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基本类型

2022-01-03 13:26
岭南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主体

赵 超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决策咨询部,广东 广州 510050)

一、前言

数字技术在过去三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大众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在任何地方实时访问几乎任何级别的计算能力,数字资源的可得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的迅速小型化,加上其不断增加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通信带宽和更有效的电源管理,使得越来越便捷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物理硬件融合技术、数字化设备成为可能。如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社会经济领域,特别是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新的数字算法的出现,更是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和生活。十年前,数字和信息技术词汇之间并没有实际的区别。然而,目前这些术语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数字技术超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在周围引起了显著的变化,导致了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1],很多研究都显示数字技术将深刻影响宏微观经济结构、组织形态、运行模式,进而形成数字经济。[2]

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也在发生创新。[3]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创新领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种新的创新范式——数字化创新出现了。数字化创新远远大于在物质层简单地嵌入一项新的数字技术,它包括在认知层和组织层进行的重新构建,涉及数字技术在创新领域的广泛渗透。最初被认为是对一个产品的材料属性进行相对简单的修改,最终变成了比研发者最初预期更大、更复杂的事情,包括创建一个数字化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或一个具有分布式和多样化成员的创新社区等。数字经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正在改变创新的性质和过程,这些与知识系统和创新相关的变化又从根本上塑造了整个行业结构、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随着关于数字技术对创新领域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为应该要明确提出一种被称为数字化创新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4][5]甚至有学者指出,由于创新活动的数字化转变,现有的一些核心创新公理可能会受到数字革命的挑战或发生根本性改变。[6][7]

对现有数字经济与创新领域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多聚焦数字经济驱动创新领域的作用机理和效应,鲜有协同视角的研究。本文从数字经济驱动创新要素、创新主体等不同维度的互动关系着手,试图打开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创新的“黑箱”,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如何在数字经济引领下加强协同合作,加快创新要素共享等进行探索性研究。事实上,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是由数字经济的渗透性、融合性等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数字技术几乎能够渗透到经济社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8],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数字技术渗透于创新领域后所带来的协同水平和创新效率的提升。

二、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

目前区域创新系统还存在大量创新要素分散化、碎片化的现象,以及产学研关联性质量不高等情况,难以充分整合利用创新要素,制约着区域创新协同水平和创新效率的提升。数字经济能够渗透到区域创新系统的各个方面,推动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组织的根本性变革,产生创新要素高效联通、溢出扩散等驱动作用,创新主体精准配对、渗透融合等驱动作用,创新组织集聚规模、空间关联等驱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见图1)。因此,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1 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

(一)创新要素变革及其作用机理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创新要素,基于数据可复用性、数据传输即时性、数据低(零)边际成本等特性可以有效降低创新要素流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促进创新要素的数字化渗透,产生高效联通、溢出扩散等驱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协同。

