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变迁
——以“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学生为个案

2022-01-01 20:17
科学咨询 2021年41期
关键词:电子版信息课程

杨 笛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南京 19163)

一、信息时代对高校教育实践的挑战

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近几年来信息量快速发展,其发展的速度如爆炸一般席卷整个地球。因特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副作用”则是: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时使人无所适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信息泛滥”。 同时,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伴随“信息爆炸”的状况,开始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学习甚至思考决断模式。“碎片式阅读/学习”“知识外挂”等现象在新一代的学生逐渐显现,并对他们在课堂内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学习吸收的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带来的这种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搜索能力成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近几年国内外大量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研究中,这一主题都获得了极大的重视。在学生能力、学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设计、教学方式、能力培养系统方案等方面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有许多实践性案例可供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借鉴和对比研究。此外,随着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对如何利用新兴的设备和信息传播模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国内外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发展与丰富中。而同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者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设备更新,对于学习者本身的思考和信息接收方式与心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变化必将对学习和教育双方都提出新的挑战。但此类研究还处于对各个不同群体进行大规模调研和实验阶段,具体对教学实践的影响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设备所带来的信息搜索、知识摄入和学习、阅读模式的变化对于新时代大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方法,而且在学习心理、思维方式,以及知识储存模式的根本性影响逐渐被心理学认识并将进一步对教育学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在面对新一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学习特征时,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而工作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学习和等待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在相关研究方面有更进一步研究成果的同时,直接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和学生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实践教学改进,从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群体中获得经验性研究成果将成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的一个大趋势。

二、针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课程的学生的研究

(一)研究的设计与关注的主题

基于此,作者尝试以学校劳动保障专业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自主发展课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并调研新时代学生学习和知识吸收的新特征。

本研究以对全校范围内147位学生校园偶遇式提问,42份针对该课程学生的小问卷,3次共8名高校教师参与的小型研讨;8次共27位学生的焦点座谈;12位学生的单独访谈;一学期18次课程的教学互动与参与式观察为基础,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学习和阅读方面有什么新的特征与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影响;

•这些变化与影响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的影响;

•这些变化对于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中知识价值等级分类的影响以及学习过程中信息记忆习惯的影响;

•面对这些变化,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的回应和可以尝试的调整。

研究关注现有的信息传播获取途径和信息爆炸状况、移动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对学生学习以及课堂互动产生的影响;依靠问卷、教师研讨、学生座谈、个案访谈,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式观察(教师视角+学生视角——有一位学生研究助手),课后学生访谈等方法,多方位、多视角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

1.手机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

调研中发现,所有被调研学生都表示,学习中有不懂的东西最先使用的方式是用手机查询,其次是问同学(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用手机单独询问和在群里询问排在直接问身边同学之前),然后是电脑查询,最后才是询问教师和查找专业书籍。且除两位同学外,所有学生的信息查找只做一次性查找,即直接针对想要询问的问题进行一次性搜索,以获得基本信息为满足,不会针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扩展性查询或更多相关信息查询或多信息来源信息比对。

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在帮助年轻一代更灵活方便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模糊了学生们对于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无法准确认识到基础信息和其他更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之间的差异,失去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动力甚至是挖掘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大多学生都执迷于搜索引擎能带来所有或差不多的所有信息,没有出现在搜索中的就是不存在的或没必要深究的这样的认知中。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在课堂教学中手机很少被用来获取教学相关的信息

有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经历,因为本专业中有教师使用与课堂辅助教学,所以也是所有学生都有在课堂上为了课程内容使用手机的经历,除此外三成学生最主要的因学习内容而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是紧急应对(或帮同学应对)老师的提问。但同时,所有学生也都表示,在课堂上为课堂教学无关的原因使用手机的次数和时间远超过为课堂内容使用的次数和时间。仅有一位同学表示除学习需要外,仅会被动地使用手机(即接收短信、微信、QQ、电话等,以防有紧急信息),其他学生皆表示会主动用手机浏览非教学相关网站、页面、朋友圈、小说……

学生表示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会激起他们使用手机查找教学相关内容的原因是重要的内容都在课本上了,课本上没有的应该也不重要,如果真的是比较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的,教师会在课上讲,没讲到的会没进一步介绍的必然不重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新一代的学生对于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的质疑是一直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兴趣利用手机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便利去获取更深入的专业学术知识而是满足于教科书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仅有的表示会扩展学习的5位学生,也并不是根据教学状况,而是因为在网上了解到本学科的一些前沿研究主题和“新概念”或者新工具,带着好奇心地去了解,完全脱离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且全部表示只是了解了下,并没有学会学懂,当也没有意识要去询问老师。

