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三维考察

2022-01-01 01:54张蒙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明

张蒙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在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所积累的十大宝贵经验之一,这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当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68这些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45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担当。今天,世界局势波谲云诡、风云莫测,人类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实践和价值,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

坚持胸怀天下极具中华文化特征,但它同时也凝聚着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品格和远大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也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对坚持胸怀天下进行理论透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这一重大历史经验的丰富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理论都标榜自己代表全人类的利益,而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所在,却没有找到正确的破除路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解放全人类以及如何解放全人类的宏大命题才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柱。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伴随着资产阶级奔向全球各地,“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4]404,历史开始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上各个分散的地区和民族从此共同卷入由资产阶级经济活动所推动的全球化历史洪流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作为资产阶级对立物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断在斗争中发展、成熟和壮大,因而世界历史开始走向第二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全球统治地位的反抗[5]。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仅要解放自己,更要解放全人类。而要实现最终的胜利,就离不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联合,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也正因为如此,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守国际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地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4]413。

作为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如今,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的辉煌历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这次《决议》专门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要求”[6],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强决心。

(二)中华传统“天下”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314为世界谋大同一直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与以解放全人类为价值旨归的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相融相通。因此,中国共产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下”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国家观,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胸怀天下的崇高品格和远大境界不断得以强化和延续,从而使天下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色。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古代“天下”观以其世界眼光具有超越性,但仍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从空间上看,“天下”在地理意义上还仅仅是区域性的“天下”;从时间上看,“天下一家”更多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之中。虽然“天下”观念存在上述缺陷,但其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灵魂和精神,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之外特别是在‘东方’被接受并不偶然,因为尽管关于世界的理解不同,但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一种世界尺度的思维,这一点至少与中国思想在‘形式’上有所沟通。”[7]64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坚持胸怀天下的创新论断,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大成果,既具有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核,重新为传统词汇“胸怀天下”赋予了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向度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1]68,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一)履行大国大党责任,致力捍卫世界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主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球带来了沉痛的灾难,追求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历了战火淬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并将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自身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已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攫取利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逻辑,而暴力掠夺往往是资本主义国家收割国际财富的惯用手段,正如恩格斯所言,“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经济利益才是目的”[8]539。以美国为例,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由美国发起的就有201次[9]。这些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尽管如此,美国依然无耻地标榜自己为民权斗士和人类文明代表,并利用话语权将自己的利欲熏心强行洗白。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美国才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与美国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制定和实施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未主动发起过任何对外战争,从不谋求所谓的势力范围,也没有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战争之上,更从未使用任何暴力手段掠夺资源和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无论是人员派遣还是资金分摊,都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对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也一贯主张“以和为贵”,用对话和谈代替武力倾轧,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稳定,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中国人民经历过战争的摧残,更懂得珍惜金子般的和平,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历过的战争苦难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将始终彰显大党大国担当,致力于更好地完成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二)高扬合作共赢旗帜,抵制霸权逻辑

合作共赢还是霸权主义,始终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两种不同进路。前者平等对待和正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利益,尊重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后者以本国利益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世界普遍利益之前,奉行“丛林法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霸权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交往与世界政治实践中,始终高扬合作共赢旗帜,平等对待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政党,不以国力论大小,为世界反帝反霸做出了积极贡献。

鸦片战争以降,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帝国主义和霸权政治深恶痛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在国际社会提出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般准则,成为打破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政治的先锋。正如毛泽东所言,“国家不应该分大小。我们反对大国有特别的权利,因为这样就把大国和小国放在不平等的地位。大国高一级,小国低一级,这是帝国主义的理论”[10]19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践,极大地改善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对稳定地区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实际行动消解“中国威胁论”等西方话语陷阱。当今,多极发展趋势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合作共赢的呼声此起彼伏,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境遇,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437。

霸权政治是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毒瘤,不抵制霸权逻辑,必定会有更多的人间惨剧上演。作为关心全人类命运前途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庄严承诺,“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境遇强加给其他民族”[11]446-447。

