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几个维度

2022-01-01 01:54李仕波
关键词:建党斗争政党

李仕波

(东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百年奋斗锻造了永葆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概括指明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底色,又是建党、兴党、强党的思想基点与精神支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的重大创新,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及价值旨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党性和鲜明立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滋养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建党的学说,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理论滋养

在对拉萨尔、巴枯宁等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在革命斗争中创建具有强大号召力、感染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性,明确了“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阶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138。而要实现革命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南。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2]10。列宁结合建党、夺权的实际,指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3]311,强调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才能把握革命的正确方向,并从党建原则、组织制度及目标宗旨等方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学说。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为我们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真理性,形塑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核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的实质始终就是真理本身”[4]111。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特点和政治优势,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引革命实践活动,为实现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纲领是要让人民大众弄明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爆发的特殊性、必然性、复杂性及艰巨性等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选择了真理。中国共产党以真理的力量实现了自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均没有实现的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梦想,并继续用真理之光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与高远追求,形塑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核。

(三)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原则性,砥砺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底色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绝非偶然,而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领导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开展罢工运动和阶级斗争。“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5]386,并且是“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2]137。这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核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其奋斗目标是致力于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体劳苦大众,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列宁结合俄国实际,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能丢掉为劳苦大众代言这个根本性的立场,应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构建严格的制度,落实党的各级委员会和各级领导人均由选举产生等政策。这些原则性的规定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劳动大众服务,为劳苦大众谋利益,为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砥砺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底色。

(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革命性,锻造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气概

共产党员是“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6]219,他们成长“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7]458,“每个人都应该从当兵做起”[7]270。这充分表明了共产党员必须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与洗礼,磨炼敢于为信仰而献身的钢铁意志和顽强品质,才能成为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辩证地分析过进行党内斗争与锤炼共产党员党性的问题,认为要实现党的纲领,需要采取一定的革命策略,应当通过开展正确的党内斗争来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7]551。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崇高品格,锻造着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气概。

(五)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人民性,锤炼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品质

从一开始,无产阶级政党就非常重视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在《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等文献里,马克思、恩格斯便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制度、宗旨原则等问题,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44,在本质上只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毫无私人的利益,号召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先进阶级,开展“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262。此外,“共产党人强调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5]264,致力于推翻资本逻辑主导的资产阶级统治旧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迥然不同于其他阶级政党的显著特质。中国共产党鲜明地体现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锤炼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品质。

二、历史渊源:凸显救亡图存的坚韧抗争

(一)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无产阶级政党发愤图强、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拼搏精神,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担当意识跨越历史时空,曾对全人类发展、全世界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优秀文化中的重要因子,涵育着中华儿女革故鼎新、砥砺前行的精气神。

中华儿女一贯秉持仁爱之意与共同体意识,坚韧刚毅、智慧豁达、自信进取。屈原写下“虽九死其犹未悔”,传递着浩然正气、忠贞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气概;文天祥胸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大情怀,表现出纵死不悔的顽强战斗精神;顾炎武留下“匹夫有责”的豪言,彰显着尽责尽忠、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林则徐喊出“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为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振臂高呼“振兴中华”,号召鞭挞一切污秽;鲁迅疾呼“俯首甘为孺子牛”,诠释着甘于奉献、无私勇敢的利他精神。爱国、进步、担当等精神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注入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求索与追寻中揭示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

(二)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近代以来人民大众救亡图存的坚韧抗争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1840年开始,在西方列强铁蹄的践踏下,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危机,无数人投身救亡图存的事业,积极探索富国强兵、实现民族独立的救国救民方案。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清王朝洋务派着力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开展自强、求富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打破了帝国主义妄图把我国完全殖民化的阴谋,对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助推作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君主专制,促进了思想解放,引发了社会的新一轮变革。尽管这些抗争没有彻底改变国家蒙辱、民族蒙羞、人民蒙难的状况,但对国人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起到了借鉴作用,是开启新一轮革命的重要动因。

历史实践一再证明,欲图革命之彻底胜利,亟须呼唤新的领导阶级、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运用新的理论武器,以推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伟业。恰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在其影响和感召下,无数民众渐次觉醒,极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中国大地的结合。无产阶级组建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独立的政治领导力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路径为指引,不畏困苦、勇担使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最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三、现实基础:立足革命先驱建党的斗争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绝非自然生成,而是立足于革命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实践

