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1-01 19:57
华东纸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学科

杨 扬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1 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历史内涵

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1]。通过劳动创造获得比自然界本身能提供的更多的物质,这种中介活动就叫做劳动。人类通过劳动建立与自然界的联系,也促进了人类的一步步发展,从猿到人,都是劳动意识不断提升的作用。但是从古到今,劳动往往被忽视,古代人看来,“劳动意味着被必然性所奴役[2]。”人因为劳动与否被分为高贵低贱,劳动者是卑微的、低贱的,所以就出现了奴役制度,出现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说法,“低贱”的劳动者成为了贵族的工具,是被交易的“生产力”。随着技术迅速地进步,人类越来越有能力通过劳动支配大自然,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区别在于劳动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而劳动教育是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活动[3],劳动教育要厘清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劳动是手段,而教育是目的,把劳动当目的是本末倒置,会重蹈历史上轻视甚至抹杀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因此要把握教育是主体这一根本方向。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深刻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包含三个基本观点,首先,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属性。其次,劳动能形成和发展社会关系。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是有温度的,团结互助的劳动能够迸发出更有活力的创造性,和谐的劳动氛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证明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范畴,不管是哪一种劳动,都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提倡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新时代大背景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劳动教育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并且形成系统化、理论性的劳动理论教育,用劳动教育人、启发人、发展人。

1.2 中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百年来一直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持续性探索,追寻劳动教育的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大批仁人志士致力通过劳动教育改变社会积贫积弱、思想观念落后的旧时现状,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掀起爱国主义的热潮,“工读”的现象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通过自我劳动实现自我教育;劳动也为革命战争服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步步实现民族独立,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劳动教育中国化的概念雏形。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三十余年,百废俱兴的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注重劳动教育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又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是劳动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让教育领域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所以说,劳动一直伴随着中国发展,是成就中国最坚实的力量。

劳动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历史,经历了概念初创时期、曲折探索时期、丰富拓展时期[5]。一直在定义和完善劳动教育,寻找劳动教育在教育领域甚至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切入点和契合点,用劳动教育引领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四史教育”、“德智体美教育”的同时,也要把劳动教育也融入其中,让劳动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

2 新时代下重申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劳动教育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失位”现象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6]。印发《意见》的背后要深刻反思高校劳动教育出现的“失位”问题。第一,高校对于劳动教育重视度不够。有些高校未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即便有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也存在浮于表面、形式化,未能深入的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对于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第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不足。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是开展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劳动教育要符合发展时代新人的要求。

2.2 当代青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价值观念缺失

当代青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很多高校大学生步入学习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生活不能自理、抱怨宿舍条件差等情况屡见不鲜,分析有以下原因,第一、家庭环境与教育决定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直接认识。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很少被灌输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精神理念,有些家长甚至是一同抱怨,这类学生往往难以融入集体。第二、接收劳动价值观念较为被动。信息化时代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获取资源和信息,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的英雄烈士、奋斗在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等在这个时代被大力赞扬,短视频盛行的时代给与了我们便捷接收这些信息的机会,但却未能潜移默化达到作用,深究原因是大学生未能主动、完全的接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说是这种价值观念是昙花一现,未能自我巩固、外显为之匹配的行为举动。

2.3 “以劳促教”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举措

《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举措,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劳动具有塑造品德、激发智力、促进身心健康以及培育美德的价值[7]。第一、以劳动教育塑造大学生道德形象。德育是精神、信仰和理想教育,培育道德,要用榜样信仰的精神升华结合劳动实践的直接效用,才能碰撞出劳动教育的魅力。劳动不会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被忽视、被遗忘,而是应该被强调,被巩固。第二、以劳动教育开发大学生智慧。人类能通过劳动改造大自然,工具的使用和升级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劳动中动手创造的过程能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第三、以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运动缺乏、体力不足、精神涣散的状况,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形式上看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本质又不一样,劳动教育中的体力运动,或者实践过程中付出的劳力,能够达到提高身体机能,强身健体的目的。第四、以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能够辨别美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拥有美。劳动教育融入美育教学,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摒弃不劳而获、“娘炮文化”等不良的审美观念。

3 “多线程”、多渠道发挥劳动教育作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环

3.1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管理活动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让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高校中蔚蓝成风,被认可,被接受,被提及。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合理安排专业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是行不通、走不远的。通过实践让学生树立更强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更清晰,也能从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要有针对性,内容不能太泛;要有实效性,不能形式主义或者不专业;要有多样性,不能太过于单调。教学要有策略,要明确目的,要构建并完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更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做好课程的记录和审核工作。

高校中除了教学育人,也离不开管理育人。出彩的管理工作能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高校的管理育人包括寒暑期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比赛、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内容,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我劳动有所收获,拒绝走过场和形式主义。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为高校提供了创新创业平台,以各种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创新创业比赛是发展创新型劳动教育的有力武器,让劳动教育插上创新的“翅膀”。高校行政管理要响应国家号召,把握机会,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纳入学生评优评先体系中,设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专项奖励,树立典型,宣传教育。

3.2 学科交叉促进劳动教育换新换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复合型人才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不同高校有不一样的定位,有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技能型大学等,高校根据自我定位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为了培养目标服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学科的设置是有差异的,但这不影响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有些学科的专业实践就能够体验实实在在的生产劳动,如工科专业的金工实习、农科专业的田间实践,医学专业投入到疫情第一线等,这些都是劳动的内容,而文史类学科的专业实践比较单一,这类学生的劳动只能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开展。当然,劳动教育如果仅有劳动就失去了教育的内涵,在相应的专业实践中树立典型,如农科类的袁隆平、教育学科的张桂梅等都是专业的榜样人物,这就是劳动和教育的巧妙结合。

通过学科交叉能够实现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更是符合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做不到完全的文理分科,学生中文理科混杂。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性,而理工农科类的专业实践是文史类学生难以感同身受的,文史类学生的文笔、语言表达素养也是很多理工农科类学生难以企及的,这种学科差异不能演变成学科偏见,而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促进学科融合,把握专业之间的共性,促进专业的共同发展。以福建某师范院校开展的个性化培养周为例,学生在个性化培养周阶段能够选修到其他学院开设的个性化课程,能够体验到不同学科所涉及到的劳动教育,学科之间有交叉,劳动教育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作用,学生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就是学科融合给劳动教育的最大功效。因此,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学科交叉的可能性,感受农科类田间劳动的乐趣、初略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和常识,感受工科类金工实习的不易,感受文史学科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传道受教解惑的满足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