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杞麓湖及主要入湖河道(含湿地)水质监测分析与评价报告和改善水质方案及措施建议

2022-01-01 15:09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张锐
区域治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白鱼流域河流

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张锐

一、基本情况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中部,属于玉溪市通海县境内,流域内共有7个乡镇(街道)、59个村(社区)、406个村(居)民小组。流域总人口268867人,其中,城镇人口111985人,占41.65%,农村人口156882人,占58.35%。流域总面积354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41.46平方公里(水体37.26平方公里、湖滨带4.2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312.34平方公里。流域区耕地总面积12.6万亩,其中,一级保护区6300亩、二级保护区1197万亩。流域区林地面积118.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3.81%。

流域区产业分布如下:一产业:2017年流域类农作物种植面积34.34万亩(含复种),其中,蔬菜21.98万亩,占64%,玉米3.89万亩,占11.3%,小麦1.79万亩,占5.2%,烤烟3.92万亩,占11.4%,油料0.72万亩,占2.1%,花卉0.69万亩,占2.0%,水稻0.15万亩,占0.4%,其他1.2万亩,占3.5%,果树(桃、梨、葡萄、柑橘、甜瓜等)1.21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12.0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86.53%。到2017年12月底,杞麓湖径流区有生猪规模养殖场30个,生猪存栏9500头,年出栏18760头;鸡蛋规模养殖场328个,鸡蛋存栏410万只;肉牛养殖场4个,存栏216头、出栏250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62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14.01亿元的40.1%。二产业:2017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080户,其中,杞麓湖流域内有工业企业1891户;全县工业总产值200.2亿元,其中,杞麓湖流域工业总产值107.8亿元,占53.9%。

流域为新月形断坳盆地,位于东经102°33'48"~102°52'36",北纬24°4'36"~24°14'2"之间,北枕江川星云湖,南望曲江干流,西依玉溪大河(曲江上游段),东邻华宁龙洞河。流域内交通十分方便,214国道穿境而过,各乡村均有公路相通。县城秀山街道距离昆明市133km,距玉溪市54km,为省城通往滇南的交通要道。

水面37.26平方公里,湖岸线长42公里,最大水深6.8米,平均水深4米,1.8亿立方米,最高蓄水位1797.65米,最低蓄水位1794.95米。年平均入湖雨水量1.1亿立方米,占总湖容的61.1%;主要入湖河道14条,年平均入湖径流量7600万立方米,其中红旗河3630万立方米,占47.8%;中河510万立方米,占6.7%;者湾河1030万立方米,占13.6%;大新河985万立方米,占13%;白渔河180万立方米,占2.3%;西干沟100万立方米,占1.3%;大树赵家沟100万立方米,占1.3%;六一龙潭沟120万立方米,占1.6%;万家大沟100万立方米,占1.3%;二六沙河400万立方米,占5.3%;十纳小河130万立方米,占1.7%;窑沟115万立方米,占1.5%;金山长河双胞沟200万立方米,占2.6%(算两条)。年蒸发量3211万立方米,占总水量的17.83%;年取水量4000万立方米。

城镇污水量:2017年县城污水量328.45万吨,废水收集处理率90.9%;2018年5月31日止,县城污水处理达148.87万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3.4%。村庄污水量:杞麓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达620万吨,其中延湖14个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达150万吨,污水收集处理率61.29%。

农业面源污染量及占比:杞麓湖流域面源污染总量CODcr(化学需氧量)96728.32吨、总氮9409.53吨、总磷2084.03吨,其中,农业面源污染CODcr(化学需氧量)11203.81吨,占11.58%;总氮4723吨,占50.2%;总磷1287.72吨,占61.79%。垃圾量按0.5~0.75kg/人/天估算,城镇83988.75kg/天,年均3.06万吨,农村78441kg/天,年均2.86万吨。农药化肥总耗用量约4.7万吨,蔬菜废弃物年均34万吨[1]。

本次核查监测,根据入湖河流的长短及常年径流量,纳入日常考核监管的7条入湖河流(入湖口),包括红旗河、中河、者湾河、万家大沟、白鱼沟、窑沟、大新河。详见杞麓湖域水质监测点位示意图。

二、监测项目、断面和评价标准

省中心和通海县监测站根据近年的杞麓湖和入湖河流监测数据,结合本次玉溪执法检查的时效性,制定了杞麓湖的监测工作方案[2],由省中心和通海县监测站共同承担采样和分析工作。

