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散曲初探

2021-12-31 19:39印盛园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甘州套曲散曲

印盛园

(南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人们对王阳明的关注,集中在哲学、教育领域,而忽略了其文学领域,尤其是他的散曲。王阳明流传下来的散曲不多,现存套曲两套,共十六支曲子,分别是[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归隐》、[南仙吕甘州歌]《恬退》。其中,《恬退》的作者除王阳明外,谢伯阳在《全明散曲》中还提到了王思轩、罗念庵[1]1102。本文根据学者钱明、张如安对王阳明作品的搜考汇总[2],通过对作者生平、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对[南仙吕甘州歌]《恬退》的作者进行考证,得出作者当为王阳明。

一 [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归隐》

明初,上层采用高压政策,文人政客谨言慎行,其作品大多回避政治,因而散曲中也较少反映现实生活。到了明中期,统治者对文坛的把控放松,文人政客逐渐加入散曲的创作行列中来,曲坛上便产生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王阳明的这套散曲[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归隐》,便是反映政治现实的代表作。

套曲《归隐》所用的宫调为南仙吕入双调,是明代曲家创制的新宫调,也是南曲中最常用的宫调之一。这个套曲共有十一支曲子,所用曲牌为:[步步娇]+[沉醉东风]+[忒忒令]+[好姐姐]+[嘉庆子]+[双蝴蝶]+[园林好]+[川拔棹]+[锦衣香]+[浆水令]+[尾声],笔者根据内容推测大约创作于正德十四年到正德十六年(1519—1521年),内容主要表现王阳明对官场黑暗的激烈批判与归隐山野之心,文辞激愤,慷慨悲凉。

[步步娇]宦海茫茫京尘渺,碌碌何时了。风掀浪又高,覆辙翻舟,是非颠倒。算来平步上青霄,不如早泛江东棹。

[沉醉东风]乱纷纷鸦鸣鹊噪,恶狠狠豺狼当道。冗费竭民膏。怎忍见人离散,举疾首蹙额相告。簪笏满朝,干戈载道。等闲间把山河动摇。

[忒忒令]平白地生出祸苗,逆天理那循公道,因此上把功名委弃如蒿草。本待要竭忠尽孝,只恐怕狡兔死、走狗烹,做了韩信的下梢。

[好姐姐]尔曹难与我共朝,真和假那分白皂。他把孽冤自造,到头终有报。设圈套,饶君总使机关巧,天网恢恢不可逃。

[嘉庆子]算留侯其实见高,把一生名节自保。随着赤松子学道,也免得赴云阳市曹。

[双蝴蝶]待学,陶彭泽懒折腰。待学,载西施范蠡逃。待学,张孟谈辞朝。待学,七里滩子陵垂钓。待学,陆龟蒙笔床茶灶。待学,东陵侯把利名抛。

[园林好]脱下了团花战袍,解下了龙泉宝刀,卸下了朝簪乌帽。布袍上系麻绦,把渔鼓简儿敲。

[川拔棹]深山奥悄,没个闲人来聒噪。跨青溪独木为桥。小小的茅庵盖着,种青松与碧桃,采山花与药苗。

[锦衣香]府库充,何足道;禄位高,何足较。从今耳畔清闲,不闻宣召。芦花被暖度良宵。三竿日上,睡觉伸腰。对邻翁野老,饮三杯浊酒村醪。醉了还歌笑,齁齁睡倒。不图富贵,只求安饱。

[浆水令]赏春时花藤小轿,纳凉时红莲短棹,稻登场鸡豚蟹鳌。雪霜寒纯棉布袍,四时佳景恣欢笑。也强如羽扇番营,玉佩趋朝。溪堪钓,山可樵,人间自有蓬莱岛。何须用、何须用楼船彩轿。山林下、山林下尽可逍遥。

