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视域下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审视

2022-01-01 11:43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危机主体政治

李 鑫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内部诸要素间的耦合运动才能取得成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维护其完整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在关于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研究思维方式,它不仅割裂了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治理实践中的有机联系,而且无法对二者的发展动力作出现实性的阐释。一方面,形而上学研究思维方式使人们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具体危机治理实践中忽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意、无意忽视公共危机素养养成,致使多数危机治理主体在公共危机面前张皇失措,无法理性应对危机。另一方面,人们不理解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危机治理实践中的辩证运动关系,认为二者外在于彼此而独立发展。因此,回归辩证法研究思维,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审视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治理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揭示其发展动力,而且有利于危机的解决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一、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概括

(一)公共危机的定义

从起初的企业管理到现在的社会危机管理,国内外学界对公共危机的界定仍处于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学界对公共危机定义的架构是在巴顿、赫尔曼、罗森塔尔等外国学者关于危机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综合生成的。学者赵路平将公共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影响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心理,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和社会迅速做出应对以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其危害的事件。”[1]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学界对公共危机的定义仍有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定义的空间布展性不足。首先,目前关于公共危机的定义只强调危机对某个确定的、有限的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然而,随着世界历史成为经验性的存在,公共危机的发生必然会超越民族国家层面而呈现出全球性特征,因而关于公共危机的定义应关涉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全球的SARS 和NCP 就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其次,目前关于公共危机的定义只强调危机对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的影响,因而也就只强调了危机对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其在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则有所忽视。基于此,我们将公共危机定义为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突发事件,它会对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原本稳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系统产生巨大冲击,造成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破坏,需要治理主体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有效解决,否则将会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公共危机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公共危机治理是治理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各种可能性损害而采取的预警识别、应急处理和修复评估等动态治理的过程,旨在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人们应对危机能力的实践活动。公共危机的特性决定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治理手段的多样性。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在我国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核心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新闻媒体的阵地宣传和特殊人士的专业指导等。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又决定了治理手段的多样性。依据不同的治理主体所采用的治理方式,可将治理手段大致归为硬性和软性两类手段,前者强调立竿见影和强制修正的效果,而后者更侧重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功效,二者在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公共危机治理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维护治理系统的完整性、有效性与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在此,我们必须坚决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化和庸俗化理解,即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思维定势地认为它仅是学校及教学之间的事,而且只关乎思想品德方面的建设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客体是多元的,包括任何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体;实施手段也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教和学,而且还包括管理、宣传、讨论、组织等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实施内容也不单关乎思想品德方面的建设问题,而是指向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

学者毛波杰指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公共危机的不同阶段,危机主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等,对全社会特别是受危机影响的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之形成符合公共危机管理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简言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方法渗透到公共危机治理实践的各个阶段,并由此达到优化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和结果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共危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渗入公共危机教育素材以起到强化危机治理主体公共危机素养的目的。具体来说,从教育主体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共危机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备丰富的公共危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以此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使之达到认识和解决公共危机的要求;从教育内容维度看,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强化关于公共危机教育的部分;从教育介体维度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实现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内在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公共危机教育素材不仅有利于扩大其理论的阈值范围,而且有利于促使其回归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公共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达到优化危机治理过程和结果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共危机则侧重对公共危机进行理性认识,以起到有效预防和治理危机的目的。正如刘建军教授所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利益、沟通意见、化解矛盾的作用;在已经出现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启动应急性思想政治工作预案,配合政治、法律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降温、明辨、制止的工作;危机过后,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安抚、心理救助功能,配合社会各方面做好善后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4]。

二、形而上学研究思维: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关于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研究思维方式,在它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5]24。在这种研究思维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割裂了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无法对二者的发展动力作出现实性的阐释。

(一)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危机前预警功能的缺失。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警功能,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利用工具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征兆展开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危机的全面爆发作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预判,以达到“提早发现,提早预防”的目的。但在实践中,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预警功能常常处于缺失状态。危机治理主体在危机治理实践中通常只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矫正和反思方面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思维定式地忽视了防范环节。因此就产生了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即便捕获到公共危机的苗头,也可能出现无意或有意地忽视危机的现象,造成其预警功能的“溺亡”。

2.危机中应急功能的缺失。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应急功能,具体表现在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导向、协调、动员等机制来化解危机中衍生的各种矛盾,激发治理主体参与危机治理的积极性,从而为治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治理过程。但在危机治理实践中,危机治理主体缺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治理危机的意识,在他们看来,投入到物质、硬件和技术层面更能对公共危机治理产生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主义,不发挥作用,浪费公共危机管理的时间和资源”[6]。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必然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危机后修复功能的缺失。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修复功能,具体表现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来直接或间接地修复由危机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但在灾后修复的工作中,危机治理主体仍然重点关注对物质性基础设施方面的修复,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危机受害者的心理、精神和文化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愈合危机对受害者在心理、精神和文化等方面造成的伤口,而物质性基础设施的恢复明显做不到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对物质基础的修复会或慢或快地影响到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方面的修复,但不同步进行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修复成本的非必要性增加,而且在心理、精神、文化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的情况下,引发其他相关公共危机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共危机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公共危机素养欠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主体具备一定的公共危机素养是公共危机治理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机统一的关键。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公共危机素养与公共危机破坏性呈反相关关系,即素养越高,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就越小。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仍缺乏公共危机素养,具体表现在危机意识缺乏、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匮乏、公共危机实践能力不足、评估与总结能力欠缺等方面。

