教先驱,他的大师成长历程,即从留学国外积累儿童心理学和科学教育测量方法的知识经验——学成回国,发现我国幼教事业的弊端,立志振兴我国学前教育,报效祖国——创办鼓楼幼稚园,学以致用,践行理论于实践。引导学生围绕陈鹤琴先生的家国情怀,讨论现时代应该如何继承发扬我国优秀课程资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何以陈鹤琴先生为榜样,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增进学生的专业责任意识和专业情怀。

话题五:园本课程开发讨论与学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建立的融合

“幼儿园课程”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园本课程。主要通过问题支架“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来了解园本课程开发的背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梳理从解放初我国没有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从全面效仿、“移植”前苏联的幼儿园课程到后来陶行之、陈鹤琴、张雪门等幼教先驱建构我国的幼稚园课程理论,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幼儿园课程开始处于发展阶段,最后经过幼儿园课程改革,我国幼儿园开始致力于开发建设适合于中国本土文化和幼儿园实际的园本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史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幼教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文化自信。

(三)通过多元课程评价,对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持续改进”

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团体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了解课程思政展开的效果。通过了解学生的观点、立场和思政教育的薄弱之处[3],持续改进。通过对学生见习书面作业进行关键词提取,发现学生对幼儿园的描述和对幼教职业的初步感受以“美”“爱”“热爱”“喜欢”“尊敬”“崇高”等积极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证明学生在实践浸润过程中形成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初步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结合,拓展课程思政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多渠道效果反馈评价与全方位改进,形成学前课程思政方案从实践—评价—反思改进—实践的动态循环。

总之,以OBE理念为基础,以学前专业核心课程思政为起点,统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学前专业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高校学前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德育目标[4],以学生为中心,发掘“自带”思政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设置支架式问题,通过“支架式”教学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高度与深度;通过组织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正、反面资料和针对性问题展开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浸润式”实践教学活动,以学前教育“见习”“实习”“幼儿园实地观摩”“创新创业、互联网+项目”等多种实践方式,代入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形成感悟;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以课程团队教师自身爱岗敬业的行为触动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共同树立“育人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教学相长,形成以德树人的心理文化氛围;最后还要通过多元评价,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蔡文玉.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2]李国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65-66.

[3]黄婷,李兴华,杨茜.课程思政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融合[J].教育论坛,2019(08):160-161.

[4]李兰芳.基于“OBE”理念的學前教育专业课程大纲研制—以“学前儿童观察与评价”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2):8-16.

(本文系兰州城市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19-jy-38)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小花籽开出幼儿园五彩课程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