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青年政策发展脉络、发展趋势及政策意涵

2022-01-01 21:06蔡康鑫孙晓伟
青年探索 2021年5期
关键词:青年人政策政治

■ 蔡康鑫 孙晓伟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注重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铸就我们党光辉成就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制定各类青年政策,中国共产党有效地领导、团结、教育、保护、发展青年,使青年人成为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有力补充以及后备力量。党的青年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导下对青年社会地位、社会责任、权益保障的规划和实施所提出的原则性说明和具体规定[1]。因此青年政策对党开展青年工作和组织领导青年运动起到了具体实践指导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梳理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的发展脉络,总结青年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意涵,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明晰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长期以来坚持的价值理念和期望,有助于未来青年政策规划和制定,以及青年发展规划实施的进一步落实,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关心青年人,并将青年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的精神。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发展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政策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带领社会各阶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因而在这一时期的青年政策的制定方略是以团结青年群体参加革命,组织领导青年运动,以及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要内容。但由于革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党的青年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政策的主要目标也是服务于政治活动,所以在这一阶段的青年政策大多是通过党的主要领导人讲话以及党的相关文件和决议体现的。

在建立团结领导青年运动的组织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建立青年组织,利用青年组织开展青年运动、领导青年工作。早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团体就已经建立起各式各样用于团结领导青年群体的青年组织。1922年,根据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体现了党对于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吸收和团结广大青年进入革命队伍。1936年,《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将青年团改造为广大群众的非党青年组织,运用一切可行的方式建立和联系具有民族解放性质的青年组织,将抗日救亡作为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2]。1938年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青年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后,青年团得到了重建并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引导青年参与革命方面,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上,《青年运动决议案》提出青年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应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组织和指导上进行援助,并强调社会主义青年团应组织和教育青年学生,从文化宣传转向马克思主义宣传,引导学生参加青年运动[3]。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之议决案》提出了团结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参与政治运动的要求,将青年运动的范围确定为青年工人运动、青年农民运动、青年学生运动[4]。中共六大上通过的《农民问题决议案》,强调青年在农民运动中的作用,要将青年农民纳入到农民斗争中,领导农村青年参与革命并夺取政权[5]。会上同时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也明确了党要积极组织青年工农贫民,领导他们参与青年运动[6]。1932年《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团工作的决议》又指出,党的青年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深入到军队中去,动员有知识文化的青年在红军中进行文化教育,协助武装革命斗争[7]。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进犯,1935年爆发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团中央也发布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学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积极动员青年学生将抗日救亡运动扩大化,把抗日救亡运动带到工人、农民、军队中去[8]。1939年在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日上,毛泽东做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指出中国的青年在革命中是先锋队,是方面军,鼓励青年人走进工农群众,发动工农群众。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爆发了内战,国统区的青年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毛泽东也称赞国统区青年运动为“第二条战线”,大大激励了在国统区奋战的青年运动活动者。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青年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极大,因此党和国家希望能够培养一批既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又有过硬的技术本领的青年后备人才。这一时期的青年政策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青年群体的政治思想教育,二是加强对青年人文素质的提升,三是初步建立起了青年权益保护的体系。