3.“一心二用”的错觉

几乎所有主动使用手机进行非学习用途的学生在给出类似课程本身比较无趣,讲的内容自己以前学过,觉得除了最后考试拿学分课程本身没有意义等理由之外,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类似的理由(因为这一方面大多是在座谈和访谈中涉及,不是标准化问卷答案),就是认为自己在使用手机的同时也可以听课,并不会漏掉关键的教学内容。这种自信自己能多线程、多任务并行的态度其实应该是长期使用移动通信设备以及电脑的结果,移动通信设备使得人们可以在行动间同时进行阅读等任务,这让学生对于自身“一心二用”的能力过度自信,而电脑可以多窗口、多程序同时运行,前台后台运作的独特模式,使得学生养成了在手机和电脑上可同时处理学习、社交(QQ微信)、购物等任务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或者说自信带入了课堂。虽然在深入交流后,大多学生也会提到有的课程因为内容非常有趣,或者互动过多,或者需要“费脑子”而无法“一心二用”,但他们基本都没意识到,这种无法一心二用的状态正是说明一心二用其实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有效吸收,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一心二用,只是与没有手机的时代在课堂上开小差、偷看小说的学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而已。对于这种状况是否是课程质量问题导致学生作出的一种选择的问题不属于本研究的探讨,本文关注的是,正是长久以来的手机和电脑使用,给了他们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的错觉以致忽视了他们事实上对于课堂学习的关注力投入不足的问题,这种忽略可能会很大地影响学生对于自我学习表现的评价以及学习精力的分配。

4.学生已习惯电子版文献的阅读,但忽略了自身在使用电子文本时深度学习能力的不足

而且,虽然学生中喜欢阅读纸质文献教科书的人数仍超过喜欢阅读电子版的(大致比例为6∶4),但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电子版的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所以替代纸质版的文献完全可以接受,甚至有一半的学生支持老师以电子版的方式(最好是手机)传递拓展阅读、学习文献。但是除2位同学外,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教科书还是偏向纸质版,因为“有利于考前复习”。当问及为什么纸质版在考前复习上更有用时,学生大多表示因为可以写写画画(有其他在旁同学指出,很多阅读软件也可以做到),所以记得牢。也有的表示不知道,就是用纸质版更能记得住,看得进去。在被问及既然纸质版其实更有助于他们记忆和理解,也就是事实上,即使是对他们这一代来说,也是纸质版的学习阅读效果要好于电子版的情况下,为什么他们之前仍认为电子版不影响他们的学习阅读时,除一位学生反思自己对于阅读投入和学习质量的判断有误外,其他全表示,因为之前的阅读并不需要记忆,所以,电子版的阅读质量和学习状态是足够的;同时这些学生也全部表示,觉得考试非要求记忆本身其实很没必要。

5.“知识外挂”的迷思

事实上,“互联网+”与信息爆炸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学生对于知识是“随手可得”以及知识可以“外挂”的错觉。调研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曾一次或多次表示了既然许多知识我们都可以随手搜到,为什么还要逼他们去学习、记忆。几乎所有学生都提到,有某些被迫学习的内容(具体内容或类型因人而异)其实在将来如果需要时完全可以现搜现用,没必要现在学,而如果将来用不到那就更没必要学了。学生因为手机以及利用手机对互联网的随时可使用性,使得他们与一个巨大的知识信息存储有了联系,并对这种联系产生了一种拥有随用随取的“知识外挂”的错觉,而因为大学生对于自己学习力的自信,对于使用“知识外挂”的能力也就产生了过度自信。当作者把这一状况在教师研讨中与其他教师分享时,其他教师都感到吃惊并表示,足够广博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记忆和理解,才有可能激发进一步综合性思考,综合性思考带来结构性的知识理解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灵感,可以“外挂”和被调取的知识只是最初级的信息,不能在大脑中形成足够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那么就连要调取什么样的进一步的信息的意识都不会有了。有一教师更是表示,这就跟一个坐在图书馆里,然后表示因为自己可以随时查到需要的资料所以没必要学习,需要时再说一个样子,只不过手机、电脑的搜索引擎缩减了查找的时间而已。

同时,也是类似“知识外挂”这种想法,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把老师推荐的视频、文章等资料,或平时看到的“有用的”资料保存或收藏后却没有进一步阅读的情况,除了1位同学坦承将来大概也不会阅读,其他学生都表示将来“有空的时候”“需要用的时候”会阅读学习的,但其中五成以上学生表示,到现在为止,这类资料并没有被再提取学习过。

三、结束语

从研究结果来看,“互联网+”和信息过剩时代给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更大的影响却是在他们对于这些影响有多大的错误判断,对于“一心二用”“知识外挂”等因长期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多层次信息调取和“挖取”意识的不足,使得在信息暴涨时代,信息的丰富并没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也没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作者认为,其实当务之急,是破除这种种迷思,让学生意识到,去除了信息获得的便捷性和呈现的多样性,学习的内核和需要的付出其实并没有巨大的变化,而知识的真正获取吸收乃至转化为可能的思想输出的过程仍必须通过自己的漫长努力。而要使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以不同方式刺激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和信息搜索参与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1-6]。

猜你喜欢
电子版信息课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作文成功之路》电子版行销海内外 进驻党政部门、高等学府、图书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