1.创新要素可复用、即时传输、低(零)边际成本。在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字构架下,1和0代表最基本的数据形式,而所有其他形式的数据最终都可以简化为1和0。二进制数字构架下,所有数字化设备可访问的数据都趋于同质化,任何数字内容(音频、视频、文本和图像)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化设备和网络存储、传输、处理和显示,作为内容的数据和作为处理数据的指令之间可以灵活转换和即时传输。不同内容的数据和不同数字化设备的输入、指令集和输出都以相同的通用数据形式表示,这大大增加了数字化设备的灵活性。与其他物理硬件和功能紧密耦合以满足特定和固定需求的非数字化设备不同,数据的同质化特性,使得数字化设备可以灵活地编程和重新编程,将数字功能嵌入物理硬件中,允许数字化设备执行广泛的功能,也可以使用相同的物理硬件执行许多不同的功能。数据的可再编程性削弱了形式和功能之间的耦合,这种数字化导致资产专一性降低,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情况下,给定资产可以重新部署到替代用途中。具有易复制性和非损耗特点的数字化创新要素,可以以零边际成本进行共享、整合、编辑,使数字化创新资源具有非竞争性资产的特征。与稀缺的物质资源不同,同质化的数据几乎可以即时免费复制和转让,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可分配性特征,使得获取、使用数据的人越多,创造的新数据就越多,其价值就越大,越来越多的数字连接参与者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创造过程促进了数据的报酬递增。数据作为新型创新要素,可以被复制、共享、反复使用,开始渗透到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打破了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2.创新要素变革驱动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数据作为数字经济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可以推动创新要素的数字化,降低创新要素获取的交易费用,如信息成本、谈判成本以及时间成本等,甚至可以提高物理硬件的运输效率和减少运输成本。同时,通过线上分享实现技术和知识自由流动,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共享文档实时编辑等线上应用技术提升交流协作方式的便捷程度,实现创新系统内资源的快速对接,物理世界的时空阻滞在数字空间中被瓦解,创新要素配置跨越了物理空间局限,带动了创新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商品、资本、劳动力、知识等创新要素向利用效率更高的领域集中,能够纠正资源错配,实现更高效、更实时的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加快创新要素流动和扩散,促进分散创新主体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任何数字形式的知识和技术都可以很容易地以非常低的成本共享和修改,推动数字化创新要素的获取、转移和重组的便利化,极大降低了创新主体获取创新要素的成本,使创新主体无论在创新的哪个阶段,都能更及时且更低成本地获取高质量的创新要素,节约通讯与交流协调成本,压缩互动反馈时滞,促进创新合作。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得以直观、实时监控,缩短响应周期,减少创新要素错配或冗余。

(二)创新主体变革及其作用机理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群落[9]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加快应用,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异质化、智能化的新特征,可以促进创新关系的数字化重构,有效消除高校知识创新、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和企业产品创新之间,直接创新主体和间接创新主体之间,企业创新和用户创新之间,研发人员创新和机器人创新之间的屏障,产生精准配对、渗透融合等驱动作用,实现各类创新主体高效互联互通,协同创新贯穿于创新活动整个过程。

1.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异质化、智能化。除了传统的创新主体之外,数字经济可以在创新端与消费端之间架设桥梁,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实时反馈产品使用信息,降低企业研发设计部门搜寻需求信息的成本,并快速将需求信息的变化及时传送到研发端,使企业创新更契合市场需求,也向用户开放了深度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数字经济的发展消弭客户与研发人员之间的信息隔膜,打通企业研发的各个环节边界,打通企业与用户边界,为客户参与创新过程打开了通道,紧密衔接了产业端和创新端,推动企业研发从“企业主导”变为“用户主导”,实现了需求导向型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消费者的异质性需求并使创新过程更加柔性化。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机器开始具备自主创新及实现技术价值转化的能力,创新活动开始从人运用机器向人机协同转变。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大幅降低创新活动的边际成本,用人工智能的固定资产投资代替创新活动中的创新人员。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创新性设想进行产品假设、模拟实验和数字测试等,能够了解相关创新性工艺和技术的可行性,降低因错误尝试引起的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活动的成功率。[10]以往基于实体空间进行的研发活动能够在数字空间得到映射与优化,形成虚拟研发主体,并具有全时研发的机会与能力,形成数字创新和物理创新无缝对接的创新形态。各类创新主体不仅能够基于数字空间全时研发和基于智能流程自主研发,而且能够即时感知用户需求精准研发,加速实现研发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即时化。

2.创新主体变革驱动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是数字化创新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数字化带来异构资源,模糊市场边界,并从熟悉的产品中创造新的意义。这些异质性创新主体的集体研发行动共同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创新流程。数字化创新情境中创新主体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产学研创新主体,还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机构、竞争对手等,甚至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都可以成为创新主体。这种视角的变化反映了从网络创新向生态系统创新的转变,增强了创新主体各方的互补性与差异性,强化了创新要素溢出,推动协同创新。数字化创新过程涉及拥有不同创新要素的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应用和要素流动。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使用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物理硬件融合技术、数字化设备等(以下简称为数字化制品,Digital Artifacts)[4]直接、无缝地与用其他创新主体交互,减少它们对特定地点中介机构的依赖。这些特性使不同的创新主体能够轻松地、有吸引力地参与知识转移和创新要素交互,提高协同创新水平。数字经济不仅本身自带技术要素创新功能,而且能将数字技术合理应用至创新活动各个过程和环节,形成数字化创新系统,使得来自非邻近区域甚至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异质化和智能化创新主体,能够创造并不断改善合作交流条件、互动发展机制和更便捷的创新合作方式,促使创新主体越来越多地进行有效的跨地域、跨组织协同创新。