在青年思想政治和社会道德风气建设上,相关政策主要是组织青年开展了各类学习活动。在1954年到1955年间,团中央根据党中央对于青年道德问题的指示,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道德教育活动[9]。在1961年至1963年期间,由于国内正在经历严重的经济困难,青年道德风气败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都多次强调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并组织“忆苦思甜”报告会学习革命精神[10]。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中央察觉到对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松懈,毛泽东告诫青年人要在政治观点上走正确的道路。1958年团中央三届中央全会《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掀起了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高潮,激发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跃度,而后的一系列文件和活动还要求青年强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指导地位的认识[11]。1959年中共中央批转共青团中央《关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报告》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和思想政治学习氛围[12]。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还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并制定了有利于青年发展成长的教育政策,兴办了一批速成学校、文化补习学校和技术专修班,帮助许多未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的青年实现文化速成,使之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文化技术知识。1953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要求,青年团配合党的工作时还要照顾到青年的特点,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3]。1956年青年团发布《中国青年为实现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奋斗纲领》,要求农村青年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为实现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14]。在高等教育方面,新建、重组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并赋予了人民相应的法律权益。比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专门领域的法律,也具体规定了如何保障青年人的婚姻自由、土地权益等。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使得青年权益保护体系有了初步的形态,为日后建立更完善的青年保护和发展政策打下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青年政策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在青年政策上继续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完善青年的各项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伊始境外各种思潮涌入,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仍然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青年政策的首要位置。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正式将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纳入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的要求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青年政策制定的重要指导方向。邓小平在后来的南方谈话中再次提出,要注意培养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999年中央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德育教育,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重要位置,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15]。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发展能量催生了对高科技技术的庞大需求,青年人的科教问题也被视为青年政策的重要一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对国家科学建设提出要求,对青年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指示。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16]。20世纪90年代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颁布了《教育法》,同年还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2006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国家为青少年提供均衡的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义务,并在2008年全国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与青年的权益保护和个人发展相关的政策也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开始制定与完善。199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这期间还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维护青年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不受侵害,为青年劳动者建立了社会安全机制并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强化了国家对青年人的福利保障。2009年团中央发布了《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提出把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并注重维护青年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性安排。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年政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期间,党的青年政策形成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就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体系,为青年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保护和促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

青年一代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青年政策中更加强调青年直接承担起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责任,并要为青年实现个人与国家民族的梦想提供机会、提供资源、提供舞台。2013年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17]。2015年习近平在给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8]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9]。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点明了“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并对全党全社会提出了要求,“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0]要实现青年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党全社会对青年人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在国家出台的相关青年政策上,逐步完善了对青年人全面发展的政策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青年群体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处于教育、就业等发展性领域的上升期、发展期,同时青年一代还面临着社会急剧变迁的挑战和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的多重压力,但青年人社会积累还较为薄弱,也使得青年阶段是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时期。建立健全涵盖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如直接针对青年人的教育、健康、就业创业、住房,以及有助于缓解青年压力的儿童政策、老年政策等方面成为中央在社会政策制定层面的重要目标。2015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规定了青年在大众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的优惠福利和相关政策,鼓励青年群体努力创新、积极创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2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从国家层面制定的第一部关于青年的专项规划。《规划》对青年发展进行了十个领域的划分,包括了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保障、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合法权益维护、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等。这一规划覆盖了青年全面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未来一段时期里青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总方针。《规划》还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分两个步骤建立完善我国青年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发展趋势

(一)政策属性转向,政策层次逐渐丰富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党对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的要求制定了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青年政策。这一变迁反映了党对青年的责任在不断扩大,党管青年的方针也随着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国家现代化水平提高而在深化和加强。更重要的是,随着这种变化趋势,党的青年政策目标也随之多样化和趋于完善,从而促进了青年政策层次体系的丰富,扩大了青年工作的内涵和外延[22]。实现党的青年政策属性转向,核心的内容是青年权利从政治权利向社会权利的扩展,并带动青年政策从政治属性向社会属性的扩展。这种政策属性的转向是党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目标和社会现实作出的积极调整,反映了党的青年权利观发展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在青年工作方面,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团结青年群体积极参与革命,掌握青年运动的领导权,并向青年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因此早期的青年政策更多是围绕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来设计、制定和实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的建设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在青年工作方面,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青年政策体系,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重工作多,政策基础的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在青年工作和青年政策方面,首要的还是以教育青年为主,并逐渐增加对青年权益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形成了青年权益保护的基本架构,搭建了青年发展的基本舞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在坚持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前提的青年政策体系中,开始进一步丰富青年政策的层次内容,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青年政策的内容涵盖了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就业发展、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全方位的政策内容。青年政策实现了从团结教育青年到对青年全面发展的提升,形成了多维的青年政策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青年政策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制定的青年政策形成了以青年思想教育、青年保护、青年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政策层次。青年思想教育是党管青年的基础,是制定一切青年政策的最根本前提,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青年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青年运动,团结青年群体。青年保护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基本承诺的重要手段及必然要求[23],是对青年生存发展权利的兜底,也是青年发展的前提,主要由青年人的身心健康保护、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预防犯罪等领域的保护政策构成。青年发展是将党的事业同青年前途进行有机的、积极的、主动的结合,其目的是要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主要包括了青年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婚姻家庭、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政策。