监测项目:总磷、总氮、氨氮、pH、溶解氧、氟化物、化学需氧量。

监测断面:计划对纳入日常考核监管的7条入湖河流进行核查监测。实际开展了7条入湖河流的监测,分别是红旗河、中河、者湾河、万家大沟、白鱼沟、窑沟、大新河。

监测结果: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进行评价。

三、监测数据统计

根据监测报告,开展监测的7个入湖河流中,只有1条入湖河流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达标率为14.3%。超标污染物依次为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

总氮为主要污染物,6条河流总氮均超标,超标率为85.7%,最大超标倍数24.4倍(白鱼沟),最小超标倍数0.03倍(者湾河)。

氨氮有3条河流超标,氨氮超标率为42.9%,最大超标倍数2.71倍(白鱼沟),最小超标倍数1.54倍(窑沟)。

总磷有2条河流超标(依次为中河、窑沟),超标率为28.6%,超标倍数分别为0.005倍和0.1倍。

化学需氧量只有窑沟1条河流超标,超标率为14.3%,超标倍数为0.18倍。

各入湖河流的其他监测项目pH、溶解氧、氟化物均达标。红旗河所有监测项目均达标。

7条入河流中,窑沟的水环境质量最差,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均超标,特别是总氮超标达20倍。7条入湖河流中,总氮超标最严重的是白鱼沟,超标24.4倍。

四、原因分析及建议

(1)本次核查监测仍有85.7%的入湖河流不达标。从超标入湖河流的分布看,南部的3条入湖河流,窑沟、白鱼河、中河水质状况较差,总氮超标严重,窑沟、白鱼河的总氮浓度超过20倍。杞麓湖南岸入湖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和生活废水。

建议通海县政府加强中河、窑沟、白鱼沟周边地区的截污工程建设,对入湖的农田尾水、养殖废水、企业排水和地表径流区初期雨水进行全面收集,并同步配套污水处治设施,确保湿地治理工程项目有效运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大监管力度,综合应用多种湖泊保护治理措施,确保杞麓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杞麓湖内水体治理:①有毒有害藻类采用欧美发达国家生物膜过滤,去除有害物种,留下有益浮游生物。②通过补充清洁地表水和部分龙潭地下水,改善湖内水质。③建立多个规范进出湖泊水流大中型沟渠,对杞麓湖水质进行长期稳定的置换。

湖泊外治理防护措施:①排查上述主要有组织污染源,实行关、停、并、转,彻底解决点源污染。②对上述排查的宾馆饭店、村落,小镇排水等集中收集,建立污水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③农村面源污染采用建设大中型湿地收集处理部分污水,达标后进入杞麓湖,既美化了环境,又处理了水质。④建立大小入湖河流“河长制”加强监管,并纳入本人党政年度考核,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全方位考检监管力度。

(3)入湖河道流量大的可以建湿地,也可以建污水站,流量小的可以建移动小型污水处理泵站,处理达标后排入杞麓湖。湖中有毒有害藻类可以通过欧美发达国家破核过滤膜破坏有毒有害藻类内核,使其快速死亡,而有益藻类由于粒径不同不受影响而存活。

(4)杞麓湖主要问题是缺水,补水严重不足,解决补水是关健,现在政府己经等待滇中饮水工程补水和开渠引用龙潭地下水。

(5)杞麓湖最深水位6.8米,平均水深4米,所以底泥疏挖就显得尤为迫切,政府部门应该组织人力、物力疏挖底泥,目前水位低便于疏挖,提前为补水给水做好准备。

(6)杞麓湖湖外水质管理也需同步进行,控制重点企业达标排放,采用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关、停、并、转中小型企业。

(7)建议宾馆、饭店排水也需引起重视,一并纳入监管,建立集中式收集污水管站,统一收集进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在缺水期间还可在处理达标后循环利用。

(8)贯彻执行好各级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推动杞麓湖径流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着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加快建设“污染防控、健康水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监控管理”四大体系,实现杞麓湖脱劣企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9)做好杞麓湖保护治理,既符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要求,更是让青山绿水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大使命。各级党委政府应意识到杞麓湖保护治理的迫切性,为杞麓湖精准把脉、科学治理,重现水色清丽、风光旖旎的杞麓湖。

注释

①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环保局 2018年第二次污染源普查。

②监测方案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通海县环境监测站共同编制。

猜你喜欢
白鱼流域河流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退思白鱼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多看一眼都不行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多看一眼都不行
当河流遇见海
多看一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