(三)创新组织变革及其作用机理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创新活动由地理空间集聚向数字空间集聚提供契机,引发更大范围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在数字空间整合和重构,推动创新组织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产生集聚规模、空间关联等驱动作用,有效消除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屏障,呈现一种全新的区域协同创新方式,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

1.创新组织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数字经济时代,研发已经走出传统实验室和产学研平台,催生出以开放、扁平、参与式为主要特点的网络化创新模式,形成了柔性创新、分布式创新等多种创新范式[11],将成为创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大量的平台型数字化创新组织不断出现,包括数字化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创新要素共享云平台、在线创新社区、数字化创新组织、数字化创新联盟、智慧创新园区等,实际上都是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具体组织形式。数字经济与生俱来地携带着改变沟通和协作方式的潜在力量,为人力资源的共享、科技设施共享、创新资源信息共享提供了重要的链接接口,强化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以及创新主体与需求方之间的互动,呈现出群智创新模式,实现创新系统的决策优化和自我调整,使创新能力极大提高。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创新要素的匹配和数字化制品的重组可以通过拥有不同创新要素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对话来实现,而平台型数字化创新组织作为此类对话的场所,推动创新协同。越来越明显的是,平台型数字化创新组织有潜力实现创新要素精准匹配,从而充当协调中介或者实现去中介化。依托平台型数字化创新组织,数字化创新过程的去中介化既减少了对特定创新要素的依赖,又为与最终用户创造价值的交互打开了新的机会。

2.创新组织变革驱动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数字化创新组织可以通过高效地连接人员、系统和产品或服务,为组织创造新的方法,来改变创新流程,增加灵活性、减少浪费以及使组织转变为精益高效的组织来降低创新成本。通过把这些数字化信息和工作状态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与集成,调动平台上的资源与能力,形成创新要素在数字空间中的集聚规模。数字化创新组织可以促进创新活动的沟通和协调,突破空间阻隔,实现空间紧密关联,提供创新主体获取创新过程全周期信息的可能性,将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的活动交由最合适的主体在最有效率的地方来开展,降低了创新过程的协调成本,缩短了创新协同所需的时间。数字化创新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重构各类创新主体的关系,整合数字化创新要素,解决了信息不完全和外部性问题,从而实现实时精准创新决策,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重复创新投入、创新要素设备闲置等问题,提高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水平。各类创新主体依托数字化创新组织相互融合,简化了知识转移和互动共享的流程,加速成果推广和转化过程,形成多方参与、相互促进、快速迭代的区域协同创新新态势。基于数字化创新组织,创新要素相关信息以同步更新的形式上传至平台,原本各节点之间“线性信息传递”变成平等圆环式传播,创新要素交换更加及时高效,从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凭借数字化创新组织的自由性、开放性和融合性优势,在数字空间内精准匹配和整合资源,促使异质性创新主体之间知识转移和创新要素交互水平的提高,实现协同创新。

三、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基本类型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和创新组织的变革形成了一套强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加强的力量,成为驱动区域协同创新的独特社会技术动力。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还进一步改变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传统类型。我们在现有数字化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数字经济特点的无限重组型、长尾效应型、异构融合型、空间生成型等新的协同创新类型,为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打下基础(见表1)。

表1 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基本类型

(一)无限重组型协同创新

熊彼特指出,任何创新最本质的方面都是现有能力的重组。正是这种重组过程,构成了更强大、更智能和更小的数字化制品作为不断创新的基础。由于数字化制品具有可编辑性,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和规则随意动态重组,不同方式的数字化制品重组,可以提供新的重组可能性以及开放创新的潜力。随着数字化制品的性价比和性能尺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数字化制品重组有助于整合内部和外部各方以及各种不同的创新要素,能够推动研发模式多元化和潜在创新主体多重关系协作,促进创新协同。[12]

