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2022-01-07 12:29邱永敬王永丽许艳华申冉冉朱鸷翔陈月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神经功能重症

邱永敬,王永丽,许艳华,申冉冉,朱鸷翔,陈月华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介入手术室,2外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脑卒中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等因素导致血液难以流入大脑内,从而造成脑组织受损所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1]。为降低脑卒中的危害,于患者发病早期对其实施康复治疗意义重大[2]。研究[3-4]表明,优质护理可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3岁,平均(63.49±6.13)岁;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平均(64.27±6.34)岁;其中脑梗死23例,脑出血17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意识清醒,全程配合治疗;③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③伴有类风湿性疾病、骨性关节炎等;④存在精神障碍或乙醇药物依赖;⑤伴有恶性肿瘤。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①肢体锻炼:于患者接受治疗且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开始进行肢体锻炼指导,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以舒展全身关节,提供揉捏、外展、内旋等动作指导,2次/d;②语言及吞咽锻炼:医护人员制定专门的语言、吞咽功能恢复锻炼流程,每次锻炼持续10 min,2次/d,在患者口腔操作能力有所恢复后可进行发音锻炼,让患者根据拼音字母表有序地进行音节发音训练,有层次地提升发音练习的难度,进行反复训练;③记忆锻炼: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并稳固其记忆力,如可以从患者兴趣着手,让患者观看其所感兴趣的电影或电视剧,于观看完毕后让患者复述其中的台词;④日常饮食:医护人员需严格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禁食或给予流质、半流质食物,并搭配营养液,对于已经能口服食物的患者可提供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并适当补充维生素,保持营养均衡;⑤并发症预防: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患者接受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后病情的变化,评估各项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时刻保持患者住院时的环境整洁,患者活动区域需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严格遵守护理操作的无菌原则,除日常指导患者进行身体锻炼外,需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四肢进行按摩,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两组均连续护理4周。

1.4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和记忆认知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NIHSS评分0~43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记忆认知功能进行评价,MMSE评分0~3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记忆认知功能越强。②日常活动能力。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FMA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运动功能越强。BI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强。③并发症。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偏瘫步态等。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及记忆认知功能护理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MMSE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MMSE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MMSE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n NIHS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0 15.24±1.72 5.03.±0.97* 18.13±2.74 26.14±0.85*对照组 40 15.13±1.68 7.16±1.12* 18.83±3.01 22.76±1.32*t 0.289 9.092 1.088 13.616 MMSE评分P 0.773 0.000 0.280 0.000

2.2 日常活动能力护理后,两组的FMI评分、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FMI评分、B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FMI评分、B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n FMI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0 69.04±4.76 91.32±5.17* 33.54±1.17 79.17±3.82*对照组 40 69.73±4.89 84.43±5.26* 34.15±1.32 66.19±2.34*t 0.640 5.908 2.187 18.325 BI评分P 0.524 0.000 0.032 0.000

2.3 并发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而言,早期神经康复训练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之后即可进行,发病后的3个月为治疗的关键时期,患者可在专业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6]。康复训练的同时也离不开护理的支持,护理伴随康复训练的各个过程,优秀的护理服务不仅能强化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的效果[7],也能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FMI评分及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可更有效地提高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记忆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如下:常规护理因护理形式单一,目前已不能满足重症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诸多要求。优质护理始终坚持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保证整个护理过程都保持较高的水平,在早期康复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锻炼效果,加速患者的身体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优质护理在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采用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记忆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神经功能重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