(二)政策制定转向,制度化设计逐渐完善

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政策在制定方式上随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变,从夺取政权到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转变而同时转变。党的早期青年政策主要以动员、团结、教育青年为主,政策的发布形式也主要集中于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决议,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讲话。这些政策主要是为某个阶段的青年运动而制定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组织动员政策,以及对青年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缺少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制度化政策设计,缺乏公共政策的属性。同时,还缺少体系化运作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备的行政体系和人力与财政资源,所以难以针对青年进行长期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促进。更重要的是,作为执政党除了要代表阶级的利益,还要代表更广大群众的普遍公共利益。所以国家的属性决定了公共权力需要具备公共性,党的职能向公共政策化转变,建立以科层体系为基础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程序,即青年政策的公共政策化。这种公共政策化的转向也反映出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分离,并产生公共权力的主体性分化[24]。成为执政党后的中国共产党,完善了对青年事务的全方位参与,开展了对青年政策制度化改革的建设。同时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包括青年工作在内的国家政治社会经济事务都趋于制度化、流程化。政策的计划、制定和实施也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而发展,逐步完善制度化设计,使政策能够有更广泛的应用,对常规事务进行流程化、制度化设计,大大提高了青年政策实施的效率,形成了对青年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25]。

青年政策制度化转向的三个主要途径:一是涉及青年的法律制度。立法层面的制度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青年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明确相应的合法权益。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得青年人的利益有了合法性基础,成为制定具体青年政策的法律依据和底线保障,并且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从而构成青年法律体系[26]。比如《宪法》中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做出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六个方面的规定,以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二是涉及青年的规范性制度,党和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了青年政策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规则,是青年政策的具体实践机制。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了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见习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补偿政策等一系列具体的财政支持政策,在现有的社会政策制度框架内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是建立制度化的青年工作机制,搭建有政策保障和依托,能够长期有效贯彻执行的青年工作制度,提高青年政策的执行力和效率,同时也是青年政策实现的价值机制[25]。例如2017年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计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组织保障,构建以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团委为主体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协调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青年婚恋工作。

(三)治理方式转向,政策整合程度逐渐提高

党的青年政策发展至今虽然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政策覆盖,但长期以来各类青年政策都是碎片化地进行政策规划、制定和执行,存在明显的部门分割和管辖分割,缺乏统一的归口和衔接。同时,由于青年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从14岁到35岁期间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家庭、生育、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等众多社会生活领域,所以其涉及的部门也非常广泛,政策网络也较为复杂。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政策网络密度低,嵌入机构多,政策议题分散,集中合作少等[27]。一方面,专门领域的青年政策主要的制定和实施主体是专门部门,缺少从整体性青年政策指导框架到专门领域青年政策的过程,一部分较为整合的政策虽是通过中央文件的形式施行,但仍限定在某个单独的领域。比如青年的教育问题主要通过《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育政策来施行。另一方面,部分领域缺乏专门针对青年的政策,而是通过将青年纳入到政策对象中来实现对青年的政策实施,如青年的就业发展是通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规划纲要、工作意见和国家机关等相关通知的方式执行,而青年的住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并没有制定专门的青年政策,而是直接将青年纳入到住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政策对象中。因此对青年政策进行整合是党的青年政策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议题。政策的整合根本上说,是一种权力的集中和行为的统一[28]。通过建立整合的政策框架强化中央决策的权威性,强化了由上至下政策制定的统一和执行力度,并在政策行为主体分化的背景下对科层制体系的治理弊病进行有效调节,有助于降低科层间和部门间的治理重合与治理漏洞。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规划》对涉及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十个领域进行了高度整合。作为指导性规划,未来在专项青年政策的制定上,都要以该发展规划作为指导纲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构建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并建立县级党政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打破青年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上的部门条块分割提升政策协同度,推动规划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落实,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政策效能[29]。通过制定《规划》,将碎片化的政策领域和相关单位进行了整合,建立了完全以青年为目标,高度整合的青年政策框架和政策决策、实施方式,实现青年政策的治理转向。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发展的政策意涵