在数字化创新背景下,知识和技术不会简单地传播,而是会随着传播而重组和变异。Boland et al. 使用“创新的觉醒”概念来描绘来自异质社区的创新要素相互作用,推动创新过程不断变化的现象。[13]数字化创新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数字化制品不断重组的过程,数字化制品几乎无限的重组已经成为创新的新来源和改变创新组织方式的关键。

数字化制品的重组与边界是不可知和不可预测的,这使得数字化创新具有不完整性、动态性和渗透性。[14]在数字化制品重组过程中,各类创新主体往往没有办法充分了解数字化制品与其他数字化制品重组的方式和时间。相同的数字化制品不仅可以用于多个应用,还可以用于多个硬件设备。这种无限重组型创新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知识、技术交互过程会出现,推动数字化创新的边界,包括数字化制品重组边界和数字化创新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数字化制品的无限重组使“再创新”成为可能,并从根本上重新配置几乎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生产。

(二)长尾效应型协同创新

数字技术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沟通和降低协调成本,使得创新活动的地理分散成为可能。创新活动的控制权也日益分散到多个组织,创新活动的中心越来越向组织的外围转移,推动创新过程的“民主化”,几乎任何人现在都可以参与其中。[15]因此,数字化创新具有“长尾”[16]的特性,数字化创新过程平行共存,大量的创新主体和要素“长尾”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创新生态系统。

与其他形式需要大量资本才能获得物质资源不同,用户可以更容易地参与数字化创新活动。这反过来又打开了创新类型和形式的闸门。因此,数字化创新的扩散产生了积极的网络外部性,加快了数字化设备、网络、服务和内容的创建和可用性,这又通过降低进入壁垒、降低学习成本和加速扩散率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强化了数字化创新的“长尾”特性,推动大规模协作创新。

依托数字化创新组织,一个松散连接的“贡献者”群体可以被识别和动员来协同开展创新活动。数字化创新组织通过“看不见的手”识别、调动和整合不同的创新要素和数字化制品,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创新协同。因此,在本质上,协同可以从创新要素自组织整合的角度来看待。事实上,创新要素自组织整合是数字化创新协同的微观基础。

(三)异构融合型协同创新

由于生理和认知上的限制,通过单一创新主体实现创新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创新需要由多个主体开展合作来进行。同时,由于没有一个组织拥有如此异构的资源库,企业越来越多地在其组织边界之外寻找所需的知识和技能。[17]随着创新主体越来越分散、创新要素越来越异质化,有关数字技术如何塑造创新作为一种集体行动的性质和形式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异质的行动者群体往往构成了成功创新所必需的组织形式。重要的是,这类集体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当他们的目标、动机和能力发生变化时,会出现新的限制或机会,行动者(个人、组织等)可以选择加入和退出。[18]

尽管所有创新都需要成功地整合异质知识,但数字化创新加剧了创新要素的异质性程度,创新主体也有着不同的动机和广泛的异构资源库,整合的知识数量也随着数字化制品的出现而不断增长,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最终的创新架构。在数字化创新中,不仅需要整合各种内部创新要素,还需要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挖掘组织边界之外的异质性创新要素。创新所需的各种创新要素的类型是未知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创新要素协调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和突发性,并为创新和创新成果注入了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和流动性。

(四)空间生成型协同创新

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强大的数字供给来支持创新活动,对创新活动的组织产生变革性影响。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开始从单向内容分发媒介向交互平台的阶段转变,数字化创新组织可以可靠地、异步地支持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交易,而不受位置的影响。由于数字供给不特定于具体地理位置,具有空间无限性特点,它们可能会挑战甚至改变集群和集聚区内发挥作用的一些空间供给。数字化制品和数字基础设施(称之为数字供给)支持在更大范围内通过数字化制品重组实现创新价值,改变了创新过程对当地资源和当地网络的依赖。这些趋势导致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集群动态与传统产业集群截然不同,具有更明显的空间生成性。

