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与体制机制创新路径

2021-12-31 19:43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兴旺机制目标

李 权 昆

(内江师范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 b.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内江 6411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作为第一要求,对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或振兴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作用[1-2].毋庸置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3-4],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5],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下,产业兴旺引起普遍关注,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其研究焦点集中在:(1)产业兴旺的含义.产业兴旺的内涵很丰富,学者们对产业兴旺的界定从笼统宽泛深入到细致具体.在对产业兴旺的政策解读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兴旺有别于传统的产业发展,更加突出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5-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学者们对乡村产业兴旺的认识逐步提高,理解更加具体.高帆[9]从乡村生产要素回报率、产业创新贡献度、乡村产品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契合、乡村产业融合形成乡村新供给体系四个维度界定乡村产业兴旺的内涵.李婷婷等[10]从乡村产业构建角度界定产业兴旺,认为乡村产业兴旺是形成完善的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等措施,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需求结构相一致的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唐浩[11]调查了乡镇干部对乡村产业兴旺的理解,发现产业规模、产业融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受益是衡量产业兴旺的四个鲜明的关键词,这与高凡[9]、李婷婷等[10]的观点大体上一致.(2)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面临的问题.经济学传统理论将农业划归第一产业,不断强调其经济功能,不仅导致农业与二、三产业展开残酷的要素竞争,而且忽视了农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功能[12],导致乡村产业发展长期面临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基本要素供给不足,产业相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13],乡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14].(3)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路径与政策.学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主要定位于发展特色农业或社会化生态农业,同时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多业并举,创新产业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13, 15-17],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促进政策上,重点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挖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强化农村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13-14, 18-20].

现有研究成果普遍认识到产业兴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有:第一,直接探讨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对乡村产业目标的阐述也较为笼统[22-23].第二,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体制性障碍因素的探讨不全面,较为分散.由于对乡村产业兴旺目标及其体制性障碍因素的认识不充分,一些基层政府干部对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及其面临的障碍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如把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片面理解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或者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地方经济增长做贡献.基于此,本文后续的内容,首先从理论视角对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进行阐释,然后重点分析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体制性障碍,进而提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体制机制创新路径,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府理清乡村产业发展思路提供帮助.

1 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1.1 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明确提出了我国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目标[24].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目标.

第一,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定位必须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认识和思考.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更高水平与品质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包含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更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25].乡村产业发展不仅要提供足够数量的食物,而且要提供高质量的食物,还要提供数量足够和高质量的文化、科普、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休闲度假等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一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多元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的需求;二是要满足日益突出的消费者个性化需求[26].

第二,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二是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产业发展也必须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27],它既体现在微观层面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又体现在中观侧面的提高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还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28].对乡村产业而言,高质量发展主要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发展.因此,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二是形成技术、资金、人力资本、土地、政府组织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三是增强城镇和乡村三次产业、同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格局.

第三,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适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通过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将2020年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分两步或两个阶段进行安排,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因而应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持续稳定地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使乡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同时缩小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达到全体人民一个不掉地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1.2 乡村产业兴旺的具体目标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在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城乡产业发展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动特征,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坚定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提出的重要战略要求.由此可见,乡村产业兴旺目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某个特定发展阶段,乡村产业兴旺有特定的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顺序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乡村产业发展必须要适应该阶段产业技术水平、生态与社会效应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等制约条件,设定一定的发展目标,否则谈不上产业兴旺;但是,在产业目标设定上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一些制约条件而提出过高的目标,导致产业目标不能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反而会带来各种扭曲效应.比如在设定农产品和相关服务质量安全目标上,如果比照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要求,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的某些产品上实现目标,但最终会因技术水平或从业人员素质等限制而对整体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乡村产业兴旺目标具有多重性.乡村产业兴旺目标不仅包括数量和质量目标[22],而且这数量和质量目标必须统一.从量变质变转化规律来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到一定界限就会引起质变.比如,2014年我国“三品一标”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只是在40%以上,如果到2030年该指标提高至80%以上[29],就意味着我国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发生质变.