[尾声]从来得失知多少,总上心来转一遭。把门儿闭了,只许诗人带月敲[1]1102-1103。

这个套曲,可以以[双蝴蝶]为界限分为两部分,呈现出作者不同的官场态度。[双蝴蝶]之前,作者表现出对现实官场的揭露与批判,字里行间充斥着愤懑与不平;[双蝴蝶]之后,作者表现出对现实的失望,表达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步步娇]是套曲首曲,作者开门见山地表现出想要归隐的愿望。文中“京尘渺”之语,表明作者所处位置之边缘。而“是非颠倒”,则将矛头直指宦官奸臣,斥责小人乱政专权。王阳明的斥责,是与明代中期宦官专权的现实紧密相连的,宦官专权在明中期危害极大,王阳明早年被贬贵州就与宦官刘瑾有关。“不如早泛江东棹”一句,一个“早”字,表露出作者迫切地想要游离宦海,归隐山野的愿望。

[步步娇]只是隐晦地点出官场的黑暗,而[沉醉东风]则更进一步地揭露了腐败不堪的政治现实,把奸臣斥责为“恶狠狠”的“豺狼”,批判其搜刮民脂民膏、让人妻离子散的恶行。明中期政治混乱,这一时期皇帝昏聩无道,宦官把持朝政,朝廷内党派相争。而当朝为官的王阳明作此曲时不留情面地批判朝政,把犀利的笔锋直指政治,这在那个混乱黑暗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在[忒忒令]中对朝廷的不公发出呐喊,忠臣遭污,皇帝无道,这与王阳明平定叛乱后不但不按功行赏,还遭谗言污蔑的经历相契合。现实的不公让王阳明借作曲写诗来发泄心中的苦闷。王阳明清醒地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皇帝的昏聩,认为忠臣早晚会步了韩信“狡兔死,走狗烹”的后尘,在曲中明显地表露出对朝廷的失望与不信任,他想要急流勇退,隐居山野。这一首曲是当朝为官的士大夫对封建皇帝的委婉批判,王阳明从对官场、对奸臣的批判中认识到一切混乱的源头是封建皇权,而他作为大臣,敢于婉转地以臣怨君,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体现出明中期士大夫对于封建皇权的审视。

[好姐姐]内容描写了曾经勾心斗角的同僚们的倒台,流露出作者的欢欣之感。王阳明一生仕途坎坷,其磨难与小人奸臣有关。太监刘瑾作祟,他被贬贵州。刘瑾死后,王阳明崭露头角、屡立奇功,但却遭到宠臣张忠、许泰的污蔑而不受重用。在朝廷党派的激烈斗争下,王阳明深受其苦。

[嘉庆子]一曲,结合《明史》从内容上推断,大概创作于王阳明平定宁王、获封新建伯之后。曲中说到“留侯”,所用典故是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而被封留侯,也就是作者自比为张良,他也是靠平定叛乱安定天下而获得爵位,被封新建伯。而对于被封爵位,王阳明道“算留侯其实见高”,他自身是不认同、不愿意的,因为他想“把一生名节自保”,宁愿去山中学道,也不愿意最后“狡兔死,走狗烹”,“赴云阳市曹”。所谓“市曹”,是市内商业集中的场地,常用来处决犯人,“赴云阳市曹”即赴死之意。这一支曲子所指之事当是宁王宸濠败后,皇帝身边的宠臣张忠、许泰污蔑王阳明有反叛之心,王阳明名节不保。后王阳明上九华山等待皇帝传唤,同时潜心学道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之心。事迹见载于《明史》列传第八十三:“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试召之,必不至。’忠、泰屡矫旨召守仁。守仁得永密信,不赴。乃是知出帝意,立驰至。忠、泰计沮,不令见帝。守仁乃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王守仁学道人,闻召即至,何谓反?’乃遣还镇,令更上捷音。”[3]5165[嘉庆子]一曲,没有直写自己受到猜忌、遭到诬陷一事,但字里行间“自保”“免得”,表现出王阳明的无可奈何与惆怅苦楚,同时也血淋淋地揭露了明中期奸宦对忠臣的迫害。