数字化创新改变了数字供给和空间供给之间的平衡,减少了各类创新主体对当地中介机构的依赖。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在数字空间中集聚,能够实时获取互补性创新要素,打通内外部资源,加快创新要素的产生、传播、共享,促进创新产品迭代升级以及创新扩散,并围绕数字化创新组织重组价值创造活动,促进自愿性横向协同创新。数字化创新总体效果是减少各类创新主体对特定空间创新机会的依赖,同时也减轻追求创新机会的一些空间限制,使各类创新主体能够发现和利用外部创新要素。

四、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实现载体

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数据信息的交换流动提供了平台和载体,这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数据整合交换能力、网络信息传输能力以及数字通用技术的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条件。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创新活动的关键连接和转换平台,可以推动创新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产生于使用广泛的数字化制品(数据、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物理硬件融合技术、数字化设备等)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的基础设施)开展的创新活动。逐渐形成以数字化创新平台为核心,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数据为关键创新要素,包括多种创新主体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

(一)区域层面: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

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可被视为一种多角色的数字化创新公共促进系统。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可以提供以数字化创新要素为核心的一整套数字供给服务,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数字化创新,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的一个长期目标是通过数字化创新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数字化举措的影响。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是区域数字化倡议的主要载体,旨在支持行业数字化能力建设,为各类型创新主体提供数字技术和能力、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相关培训和技能发展、数字化创新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单个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拥有的数字化创新支持资源有限,通过区域数字化创新中心的协作将有利于促进地区创新数字化转型。

(二)组织层面:数字化创新平台

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及其灵活、开放增强了数字化创新平台的作用,并使其成为数字化创新活动的中心焦点。数字化创新平台成为配置与协调创新要素的基本组织,是区域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数字化创新平台可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创新潜力,促进不同创新阶段或模块之间的自组织协同演化。数字化创新平台以不同方式来重构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平台既是创新要素流转的市场设施和中介,也是创新生态系统不同主体的宿主和合作协调者。数字化创新平台是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共享各种类型创新要素的平台和技术框架。数字化创新平台的目标是通过利用数字化创新要素的集合来促进创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平台联结的广泛性和信息交互的便捷性,加速了创新主体间的信息与反馈速度,有利于快速的创新要素匹配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数字化创新平台内置的信任机制,如在线认证和信誉机制、位置不特定的互联网中介机构(如双边市场促进者、支付平台)和分布式账本,进一步减少了各类创新主体对空间邻近性的依赖,形成数字空间集聚效应。

(三)主体层面:数字化创新部门

数字化创新部门的存在使得创新主体不仅可以加入数字化创新平台,还可以推动整个组织用于支持不同功能的数字化创新平台。推动原有信息技术职能部门的转型和将新的数字化创新部门嵌入现有的组织是构建数字化创新部门的重要途径。一种是推动原有信息技术职能部门的转型。随着数字化能力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重要,原有信息技术职能部门的功能需要调整,以适应数字化创新,积极主动地为数字化创新提供技术专业知识,包括频繁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推动信息技术职能部门变得更加横向,承担特定数字化创新的所有必要角色和职能。[19]另一种是越来越多的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创新部门,负责组织中数字化创新的构思、开发和集成。数字化创新部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现有和新业务领域进行数字化创新活动来促进组织数字化转型。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对现有组织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展数字化创新。

五、结语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更加便捷,分布也逐渐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原有仅依靠组织内部资源的创新范式逐步转变到依靠数字化创新平台在外部找寻资源对接的创新范式,这一变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创新要素从线下搬移到线上,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这甚至会引起创新模式的革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包括前所未有的大数据量、无摩擦和即时获取信息的承诺、数字化制品的无限重组等都使得数字化创新值得期待。丰富的数字技术形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组织等的变革开始挑战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创新理论,创新活动快速和普遍数字化开始挑战现有的创新管理理论,关于创新定义边界、创新代理以及创新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因此研究数字化对组织创新方式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数字技术—经济特性,通过探索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基本类型和实现载体,打开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黑箱”,拓展数字化创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为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框架,也丰富了数字化创新范式[9](创新范式4.0)研究。同时,通过把数字经济纳入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指出通过推广数字化基础设施应用,搭建多层次数字化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数字空间的优势和映射效应,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如何有效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何谓“主体间性”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