(三)分享经济发展机遇,推动各国共同繁荣

发展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它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权利。当今,人类财富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但全球范围内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不断追求兼济天下,以中国的新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保持长期稳定和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小康社会的理想成为现实,这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多次在国际社会展开减贫交流,将中国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世界,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思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决摒弃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做法,拒绝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不断探索和寻求实现共同发展的路径,致力于实现全球繁荣。如在对外援助上,从1950年至2016年“累计对外提供贷款4 000多亿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 000多个”[11]484,为落后国家振兴提供了重要助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不断推进“走出去”战略,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造福各国人民,无附加条件地向世界释放中国红利,更好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各国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11]484。中国共产党始终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四)坚持民族平等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图景。“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12]258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民族,更不存在任何一种高于其他文明的文明。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流向全球后,阻隔不同民族和文明的内外部条件被逐渐打破,民族对话与文明交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一些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方国家凭借优势用暴力手段侵略和殖民其他民族,高呼着“博爱”的口号将其他民族和文明斥为落后和野蛮。正如亨廷顿所说,“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13]3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和文明交流的路径,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基本原则,既不以大小区别对待不同民族,也始终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2]468总之,中国共产党平等对待世界上一切民族,反对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坚持文化自主性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相结合,既致力于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也致力于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荣。

民族和文明的不同不能成为区分“我者”与“他者”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摒弃“文明冲突论”,在民族平等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中寻求共同发展,克服“我者”与“他者”的对立,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追求。

(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绿色发展

如何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2]374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工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但在资本主义的逐利逻辑和社会制度下,自然界仅仅被视为可供掠夺的对象,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结果,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8]998反观现今一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大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甚至在修复生态方面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世界率先以国家战略的形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作用和世界意义”[14]。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道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优良经验。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支持《巴黎协定》,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蒙特利尔协定书》,并率先向国际社会做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天下的根本民生。破解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地球朝着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的主张和行动。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贡献

“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旨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马克思主义的锐利目光透视时代风云,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历史发展方向,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中国贡献。

(一)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中国力量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层出不穷,资本主义国家的舆论机器对社会主义的唱衰和污蔑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国共产党顶住国内外的杂音喧嚣,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守并捍卫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保留了革命火种,并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成为振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旗帜。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人类依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资本主义国家也仍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因此,在当今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便成为摆在各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冷静观察世界局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对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丑化做出了坚决回击,有效遏制了反社会主义势力在国内的渗透和蔓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进行了科学回答。在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未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了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在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摒弃苏联的“老子党”做派,平等对待各国共产党,制度化开展世界社会主义论坛,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在世界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国际联合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与引领力。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及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担当。”[15]如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差异凸显、优劣分明,社会主义以昂扬的姿态重新引起各国人民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一如既往地注入中国力量。

(二)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1]62从那时起,实现现代化就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后,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追寻与探索才有了坚强的领导保证。百年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拓展出了全新选择。

不同国家出于自然条件、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追求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会不尽相同。正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但却并不一定要走西欧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这样做势必会给他带来过多的荣誉和过多的侮辱[8]730。现实已经证明,发展中国家采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非但不能走向成功,反而为其实现现代化制造了更多障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思想,在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摒弃了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在文明交流中博采众长,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几百年走过的路程,探索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向世界庄严宣告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也不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这一条道路,证明了现代化道路是多元而绝非一元的,极大地鼓舞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热情和干劲。

“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11]48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上下求索、接续奋斗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全人类追求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式。但中国共产党也从不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视为唯一的和绝对的,而是将中国追寻现代化的经验启示和方法论与发展中国家共享,鼓励和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中国方案中找寻本国方案。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1]460“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问题。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人类文明进步锚定了正确航向。

当下,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人类前所未有地频繁、紧密、深入地联系在一起,机遇和风险并存,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日益成为世界秩序的总体态势,传统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大挑战。面对这一全球困境,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也不能独自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16]。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以深厚的天下情怀,科学研判当今的时代主题和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弥补了现有全球治理方案的不足。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依托,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摒弃“丛林法则”和霸权主义,在全球治理观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倡导各国共同平等地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引领实践,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在载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中国机遇与世界共享,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并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历史潮流,代表着人类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价值导向,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使历史的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明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