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分析

2022-01-07 12:29吕颖冯自威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胆红素血常规血症

吕颖,冯自威

(1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河南漯河462000;2漯河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漯河 462000)

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新生儿科常见疾病,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严重者可造成胆红素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1]。若未能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干预措施,将使致死致残率进一步提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2]。换血疗法是降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胆红素水平、致敏细胞的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3]。换血疗法后新生儿的血液内环境发生了改变,因此,本研究探讨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换血疗法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以期为临床科室安全输血提供依据和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换血疗法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9.78±5.32)h,体重(3.20±0.89)kg。纳入标准:①日龄<7天;②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4];③无遗传代谢性疾病;④资料完整,依从性高。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系统疾病;②先天性胆道疾病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③合并感染性疾病;④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

1.2 检测方法

采用迈瑞BC-6900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Ret)等;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钾(K)、钠(Na)、氯(Cl)、钙(Ca)等;采用希森美康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

1.3 换血方案

换血疗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每次输入100毫升并检测血压。血液制品均选择洗涤红细胞,换血量为150~180 mL/kg。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换血疗法前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换血后,WBC、PLT、Ret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RBC、Hb均较换血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换血疗法前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s)

表1 换血疗法前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s)

指标 换血前 换血后 t值 P值WBC(×109/L) 19.26±1.89 9.00±0.88 5.690 <0.001 RBC(×1012/L) 3.15±0.23 4.68±0.36 8.322 <0.001 Hb(g/L) 110.36±9.56 135.24±8.69 6.284 <0.001 PLT(×109/L) 236.78±20.36 92.36±15.42 3.598 <0.001 Ret(%) 9.96±2.11 2.34±0.26 7.263 <0.001

2.2 换血疗法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换血后,TBil、DBil、IBil、K、Ca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l较换血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换血疗法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s)

表2 换血疗法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s)

指标 换血前 换血后 t值 P值TBil(μmol/L) 392.26±21.89 266.33±13.58 5.754 <0.001 DBil(μmol/L) 19.15±1.26 9.57±1.11 7.065 <0.001 Cl(mmol/L) 103.33±4.13 103.78±5.17 1.568 0.324 Ca(mmol/L) 2.22±0.11 1.81±0.15 4.568 <0.001 IBil(μmol/L) 369.36±19.42 246.24±8.69 6.421 <0.001 K(mmol/L) 4.40±0.13 3.61±0.12 6.897 <0.001 Na(mmol/L) 138.23±4.13 135.67±3.92 1.236 0.187

2.3 换血疗法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换血后,PT、APTT与换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换血疗法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s)

表3 换血疗法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s)

指标 换血前 换血后 t值 P值PT(s) 14.26±3.01 13.78±2.86 15.122 0.324 APTT(s) 54.19±3.25 52.68±2.98 11.332 0.412 FIB(g/L) 2.78±0.45 1.77±0.12 8.584 0.039 D-D(mg/L) 0.45±0.12 0.31±0.05 7.318 0.022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在新生儿期,表现为胆红素生成过多,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膜或酶的异常、感染、体内出血等原因造成[5]。大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或者仅需蓝光照射治疗。但部分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膜或酶异常的患儿体内胆红素可升至危险水平,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6]表明,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并发症,可影响患儿的听力、运动、智力等,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换血疗法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这在许小志等[7]的报道中也有体现,表明换血疗法能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并消除不平衡现象,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8]。换血疗法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钙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换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9]。血常规指标降低主要是由于血液稀释以及置换出较多致敏细胞、炎性因子、毒素等原因造成[10]。钾离子、钙离子较之前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抗凝剂枸橼酸盐缓冲液与钙离子结合造成,一般采取10%的葡萄糖酸钙稀释后进行纠正。本研究结果显示,换血后,WBC、PLT、Ret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RBC、Hb均较换血前显著升高,TBil、DBil、IBil、K、Ca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FIB、D-D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与稀释相关,也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初期肝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合成功能较差,凝血因子合成受限导致[11]。凝血功能指标可能参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发展[12],当患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可考虑输注适量冷沉淀。

综上所述,换血疗法可显著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但血液内环境也有相应改变,应动态监测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确保安全、有效输血。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均为本院病例,有待日后大样本量、多中心合作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胆红素血常规血症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血常规解读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