第一,公共危机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漠视甚至有意忽视危机预防的现象。“相较于日常生活各种大大小小的事物,公众多对此心存侥幸,不重视公共危机管理”[7]。第二,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匮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虽直接或间接地掌握了部分危机应对知识,但整体上还比较零散,尚不系统,而且对公共危机的关注视域过窄,多数主体对公共危机仍然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第三,危机治理实践能力不足。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11在社会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便拥有一定的危机治理知识,却不知如何在实际中有效应用。第四,评估与总结能力欠缺。对危机及其治理进行理性评估与总结有利于强化主体的危机素养,从而起到预防危机的作用。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重视甚至不能够对危机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评估与总结,常以召开危机总结或表彰大会等形式草草了事,没有深入发掘危机及其治理所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

2.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公共危机内容的设置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公共危机的内容设置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对于理论学习,在内容上又表现为直接和间接反映公共危机及其治理的理论。但在现实中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有关公共危机的教育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是缺失。通常情况下,关于公共危机的内容设置是论证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材料,而关于公共危机相关理论本身却是浅尝辄止、无关紧要,如关于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公共危机及其治理仅仅是以促发性的感性材料存在。另外,在实践活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虽设置了关于公共危机预防及应对的相关实践活动,但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常态化,发挥不了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有关地震、火灾、传染病等方面的演练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公共危机治理接轨不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方法两个方面,它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就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介体存在。然而在具体的危机治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存在接轨不当的现象。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维度看,公共危机治理本身可以作为管理、活动等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服务。但在实际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常常因公共危机的负面性而忽视其价值。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维度看,在危机治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但不能灵活、系统、专业地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达到优化危机治理的目的,甚至常处于被边缘化或遗忘的状态。

(三)无法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辩证运动

1.不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治理之间是两个彼此割裂的系统,它要么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是公共危机治理的手段,要么认为公共危机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材料而已。在危机治理实践中,形而上学研究思维方式认为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是对另一方的否定。很明显,这种形而上学的理解只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对立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统一。

2.不理解公共危机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否定关系。形而上学研究思维方式全然不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治理实践发展的秘密就在于其本身。在这种研究思维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公共危机治理自身的否定就是它们的彻底性灭亡,也就是它们的不存在。当然,这种形而上的理解更不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治理的自我否定以及它们的自我否定又与它们之间新关系的发展是怎样的联系,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治理的否定也就是它们关系的消灭。

三、辩证法视域下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审视

与形而上学研究思维不同,辩证法主张全面、系统、联系、动态地看待客观事物及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5]25。我们应该在辩证法视域下全面、系统、辩证地审视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耦合发展。

(一)充分发挥公共危机治理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发生前的预警和防范作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备预警和防范危机发生的功能,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公共危机在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性事件来预测公共危机。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性的公共危机都是由隐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背后的矛盾推动的,而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必然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反映到社会意识中并被人们所捕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危机前的敏锐捕捉与分析,达到预防危机发生的目的。

2.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治理的应急处理与稳定功能。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公共危机发生后,人们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危机相关信息的接收与处理程度不同,信息的不畅通或错误都容易引发人们的失范行为,如不及时而有效地调控信息则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甚至是颠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一方面,要及时、全面、科学地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危机治理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路线,引导人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应对危机。另一方面,要严格把控舆情的发展,深入推进社会舆情朝着有利于危机解决方向发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的治理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危机治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化解危机中社会各方的矛盾。公共危机的发生必然会触及社会各方的利益,使其处于同一矛盾体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将会加剧公共危机的严重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灵活运用民主讨论法、说服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疏导教育法等来化解社会各方之间的矛盾,尤其在物质利益方面的矛盾。

3.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后的修复作用。公共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引起社会秩序的失衡,整个社会不仅在物质生产方面,而且在精神建设方面都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亟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修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从公共危机中总结经验,加强对危机的发生原因、扩散路径以及应对措施等研究,探索规律。要做好从危机治理中提炼正能量并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树立起修复和发展的信心,如抗洪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持续关注社会和人们的心理发展问题,注重对其创伤方面的修复工作。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共危机治理素养建设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公共危机治理素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维度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共危机的教育作用就需要主体具备丰富的公共危机理论知识与一定的实践能力,即关于危机的预防、应对、修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发现危机、分析危机、解决危机方面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是系统发挥能动性的物质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改造客体的能动性活动,主体对公共危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危机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危机治理主体应该加强在增强公共危机意识、了解和掌握公共危机相关理论、进行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能力、评估与总结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治理主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综合发展。