[双蝴蝶]一曲,是王阳明这套散曲的分界线,自这支曲后,王阳明从对现实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回避。[双蝴蝶]深深地表现出王阳明的隐退之心,他的眼光从朝政转向了历史上的隐士们,如彭泽县令陶渊明、陶朱公范蠡、名臣张孟谈等,王阳明向往他们闲淡舒适的归隐生活。

如果说[双蝴蝶]一曲是向往隐士归隐,那么[园林好]则表现出了王阳明归隐的坚定决心:脱战袍,解宝刀,卸官帽,穿布袍。在《明史》记载中,王阳明一生有两次辞官之举:一是平定宁王叛乱封为新建伯,但却连岁禄都无法兑现的时候,《明史》记载:“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免丧,亦不召。”[3]5166另一次是对朝廷彻底心灰意冷,病中告老还乡,于归乡途中病逝的时候,《明史》记载:“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3]5168

[川拔棹]描写了隐居生活的美好,盖茅房,种“青松”“碧桃”,采“山花”“药苗”,虽在山野之中,却悠闲自乐。[锦衣香]一曲是对官宦富贵生活与乡野清闲生活的一个比较,表现出作者不爱功名富贵、向往田园生活的志趣。此时的王阳明,对明中期的政治是愤怒和失望的,但是却无力改变,于是他把目光从朝堂转向了乡野田园,不求富贵高官,只求在大自然的风光中得到一些清闲安乐。[浆水令]写离开官场后生活的快乐,春赏花时有“花藤小轿”,夏纳凉时有“红莲短棹”,秋稻丰时有“鸡豚蟹鳌”,冬霜寒时有“纯棉布袄”,字里行间盈溢着满足之意,一句“也强如羽扇番营,玉佩趋朝”更是直白地表现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尾声]作为散曲的结尾,概括全篇主旨。王阳明意欲辞官归隐,内心曾几度权衡。他也迷茫惆怅,比起官场,最终他更倾向于归隐。考察其生平,明显是付出多于回报,所失多于所得,有才能而遭打压,现实中的苦闷让他转向文学创作,“把门儿闭了,只许诗人带月敲”。《归隐》这个套曲中,其[尾声]文字虽结而意绪未结,似收而实未收,留下无穷的韵味给读者品味。

这套散曲,在构思上独运匠心,安排得当。《归隐》由十一支曲组成,除[尾声]外,作者巧妙地把套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五曲是对现实的批判,后五曲是对现实的回避。整套散曲环环相接,层层递进,带给读者无穷的韵味。

二 [南仙吕·甘州歌]《恬退》

王阳明留存下来的散曲不多,且都为套曲,除了《归隐》外,还有[南仙吕·甘州歌]《恬退》。《恬退》这一作品的归属问题,历年来颇有争议,争议主要在这三家:王阳明、王思轩、罗念庵。

(一)《恬退》作品归属探讨

谢伯阳在《全明散曲》中就《恬退》这一作品的作者问题写道:“《吴歙翠雅》《词林逸响》《南音三籁》《古今雅奏》题作《恬退》,具署王阳明撰。《乐府先春》注罗念庵作。《三径闲题》《群音类选》《新编南九宫词》皆属王思轩。”[1]1102但作者到底为谁,并无定论,只是笼统地将《恬退》归为王思轩之作,谢伯阳曰:“未知孰是,兹姑以之属王思轩。”[1]3694为了弄清作者究竟为何人,以下对三人及相关曲集进行深入探析。