具体而言,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主要包括:第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之间、城乡产业之间高效率配置,形成乡村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格局.第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维护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要求的坚实保障,也是提高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在国际粮食市场话语权的重要基础.第三,不断提高农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质量.农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质量安全可靠,符合国内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趋势和国际主流市场的需求.第四,不断升级乡村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良种、农机等使用覆盖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流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集成应用水平,推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加工等的智慧生产,使其产业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同期世界主流水平,逐步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五,不断提高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持续推进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加快提高果蔬、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水产养殖水域生态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形成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良.第六,形成健全的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乡村产业兴旺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不断完善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充足的动力.

2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体制性障碍

当前我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面临着许多问题或障碍,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离上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作者认为,体制性障碍是制约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关键.因为在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中,原有适应数量高增长的体制机制难以继续支撑乡村产业发展.

2.1 农村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断的制度放活,我国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明显增强,农村要素配置格局不断优化[30-31].但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到位,造成农村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要素市场整体配置效率没能够达到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

第一,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突破与公众预期仍有差距.201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作出了多项重大突破,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等[3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与国有建设用地有同等权利,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有研究指出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大概有1650万公顷,其中70%以上是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占比较小,约占10%,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33].2017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958.65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53.44万公顷.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全部入市,将带来建设用地增量约165万公顷,仅占2017年全国建设用地面积的4.2%,三年左右即可用完这部分新增土地面积指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受益面也较小,受益的主要是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的农民,而欠发达地区和远郊区及更远地区的农民被排除在外了.真正能够给农民带来较大收益的是他们的宅基地.在上述修正案中虽然明确了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但从一些地区的试点来看,宅基地退出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如集体经济实力弱小难以承担宅基地退出的补偿资金,宅基地退出的长效机制不完善,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不高等[34],导致很多农村地区宅基地闲置浪费.

第二,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问题是供给无法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因合同条件要求较高(如要求提供抵质押物)、交易成本高(贷款程序繁琐、耗时长)等限制,导致融资成本高;二是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较为单一.大多数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只有存贷款类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非存贷款类机构缺位.三是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多重代理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导致其资金供给能力有限,而且其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有限.

第三,城乡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在劳动力市场上,虽然户籍制度已经不能深度阻碍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流动,但是城乡的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平等等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和激励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包括农村外出人才回乡)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35-36].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初步框架,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方面,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体系结构不合理、内容不规范、国际标准参与度低等问题[37-38];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方面,存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执法监管难度较大、产品品质检测能力薄弱、产品质量追溯困难等一系列问题[39];质量安全评估与预警体系方面,质量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较为落后,防范与预警机制不完善,缺乏一个统一流程和平台载体[40].

2.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3%,但这与发达国家的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强.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滞后.创新主体之间的横向交流机制不通畅导致创新要素难以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自由、充分地流动和组合,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第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不合理,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不到位,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和鼓励创新成果应用的政策不完善,难以激发研究人员和机构开展原创性创新的积极性,影响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41].

第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整体上看,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强度维持在0.23%左右,远低于2%的标准.从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供给来看,政府供给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资金投入占比维持在85%以上,企业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占比较小.从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向来看,中央政府对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项目投资较为充足,人员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出现“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现象.地方政府对地方农业科研机构项目投资相对不足,人员经费相对充足,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出现“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42-43].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对中试及推广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大了创新成果的转化难度[44].

2.4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系统退化,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阻碍着农业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这种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第一,在种养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制度安排使得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价格相对偏低,劳动力成本逐渐攀升,经营者用更多的化肥、农药投入替代劳动力,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种养业面源污染问题积重难返.第二,长期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城镇、轻农村,城镇污染、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第三,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实践指导不足,地方政府很少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政策,农村环境标准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区[45-46].第四,农村环保监管机制不完善.基层环保监管机构在农村环保监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农村基层环保机构没有执法主体资格,难以解决农村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和环保事件投诉,而且农村基层政府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建立环保检测、评估和监督机制.农村居民在环保监督机制中因话语权小,监督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2.5 政府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

十九大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政策.但由于决策机制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政策存在不够清晰明朗、不完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造成有效政策供给缺位,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47].政府决策机制不完善的主要成因有:第一,对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认识还存在不少模糊之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对政策需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增加了政府正确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48].第二,落后的政绩观念和对乡村产业兴旺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片面认为乡村产业兴旺就是发展壮大农业或乡村旅游业,提高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第三,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乡村振兴规划,没有充分调研、论证项目可行性和操作性,没有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吸纳能力、市场问题等,匆忙推动项目落实,造成项目建成后不能长期正常运行甚至被搁置.