2.强化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设置。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共危机的作用就需要强化关于应对公共危机的内容教育,包括加强党和国家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危机治理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公共危机方面的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同理想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价值导向教育;强化法制与纪律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约束和规范教育;注重个体品质的养成教育,使之理性应对公共危机。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块显然存在缺陷。

第一,加强党和国家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等教育。只有在明晰了党和国家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方针、政策及基本路线,我们才会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因此,党和国家关于公共危机方面的方针、政策及基本路线是我们打赢公共危机战役的根本保证。

第二,强化危机治理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公共危机方面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有利于我们科学、理性应对公共危机。首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公共危机。要坚持用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共危机,处理好危机中的物质与意识、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坚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和解决公共危机。要处理好公共危机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应对公共危机。

第三,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同理想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价值导向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同理想教育对于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具有根本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公共危机中,当社会主体面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同理想教育为其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使其懂得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从而化解公共危机中的矛盾。

第四,强化法制与纪律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约束和规范教育。强化法制与纪律教育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使主体的行为符合危机治理的要求。

第五,注重个体品质的养成教育,使之理性应对公共危机。个体的品质直接决定其对公共危机及其治理的态度,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就能使个体深刻地认识危机及其影响,从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应对公共危机。不畏艰险、沉着冷静、积极进取、勤于思考、乐于奉献等,都是个体战胜公共危机的必需品质。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融洽接轨。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共危机的作用,还有赖于载体和方法的灵活、科学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融洽接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确保教育主体与客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良性互动的关键,介体选择与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学习与应用是我们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将公共危机理论渗入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学习与应用之中,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达到公共危机治理的目的。因此,从载体层面看,危机治理主体应注重对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实体载体与虚拟载体的学习与应用,实现主体与客体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有机统一;从方法层面看,应注重对说服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比较鉴别教育法、平等协商法、心理咨询法、榜样示范法、行为强化法、实践锻炼法等方法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三)辩证看待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运动

1.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或间接的统一。公共危机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治理实践活动中是统一的,它们彼此作为对方的积极条件而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一方面,公共危机治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危机治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从系统发挥作用的技术性维度看,一个完整的系统必定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辩证统一,而公共危机治理系统中的软技术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其次,公共危机治理系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8]162因此,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公共危机治理同样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积极发挥,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供这一条件。再次,公共危机治理系统的效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它总是基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服从和满足特定主体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公共危机治理系统的效能做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理性评价。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公共危机治理提供动力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实践而存在和发展的,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公共危机治理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不断扩大人类知识的空间范围,而且还不断提升人们的实践能力,在此意义上,公共危机治理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需在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500因此,我们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不能以自己的评价为依据,而应以危机治理实践为依据。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往哪个方向完善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公共危机治理形成的载体。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诸多因素共同、有机地发挥作用。公共危机治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性活动,发挥着管理载体的作用,而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又必然会涉及有关文化、大众传媒等活动的参与,因而又具备文化和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没有这些载体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整个运行过程也就中断了。

2.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关系。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同时决定了二者的对立性,表现为彼此分裂的倾向。首先,从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或进行危机治理的实践活动来看,一方功能的发挥是对另一方功能的削减。在这里,不懂辩证法的人可能有疑惑:为什么同是治理危机的两个活动却是对立的呢?实际上,这正是马克思关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辩证法的精髓所在。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公共危机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通过发挥自身独立的力量而解决危机的倾向,一方在治理危机方面功能发挥得多,那么对另一方功能就削减,因为治理危机需要的总的功能是确定的、一定的。其次,二者有了各自的存在条件之后,便出现否定彼此的倾向。虽然最开始二者是作为彼此的积极条件而存在,但这绝不意味着是唯一的条件。因此,二者的对立性就表现在没有一方的存在,另一方仍然能够客观存在,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当然,在这里将不再考虑价值性问题,即功能发挥的大小问题。因此,正是基于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统一关系,才会产生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9]。

3.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否定与新的统一关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发展过程,但从根本性意义来说,事物的发展是事物间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为只有当事物取得发展后才会出现与原本稳定的事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因而也就促成了事物之间的发展。因此,从公共危机实践来看,不论是公共危机治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只要对公共危机发生作用了,那它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它,即是实现了自我否定的它。因为,只要当任何一方作用于危机的时候,危机也会同时作用于它们,因而也就是对它原来意义的否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当它们各自实现了自身的否定的时候,新的统一的关系也就形成了,因而它们在公共危机中的自我否定也就意味着它们间统一关系的新开始。正是公共危机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辩证运动过程,才不断推动二者在危机治理实践中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推动着危机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危机主体政治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何谓“主体间性”
“政治攀附”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