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融通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2022-01-01 19:57翟伊美
华东纸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学校

翟伊美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0 引言

“加大人力资源资本的投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能力,探索发掘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这四项是党的19届5中全会中审议并通过的这四项是党的19届5中全会中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提出的关于中职教育的重要关键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型人才,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目标实现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人才中一部分具备基础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技能技术,能够在一线生产工作和服务,属于高素质劳动者;另一部分则是各种中、低层次的人才。而这种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彰显着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构成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中国教育报》指出的要“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实质上是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表象标准其实就是吸引力。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吸引力的路径,对我们了解在普职融通背景下的中职教育有现实意义。

1 构建普职融通模式的现实困境

1.1 “断档”现象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起点,受到关注较少。许多家长在社会学历高水平化的今天,都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机会,一定要把孩子送进普高。不仅如此,许多当地政府为了“业绩”把学校的“普高率”或“重高率”认定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性指标。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就“被迫”进入中职学校。久而久之,社会舆论就会形成“中职教育是二流教育”、“是成绩差的人学习的地方”等鄙薄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而本该是“分流”的教育也渐渐成了“分层”。

1.2 群体“弱势

中职教育主要吸引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即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选择中职就读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多子女家庭,并且一小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阶层普遍较低。从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在中招时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内部培养方式、教学管理差异大等,制约社会效益的发挥。

1.3 学历情节

大多数人的“学历情节”,致使高中整个教育阶段的规模体量向普通高中倾斜。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许多家长在教育上进入心理盲区,挤破头想把孩子送往一条升学的绿色通道。中职学校正是抓住家长们这一心理,将学校打上“普高化”的镁光灯,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以此来吸引家长和学生。这类中职学院不仅在招生宣传上进行加工,在教育体系构建上也偏离了技能教育:一部分的学生所学内容与普高别无二异,这也导致“普高化”在中职院校的现象愈来愈重。过度化的“重学历”现象,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1.4 人才培养质量低

中职学校办学目的便是为了应对庞大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了实现中职毕业生能够与技能型工作岗位无缝衔接,国家层面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订。但任重道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依旧存在,尤其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矛盾更为突出。每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变更,都需要面临实训设备、师资结构、教师教材教法的调整与优化,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导致学校的整改速度追赶不上政策的调整变化。另一方面,专业设置调整需要相对较长的建设周期。结合自身专业,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最为头疼的大事。即使不是负责顶层设计的管理人员,但关系自身一亩三分地,也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利害。好不容易经过两轮授课,刚领会课程整体脉络,就要面临课程被淘汰的命运,这对专业老师尤其是年轻新教师的适应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正是设施设备、教师团队数量、教育资源限制了专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不高。

1.5 “脱节”现象

正是资迫于资金压力和时间成本,使得部分中职学校在响应国家、地方政策途中面临了滞后性问题。从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一些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合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例如生物医学对应的医药卫生类、新能源汽车对应加工制造类等专业类别在中职院校中存在的数量偏少且重视程度不高,仅仅在个别学校重点设立,并且不是所有的专业性人才出来后一定是顶岗职位,有的学校可能直接忽视其重要性。

1.6 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在如今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中职毕业生原本就很难实现高质量就业。不少中职毕业生即便顺利就业,所从事岗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相对于高层次人才市场,社会保障较低。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家长、社会三方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中职教育匹配的人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职业教育无出路。

1.7 “中空化”现象

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出现明显的“中空化”现象,导致中职毕业即就业的出口不断缩小。一方面,家庭的经济实力好转让其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国家对于高质量人才的政策扶持:例如高学历学者入驻城市奖励资金和房产等,让中职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技术更新会驱动生产、服务领域的全面变革,“未来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而正是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驱使着教育结构的变化。”让本就稀少的适应性基础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区域,工作岗位的“中空化”似乎已成定局。

1.8 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主流媒体、相关政府部门评价职业教育的热词,依旧会挂上“普职比”和“就业率”。面对如此“硬性”的考核指标,职业学校不得不以此为抓手。而相关部门也存在不作为现象,对于毕业后的中职学生并没有预埋一个长线的跟踪评价。这些都推波助澜了职业教育“上热下冷”。想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取长补短,革故鼎新”。否则,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举步维艰。

2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实现途径

2.1 学校层面

2.1.1 多渠道争取经费投入,提高经费利用效率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基础设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多数以实操为主,若缺少相对应的设施设备,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掌握专业技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学校应多渠道争取教育经费,加大设备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的实训条件,促进教育的质量。

2.1.2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各项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通过增加“双师型”教师或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导师团队可以避免教师队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此外,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提供结队、进修、脱产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1.3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中职学校要提升招生率,需确保学生经过职业教育后有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因此,学校需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非数量。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实训条件,培养学生技能技术,避免出现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提前败下阵来。

2.1.4 贯通长学制育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经济转型阶段,以目前大部分中职三年制的专业设置,学生毕业后极大可能会面临“利用率”太低的问题。升级后的新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短、平、快”学制特点的人才培养周期已经无法良好适应现阶段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往后更多的是扮演职业教育通道的角色,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高技能、技术型人才。为了顺势适合教育,让每一位在职业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职学校可针对“宜早培养、长期培养、贯通培养”的专业配套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往受到层次制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不足。因此为确保长学制育人的质量,学校可联合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结合实际情况,学校牵头做好课程、实训、教材体系在各年龄阶段的递进和衔接。校企合作的时间节点可以往前推移,给企业提供充足的时间来介入人才培养,一切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核心。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育人主体,需要全程参与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从而避免弱化职业教育的底色。

2.2 市场层面

2.2.1 端平市场这碗水,高标准、高严格的市场准入守则

“发展空间小、社会评价不高、专业衔接岗位学历门槛高”是目前制约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市场可通过提高职业资格准入壁垒,保障职业技术型人才良好的就业市场,拉开与没有职业教育经历且没有职业资格证人群的差距,缓解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劳动歧视,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2.2.2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

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出口往往在一线、基层,要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技能型劳动者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低的问题。目前现有政策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保障不完善,因此急需劳动市场配套、落实相关主体的福利、安全保护、医疗、培训再教育、养老等政策,保障其可持续性、健康的发展。并通过执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双管齐下,提高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结论

以往中职教育的困扰就是会不会走向以升学为主?现在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那么升学和就业冲突吗?升学其实也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普通(贯通)中职学校只能适应政策,深化改革。高职的扩招乃至职业本科的建设给中职技术积累提供了良性的上升通道,更有利于中职学生经过高等职业的专业技能学习后成为高质量技术型人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中职教育不但是教育结构中的开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并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中职教育仍处于尴尬前行的处境,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要想摆脱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观念束缚,打破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需要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学校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学校推介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