政府执行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层政府干部对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要求缺乏明确认识,甚至部分公务员不清楚、不明白相关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成因主要缘于基层政府干部对相关政策措施的了解渠道和方式存在局限,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政策供给与机制落实不配套,政策很难及时贯彻落实.

3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体制机制创新路径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亟需破除原有长时间建立起来的适应数量高增长方式的一些体制机制,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3.1 健全农村要素市场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破除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诸多制约,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要素市场体系,实现城乡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更高效配置,不仅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一,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在2019年版《土地管理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首先,总结试点改革地区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建设全国性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让远郊区和更远地区农民受益于城镇化进程的土地增值.其次,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探索建立起闲置农民住宅共享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充分考虑农户异质化的具体特征,继续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从稳定承包权、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着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配置机制的完善.

第二,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深刻调整.首先,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除了在完善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价值评估方式方法等基础上,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之外,针对当前农产品集群生产的明显格局,考虑农产品收获周期等特征定向开发金融产品,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此外,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延伸服务.其次,针对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趋势,着眼于切实满足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小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推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与业务衔接.尽快给予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机具租赁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合法地位,推动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与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竞争与合作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再次,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三,分步骤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流动和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实现持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可以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首先,制定完善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做好战略部署,积极推进相关政策落地.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全覆盖.再次,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界限,将城乡各类人群全面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做好不同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人群全覆盖.

3.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协同推进.第一,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立法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评估与预警、产地环境管理、产品责任等方面法规,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突出问题.第二,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体系.从全产业链视角,构建跨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机构,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全过程管理与监督体系.第三,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慧监管平台,率先对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平台的品牌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追溯.不断优化智慧监管平台的功能和设置,逐步建成全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第四,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长效利益驱动与保障机制,充分激励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建立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3.3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需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第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强化农业科技重大课题中参与主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建设,推进创新要素在创新主体之间实现充分、自由流动,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确保创新成果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第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的经费预算与使用制度[44],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手续与程序.创新财政与金融稳定支持机制,减少税收减免、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的审查程序,切实保障财政金融支持到位.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建立适合不同类别的创新主体评价机制,发挥创新成果用户等在创新成果评价中的作用[49],探索创新成果应用成效与创新主体利益挂钩的机制.强化创新成果产权保护与应用机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获得应有报酬,激发创新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溢性,有必要继续维持政府资金投入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拓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建立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集中投向优势产品、优势区域,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益[41].

3.4 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

正视乡村产业兴旺中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

第一,创新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从农业信贷、保险、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倡导采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农药、化肥等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消解农村环境持续恶化趋势.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产业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禁止向农村转移的产业目录,从源头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50].

第三,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治理、村容与环境卫生等问题给予特别关注.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农村生态环境情形迥异的现状,鼓励地方政府立法创新,制定符合本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特征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第四,健全农村环保监管机制.结合省级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改革的工作,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环保机构倾斜,解决农村环境监管的机构和人员队伍问题.完善政府财政资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为地方政府安排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基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工作提供支撑.充分发挥居民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发现、监督、协助、宣传等作用,构建起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积极参与的农村环境监管网络.

3.5 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需要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实现政策供给和政策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认清和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完善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并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与环境安全等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和制度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政府需要有所为,也需要有所不为,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农业要素与产品市场准入、土地流转、农业信贷与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有效供给.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具体事物中了解和调查,发现并及时回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政策的合理诉求.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机制,规范政策制定流程,严格执行政策制定环节,做到政策的出台有法律依据,有事实基础,有科学论证,不断提高政策供给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水平跃上新台阶[51].

第三,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策真正贯彻落实的关键在基层政府.推动相关部门将产业兴旺相关的政策归集打包,依托和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建设政策解读平台,让基层政府干部能够更加直接、及时了解熟悉各项政策,加快各项政策措施及时、有效地执行落实.

猜你喜欢
兴旺机制目标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推动产业兴旺 撬动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