把《恬退》的作者题名为王思轩的曲集有《三径闲题》《群音类选》《新编南九宫词》。以下笔者就所能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群音类选》是明代万历年间胡文焕编选的一部戏曲与散曲选集,此编约成于1593—1596年,因其内容丰富,体制宏大,受到戏曲学界的重视。《群音类选》将《恬退》题名为《闲情》:“甘州歌一套《闲情》,王思轩。”[4]1478王思轩即王與(1424年-1495年),字延贵,号思轩,曾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上疏陈事,多被采纳。弘治七年(1494年)辞官回乡。从王思轩的生平来看,他的一生是顺遂坦荡的一生,正统九年(1444年)中举人,景泰二年(1451年)中探花,少年得意,之后更是从翰林院编修迁到南京吏部尚书,可谓仕途坦荡,最后告老还乡,其事例见明人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这样一位天资聪颖、仕途坦荡且受朝廷重用的尚书大臣做《恬退》这种郁郁不得志、渴望归隐的作品,这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恐怕不符。且王思轩生年早于王阳明(1472-1529年),《全明散曲》将其置于王阳明之后,年代排列上有所讹误,且其生平介绍语焉不详,有“妄题名家姓氏”之嫌。

收录《恬退》这套散曲的曲集还有《吴歈萃雅》《词林逸响》《南音三籁》和《古今雅奏》。《吴歈萃雅·亨卷》记为[仙吕调甘州歌]《恬退》[5]332-335,但未注明作者姓名。《词林逸响·花卷》记为[仙吕调甘州歌]《恬退》[6]277-279,所记散曲内容与《吴歈萃雅》基本一致,同样未标明作者姓名。

对《恬退》内容记载更为翔实的是《南音三籁》。《南音三籁》是凌濛初(1580年—1644年)编写的散曲戏曲选集,因其将作品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个级别,故名。其中,凌濛初在《甘州歌套》中收录了《恬退》[7]85,并将其划至“人籁”。凌濛初距王阳明不远,他将《恬退》的作者署名为王阳明,还做有“换头”“排歌”“用韵”等标注来对这套散曲的音乐、格律、用韵等方面进行说明,应当颇为可信。结合王阳明一生坎坷潦倒、领兵平乱的经历,笔者认为[南仙吕·甘州歌]《恬退》更可能为王阳明作品。

将《恬退》作者题名为罗念庵的有《乐府先春》一书。罗念庵(1504年—1564年),原名洪先,号念庵,嘉靖八年(1529年)中状元,是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得王阳明真传。《乐府先春》是明陈继儒所选编的散曲集,收录南曲套曲约一百四十余套,其中多有其他散曲选集未收录的作品。这本书内容上东拼西凑,对曲文的作者也多有篡改,且仅此书就把《恬退》归入罗念庵名下,因而不足为信。

(二)作品分析

[南仙吕·甘州歌]《恬退》所用宫调为南仙吕,用的套式是[甘州歌]。学者梁扬、杨东甫在其著作《中国散曲综论》中对[甘州歌]的套式有过系统的论述:“以[甘州歌]三支或四支加尾声组成,即:[甘州歌]+[前腔]+[前腔]+[前腔](或省)+[尾声]。”[8]王阳明的《恬退》基本是按照这种格式,他所用曲牌及组接次序为:[甘州歌]+[前腔]+[解三酲犯]+[前腔]+[尾声]。内容主要写作者身居乡野,清贫自乐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心怀雄心壮志,从渴望得到贤人赏识、建功立业,到遭到重大打击,最后心态归于淡泊平静的心理过程。根据散曲的内容及情感大致推断,这套散曲大约创作于王阳明早期,对朝廷抱有希望的时期,当早于《归隐》。

[甘州歌]归来未晚。两扇门儿,虽设常关。无萦无绊,直睡到晓日三竿。情知广寒无桂攀,不如向绿野堂前学种兰。从人笑,贫似丹,黃金难买此身闲。村庄学,一味懒。清风明月不须钱。

[前腔]携筇傍水边。叹人生翻覆,一似波澜。不贪不爱,只守着暗中流年,齑盐岁月一日一两餐飡。茅舍疎篱三四间,田园少,心地宽,从来不会皱眉端。居颜巷,人到罕,闭门终日枕书眠。

[解三酲犯]把黄粮懒炊香饭,恁教他恣游邯郸。假饶位至三公显,怎如我埜人闲。朝思暮想人情一似掌样翻。试听得狂士接舆歌未阑。连云栈,乱石滩,烟波名利大家难。收冯铗,筑傅版,尽教三箭定天山。