(一)推动青年的政治社会化

党的青年政策根本上说首先是一种政治政策,是为了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和执政目标,对青年进行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是各项青年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所以通过把政策与政治教育进行关联,青年政策既是一个领域的行动方案,也是实现国民教育的手段,突出了青年政策政治社会化的政策意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青年政策,将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或者吸纳进党的组织中,防范青年人在思想价值形成过程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偏离正确导向,并引发一系列负面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管青年的抓手,是党实现赢得青年的政策手段,特别是对于高校在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青年政策的一项重点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其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年在思想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实现国民的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党在各方面的青年政策都贯彻执行了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意涵,在政策实践中体现政治引领、价值引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30]明确了青年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关系,将青年的各方面发展同党和人民事业紧密联系,这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一贯的方向。另外,《规划》也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作为政策的根本遵循,要在教育、健康、婚恋、文化等各个政策领域内都以此为执行方针。青年政策中反复提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路径最终要实现青年公民身份认同的构建和教育。

(二)促进青年的社会融入

青年阶段是人在生命历程中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过渡:学校-工作过渡,家庭过渡,居住过渡,分别反映了青年在社会角色中的转变,依附关系的转变和生活工作空间的转变[31]。在这一过渡期,青年的三观正在形成,同时社会支持系统也处于转型状态,因此青年在这一阶段有较强的脆弱性,容易在社会中因为社会结构的问题面临社会排斥。党的青年政策利用国家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青年构建完善的权益保护网和社会安全网,从而将青年吸收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体系,避免青年出现实质性的社会排斥,并尽可能减少由此引发的犯罪、被侵害、贫困、失业等问题。社会吸纳政策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社会结构性因素导致青年个人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引发的社会排斥现象。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先后完善了有关青年群体的法律法规,对青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了规定,构建起合法权益维护的制度体系。在社会安全网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出台了规定来保护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土地权益。新中国成立后也从立法层面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国家兜底的安全网政策也在2003年后逐步完善,并且将青年人纳入到了政策目标范围内。对于处在边缘弱势的青年群体,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有效帮助了青年人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对青年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以及相关的社会政策干预措施,防范青年在社会中遭遇结构性排斥,充分体现了青年政策的包容性特征。

(三)加强对青年的社会投资

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党的青年政策在多个角度、多个方面都强调了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因此党的青年观倡导将青年的个人奋斗、个人成就、个人价值与国家的前途需要紧密结合。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手段就是建立具有社会投资导向的青年政策,采取积极的方式加强青年的人力资本,具体来说就是向青年提供教育、就业、培训等机会,促进年轻人的社会参与和能力建设。社会投资这一概念是近些年才在西方社会政策理念中开始流行,但实际上这一理念的内涵一直以来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政策,这也与国际上青年政策从问题干预导向的单一路径向资源投资导向路径发展的趋势契合[32]。

首先是对青年教育的重视。195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指示就指出“在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必须相应地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3]。在改革开放后,党对青年教育的认识更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4]。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再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其次是对青年就业创业的帮扶。青年从学校到工作转变的阶段,如何保障青年顺利走向劳动力市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青年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双创”政策,如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及2018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都通过改善政策环境,提高政策扶持力度来鼓励青年人创新创业,实现人力资本的提升。最后是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中,各个阶段都强调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理论思维能力、基层工作能力、应对复杂环境能力、多岗位技能、创新学习能力等方面[35]。通过提升青年干部水平打造一支有能力的后备力量,实现干部队伍的人力资本提升,有益于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青年人政策政治
政策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政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助企政策
政策
“政治攀附”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政治不纯”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