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探索*

2022-01-01 12:19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珩嘉
区域治理 2021年45期
关键词:供给精准思政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珩嘉

思政课精准教学已经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广泛讨论。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实现课程内容精准供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保证思政教育内部转化,有效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便是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理论涉及的问题。精准供给保证了教与学紧密对接,故而该理论对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学改革都有积极影响,能够为思政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提供思想指导。

一、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的理论价值

(一)揭示了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源自于某一问题,或者说理论研究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思政课程教学精准供给作为一个理论,其反映出了目前思政教学当中“教”与“学”存在着粗放供给的情况。

1.在理论教学上思政教师照本宣科、以读代讲

虽然学术界一直在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因为高校思政教师理论基础薄弱、形象化思维不足、信息素养不够,无法利用新时代学生可以理解的话语去解释思政理论,只能照本宣科、以读代讲,造成理论授课比较枯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将理论作为定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考试过后,便将思政内容忘在脑后,能够实现转化并指导个人思想、行为者占比极低[1]。

2.在实践教学上教师无法有效指导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明确指出,各高校需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律意识、道德素养等供给思政课程内容,力争培养“五爱”人才。更需要结合社会实践等展开思政教育,要切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目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当中,教师难以用思政理论来指导学生行为,难以引导学生运用发展观看待问题,不能结合唯物主义去解释一些现象,学生难以接收到来自教师的指导。最为关键的是,学生们在以往思政理论学习中死记硬背,无法运用理论来剖析社会现象或者去处理矛盾。所以高校思政课程当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效率并不高。这也导致学生参与活动人数多,但真正获得教育并实现心灵、思想成长的人少。这便是高校思政教学当中出现的假繁荣现象[2]。

(二)全新定位“教”与“学”

《纲要》指出,高等学校需要根据社会情况、专业特点、学生学情并结合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来开展思政教学。要求每一科任课教师都能够找到本学科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点,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渗透性。这其实就是明确了高校思政教师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的方法。

“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理论”重点是“精准供给”,其强调了思政教学当中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考虑到学生职业素养、心理教育、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创新创业需求。故而其符合《纲要》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让教师尊重学生,改变过去填鸭式授课方式,能够以探究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利用互联网工具等来解析思政理论,从而掌握其中精髓。

(三)全新梳理思政教育教学资源

供给什么、用什么供给,这些都涉及具体教学资源的统筹和安排。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理论明确地指出思政教师作为供给侧,需要将党政理论、四史、传统文化等作为课程内容,并兼顾学生职业素养、心理卫生、创新创业等需求,实现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来保证相应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个人成长的驱动力。

(四)促进思政教学方法改革

以往的思政课堂是一对多讲授式课堂,理论授课是主要内容,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容易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精准供给颠覆了传统粗放式授课模式,对思政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认真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点拨。或者说精准供给理论迫使思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并有效提升其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保证思政教学有效开展[3]。

(五)利于建设高校思政教学体系

“三全育人”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其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际上其已经确立了高校思政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构成主要包括教学顺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比较以及调整等。而“精准供给”理论,给思政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其考虑到学生情况、教材内容、社会状态、教学目标等来有效地形成教学顺序、教学过程,要与学生形成互动,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印象,并根据这些反馈调整课程教学,所以说“精准供给”理论的学习和实施,对于建立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学体系而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或者说,该理论抓住了教师这一主体,从微观层面产生作用,最终确保整个教学体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4]。

二、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的实践探索

通过前文对“精准供给”理论价值的阐述分析,可以知道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必须要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制度建设、教学资源优化四个抓手,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供给”,让枯燥理论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并能够通过具体实践课进一步深化并吸收,让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立场、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素养,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新时代人才。

(一)教师队伍建设

在“精准供给”理论中含有“供给侧”概念,即将思政教师视作经济学中供需两方中的供给侧,认为供给侧需要根据需求侧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知识内容。换言之,就是要求思政教师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魅力,提升亲和力,确保自身思政课程能够受学生欢迎。很显然,这需要思政教师拥有足够的思政理论基础、教学经验、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思想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无疑成为了供给侧最佳人选。但因为思政课程双师型教师属于特殊资源,想要培养此类教师对学校而言具有很大的压力。主要原因是思政课程较为特殊,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意识属性,会涉及很多专业理论以及大量术语,需要理论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全能型教师来任教。所以很多高校选择辅导员作为思政教师。在过去的这些年中,辅导员在学生思政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学生思想受互联网多元思想冲击,辅导员的思政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也逐渐显露出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这是因为辅导员作为学生党建负责人,其虽然拥有丰富的党政理论,能够切实开展党建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该种实践和社会实践又存在一定差异,不管是实践平台还是实践方法都有所不同。高校思政课程需要真正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学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一问题。

为了让各大高校培养出足够的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在有关文件当中明确指出,高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当地业内知名人士成为兼职教师,以确保双师型教师在校内教师总人数中占比达到50%。

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成型后,高校仍然需要出台激励政策来提升该队伍的教学积极性。具体举措有:第一,申请国家级学研项目。一般国家级学研项目具有奖金较高,对教师拥有激励作用,大家可以彼此借鉴和学习,最终提高了整个队伍的教学水平。第二,严格考核。即建立各类精准供给指标,例如学生好评度、学生理论转化水平、学生思想行为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调研学生群体形成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可以反过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对接奖惩,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要对标《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基础课、实践课来综合布局。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如: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可以融入马哲理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解析,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先进文化。若是经济学、财务等专业,除了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之外,还要积极地对接我国经济形势、行业态势以及有关法律展开思政教学,要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水平,能够恪尽职守。最主要的还是对接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对应的行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虚假财务报告对社会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具有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对接学生,了解其学习需求,如此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5]。

(三)教学制度建设

教学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制度(如招聘、选拔、培训、绩效)、学生管理制度(如学分、学风)、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督导制)等。三种制度作用于教师、学生、高校管理者三种人群。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学的精准供给,还需要明确与思政教师有关的招聘、选拔、培训、绩效等工作。另外,需要积极鼓励高校学生成立思政社团,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政学习风气,通过社团开展的理论学习、辩论活动等,扩大思政课程影响力[6]。督导组则要专门对高校以及分校、分院的思政教学展开监督,保证管理部门、教师队伍都能够获得压力产生动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资源优化

这里涉及“教育链”的概念,所谓“教育链”是由社会教学资源、社会组织、思政教师、高校学生等组成的一个链条。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学课堂限制,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向社会延伸,能够将当地红色遗址、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纳入进来[7]。还可以与政府协同构建地区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让高校大学生思政实践课深入社区,走入军营学习国防知识等,横向拓宽大学思政实践课范围,培养大学生尊重人、爱护人、爱国家、爱人民。

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理论颠覆了思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模式。其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理论落地,并且被高校管理层、思政教师队伍、其他学科教师所接受,需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思政教育改革的所有文件,包括《指导纲要》和“三全育人”,把握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制度建设、教学资源优化四个抓手,全面推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切实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其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关键,思政教师在学习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要敢于接受批评,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实现个人能力的成长。

猜你喜欢
供给精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