[前腔]叹浮生总成虚幻,又何须苦自熬煎。今朝快乐今朝宴,明日事且休管。无心老翁一任蓬松两鬓斑,直吃到绿酒床头磁瓮干。妻随唱,子戏斑,弟酬兄劝共团圆。兴和废,长共短,梅花窗外冷相看。

[尾声]叹目前机关汉,色声香味任他瞒。长笑一声天地宽[1]3693-3694。

[甘州歌]是《恬退》的首曲,描写了主人公傍晚回家,无牵无挂、清闲自在的场景。曲中用了“绿野堂”的典故,绿野堂是唐代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早年平定藩镇叛乱有功,晚年因为宦官专权而隐退,建有一别墅,起名绿野堂。从这个典故看,也许这首曲是在王阳明因宦官刘瑾被贬贵州时所作,但文献资料不足,难以考证。

[前腔]一曲,表现出王阳明创作此曲时所处的清贫之境:田少地薄,清苦度日。早期的王阳明意气风发,既有文才又有武略,虽遭逆境也不屈不挠。而此时的他生活清贫,整体精神消极低沉。

[解三酲犯]是套曲《恬退》中积极进取的一曲,其中用了多个典故,重点表现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得到重用的心理,如“收冯铗”“筑傅版”“三箭定天山”等,分别指冯谖弹铗、傅说举于版筑以及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战国策·齐策》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因而三次弹铗唱歌引起孟尝君注意,后被孟尝君重用,为其谋划[9]150-155。傅说在成为宰相之前,一直从事着筑墙的工作,后被武丁帝举为相。《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了薛仁贵发三箭、杀三人,令敌军投降的事例[10]3298,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这些典故都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得到赏识的迫切心情。

王阳明虽为文臣,但极擅兵法,《明史》中记载了他数次领兵平定叛乱。在[解三酲犯]这一曲中作者一改前文消极之意,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得到赏识,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之心。套曲中用了多个与“武”相关的典故,如“三箭定天山”。王阳明本人射御极佳,《明史》列传第八十三有记:“已,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3]5165套曲中所用典故与王阳明杰出的领军才能及骑射才能暗相契合,因而这套散曲的作者比起仕途顺遂的尚书王思轩,更有可能是不得重用、文武双全的王阳明。

[前腔]呈现出一种人生虚幻无常、世事艰难、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心态。由[解三酲犯]中所展现出来的锐意进取逐渐变为消沉低落,作者遭遇人生挫折,把建功立业的心思转向了妻子家人身上,并借酒消愁,表现出一种置之度外、不问世事的消极心态。[尾声]中作者再次发出惆怅的感叹,进行自我安慰,“长笑一声天地宽”,表现出王阳明胸襟的开阔。

《恬退》中多用典故,富有文采,整体慷慨悲凉,虽也有进取锐气,但逐渐消磨在清苦与磨难之中,最后只能自我安慰。从题目来看,“恬”意为“安静”“坦然”,“退”则与“进”相反,“恬退”一题,表现了作者恬然坦荡的胸襟、归隐乡村的志趣。

三 小结

分析[南仙吕·甘州歌]《恬退》和[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归隐》这两套散曲,可以发现王阳明散曲创作的一些特点:一是在内容上,王阳明散曲不写青楼歌舞,而是反映社会现实与乡野生活,他的散曲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他的一段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二是在主题上,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敢于讽时刺世,甚至敢于指责皇帝。如《归隐》中王阳明不留情面地揭露奸宦乱朝的现象,斥责宦官奸臣为祸百姓的行为。三是在艺术特色上,在早期的散曲创作上,王阳明喜爱用典,如“绿野堂”“颜巷”;后期散曲遣词用字更加自然朴素,浑融一体,语言也多口语,如“脱下了团花战袍等”。

猜你喜欢
甘州套曲散曲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
第17站甘肃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