鉴于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大力倡导民主、科学,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为先进理论的传播与爱国运动的发起做好了铺垫。十月革命胜利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李达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愈发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表了大量文章宣扬俄国经验,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用它来观照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人的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得到了提升,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团结在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的周围。同时,毛泽东、恽代英、彭湃等人大力提倡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张劳动人民大联合,营造革命良好氛围:毛泽东、彭湃亲自到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革命理论,认为农民运动“好得很”;恽代英明确指出,“群众是我们革命的基础”[9]110。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蓬勃发展的群众运动密切结合的过程就是用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过程,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分子便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进而在斗争中淬炼出内涵丰富的伟大建党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存在,是对伟大建党实践过程的提炼与总结

马克思曾指出,精神、意识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实践、话语和交往的产物[10]524。颇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在大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采用组建党团工会、工人夜校、劳动补习学校等形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的结合,提升劳动者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意识。李汉俊于1920年在其著作中说:“真实而健全的劳动者问题,还是在自觉了阶级意识的劳动者,以其自治的训练及有组织的行动,反抗社会不合理的压迫,要求社会的正义的时候,才会发生。”[11]158《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中亦强调,“劳动者才能用他们的组织力,做奋斗事业,谋改良他们的地位”[12]46。这表明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是在实现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后破茧而出的。

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相继创建党组织:陈独秀在上海渔阳里借助《新青年》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李大钊以北京大学为平台筹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此后,长沙、广州、武汉、济南等地相继成立了党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法国和日本也成立了党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还明确提出创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各地代表云集上海举行第一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恶劣条件下创建的早期党组织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生存环境,随时可能遭受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明确规定了党的严肃纪律性和组织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夹缝中求生存,彰显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李大钊相信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13]263,他和夏明翰、蔡和森等革命先驱面对屠刀无所畏惧,坚信自有一代代革命者前仆后继直到革命胜利的彼岸。可以说,百年大党由弱变强,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始于对革命先驱们为信念不懈奋斗历程的凝练与升华。

四、时代价值:蕴含坚定信仰信念的精神血脉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坚定信仰信念的力量源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坚守信仰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百年大党历经苦难而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着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高远的目标追求,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如方志敏在狱中奋笔疾书道:“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14]14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实践。唯有坚定信仰信念,继续弘扬将真理力量与信仰力量相融合的伟大建党精神,自觉坚持历史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方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行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人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斗争中不断成长。敢于、善于斗争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进行斗争实践的“精神刀刃”。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勇于、善于斗争的高贵品格和英勇气节,是中华儿女敢于拼搏、奋发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积淀与升华。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与各领域出现的矛盾进行斗争,与一切否定党的领导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进行斗争,与党内滋长的一切歪风邪气进行斗争,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产党人不断传承着伟大建党精神,使之持续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斗争即矛盾,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伟大斗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面对不同形式与不同内容的斗争,需要我们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强大动力,提升斗争本领、强化斗争意识、运用斗争艺术,敢于动真碰硬、勇于拼搏进取、注重策略原则,在斗争中锤炼意志、在斗争中增进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共赢,以昂扬的斗志应对21世纪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形势。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基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根,是贯穿精神谱系的一根红线和主线,承载着党的精神谱系的源与本。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的历史积淀与真实写照,是革命先驱们在实践中砥砺出的精气神的凝练与升华,彰显了党在百年奋斗历程里的精神面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而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勇于自我革命的禀赋,它能在根本上促进中国共产党人意识觉悟和思想水准的提升,督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按照组织建党、制度建党的要求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凝心聚神,汇聚共圆中国梦的精神动能。

(四)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伟大建党精神滋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亿万人民大众奋力前行的生动实践中,是助推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在风雨飘摇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一经创建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力挽狂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坚定不移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迎来了更为光明的前景。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又是全体中华儿女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五、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历史实践中淬炼出的精神样态,是中国共产党独特而鲜明的精神标识。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厚重的时代价值,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精华与时代新潮的结晶,为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力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新征程上,唯有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持续推进其现实转化,方能展现其永恒魅力,凝聚奋进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建党斗争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