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农村人力资源供给保障困境与突破

2022-01-01 15:09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蒋钦
区域治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甘肃人力资源人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蒋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和人气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人才兴、人气旺,才能有效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1]。当前,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素质较低、分布不合理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乡村人才、人力储备又面临回不来、不愿回、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甘肃省应加大对农村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制定、细化并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将有返乡创业意愿的本土外出人员和非本土人才招来、留下。

一、甘肃农村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一)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甘肃农村常住人口和乡村从业人员持续减少,而且以中老年人为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村人口通过外出务工、进城陪读和升学外流三种方式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和老年化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近15年甘肃乡村常住人口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农村人口占比由2005年的70.0%降为2019年的54.3%。按照《甘肃农村年鉴(2020)》,甘肃乡村从业人员数在2016年达到峰值1132.5万人后逐年加速递减,2017、2018、2019年分别比上年减少1.1、1.3、1.8万人。长此以往,农村人力资源后备不足将成为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综合素质偏低

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又一因素。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学历低、技能差。根据《甘肃农村年鉴(2020)》统计资料,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4%,文盲和半文盲占6.4%,未完成义务教育的人口占比接近40%,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劣势十分明显。同时,低学历致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法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并且缺乏技能培训意愿,即便接受培训,也因文化水平低而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种状况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三)分布结构不合理

甘肃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全省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从陇东南向甘肃中部再向河西地区锐减,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20年)》数据,河西五市乡村从业人员不到陇东、陇南四市的40%,与耕地面积相比,区域间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二是行业分布不均衡。乡村从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林牧渔业和其他行业较少。2019年乡村从业人员中,57.2%从事第一产业,其中有90.8%的人员从事种植业。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人农业”现象普遍。2018、2019年,甘肃乡村劳动力资源中,超过劳动年龄参加劳动的人数分别为102.7万人、104.2万人。

二、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储备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产业发展不足,外出务工人员回不来

甘肃全省范围内,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小农经济又占绝对主体地位。小农经济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致使大部分农村家庭仅靠农业经营收入无法实现小康生活,这是导致农村人员外流务工的最主要原因。而外出务工农民返乡,除了受个人特征和家庭因素影响外,家乡非农就业机会的多少是影响农民工回流的重要因素[3]。当前在全面脱贫完成后,甘肃农村外出人员如返乡仍单一从事农业,很难维持小康生活,甚至会返贫。农业生产经营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不来”的关键,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人力资源的充足供给提出挑战。

(二)公共产品配置不完善,本地人才不愿回

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基本公共产品都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优先供给城市,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呈现短缺状态,并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南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优于西部以及北方农村地区[4]。此种状况在甘肃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特别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医疗教育和文化休闲等民生服务类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省内外各级城市和东、南部农村地区差距很大。在城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比下,城市生活的便捷舒适、丰富多彩对甘肃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农村外流人员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返乡意愿不强,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城市完成学业后“不愿回”,对乡村振兴而言,损失的不仅是一般劳动力,更是较高素质和技能人才的流失。

(三)农村集聚力不够,外乡优秀人才招不来、留不住

目前甘肃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仍然明显,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较大。以收入情况看,甘肃农村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映照,2020年甘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元,居全国最末位。同时存在资源匮乏、个人发展机会有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甘肃农村地区集聚人才力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力不强,现实条件让优秀人才望而却步,非本土人才即使在乡村发展美好前景或政策感召下奔赴农村,但他们工作生活的根基在城市,难适应农村生活工作,在农村工作只是短期行为。优秀专业人才、高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制约甘肃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三、保障甘肃农村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思路

(一)把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战略考虑

精准扶贫以来,甘肃省诸多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对甘肃农村农民脱贫奔小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甘肃农村发展步伐与城市、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差距仍很大,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甘肃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人力资源的农村区域经济因内生动力不足而难以实现发展目标。目前甘肃大部分乡村地区村民思想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甚至部分村民因精准扶贫期间享受了各项政策实惠而生出等、靠、要思想,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不高,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且管理能力有限,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只有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进行战略考虑,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力度,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实施主体的需求,有效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最终实现农村人口生活富裕的目标。

(二)以“情怀+政策扶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外出务工人员是否返乡创业是留在外地与返乡之间利益权衡后作出的最优决策,其影响因子有个人能力、家庭因素和家乡创业就业条件等。因此,通过亲情、乡情感召和政策扶持双管齐下,增强家庭和创业条件的影响力,引导有返乡创业潜力的农村外出人员带着资金、技术、经验和信息回流返乡创业。具体措施,一要加强宣传工作,向外出人员介绍返乡创业形势、政策与利好,通过打感情牌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建设美好家园。同时开展有针对性地家访、座谈、组织考察活动,听取有返乡创业需求人员的困难和意见建议,并进行政策阐释。二要有效解决返乡人员创业缺项目、缺资金的瓶颈难题,甘肃省2015-2021年先后出台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但返乡人员创业存在因盲目投资和资金短缺而导致创业失败的突出问题,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创业前、中、后期的跟踪指导,同时要放宽条件,持续简化审批程序,使扶持政策尽快落实到创业者手中。

(三)完善乡村创业体系,预防返乡创业者二次返城

让返乡创业者留下的关键是如何让他们在乡村获得持续稳定的较高收入。通过细化并落实乡村创业体系让返乡创业者留下,重点一是保证基层政策的稳定性,防止基层政策的反复或频繁更改。二是搭建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有针对性提供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融资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建议实施返乡人才创业精准帮扶计划,组织村镇干部排查摸清创业人员的创业条件、专业特长和创业方向,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口联系服务机制,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四是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按不同创业时长、带动人数规模或实现收益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补贴。

(四)以柔性机制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智力助力

保障甘肃人力资源的供给安全,除引导并留住返乡创业人员外,还需非本土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助力。将柔性引进人才机制拓展应用到乡村人才振兴中,是甘肃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对于引进的人才类型,建议注重两点,一要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城市退休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到乡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农业经营、教育和医疗等各项事业,以此改善返乡人员创业软环境,增强当地农村人员稳定居住的凝聚力,为返乡人员长期留在农村助力。二是大力推动城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进行帮扶锻炼,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尤其是网络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增强城市年轻人的乡村情怀,使他们成为今后下乡创新创业的潜在人员。

猜你喜欢
甘肃人力资源人才
人才云
行走甘肃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