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患协同模式结合心理疏导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07 12:29赵连夏莉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护护士协同

赵连,夏莉莉

(周口市中心医院1心血管内科,2心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基数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冠心病的病程长,多需长期用药预防,部分患者可因药物不良反应私自停药或换药,造成病情控制效果不佳。冠心病病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进展为心衰,是心脏疾病的不可逆阶段,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1]。故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转归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医护患协同模式是医生、护士、患者相互协作的医疗合作护理模式,通过医患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临床护理管理的价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2]。有效的心理疏导对促进患者不良情绪的排解,提升患者治疗的积极性意义重大。本研究探讨医护患协同模式结合心理疏导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62~84岁,平均(71.26±5.46)岁;男29例,女21例。对照组年龄61~85岁,平均(71.59±5.10)岁;男31例,女1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60周岁;②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重度心衰;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既往合并癫痫或阿尔茨海默症;④脑卒中恢复期;⑤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性疾病。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体征,明确胸痛持续时间、部位、疼痛程度,给予健康宣教、药物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医护患协同模式结合心理疏导,具体为:①护患合作: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向其介绍医院、科室环境,减轻患者陌生感;向患者发放冠心病宣传手册,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引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利用微信平台等加强医护患之间的交流。②医护合作:主管医师与护士每2 d共同查房1次,保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医生、护士共同商讨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将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情况等建立档案,录入本科室患者随访系统,便于医师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③医患合作:医师为每位患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医疗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在出院后通过随访护士对患者进行随访,1次/月,随访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师,根据结果给予患者健康指导。保证患者出院后可接受到健康指导,提高自身健康管理的积极性。④心理疏导:接受专业培训的责任护士依据患者的背景资料、兴趣爱好等,主动与其沟通,获取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告知不良情绪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对情绪与疾病的认知;此外,可嘱咐患者参与社会活动,转移自身注意力。

1.4 观察指标①利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从不良嗜好、症状、疾病知识、情绪认知、急救、一般生活、治疗依从性等方面评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值越高则自我管理能力越强。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不良情绪,分值越高则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③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观察组的CSMS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CSM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CSMS评分比较(±s,分)

项目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 P不良嗜好 15.99±2.89 11.41±2.03 9.170 <0.01症状 14.24±2.03 10.02±1.37 12.184 <0.01情绪认知 13.79±1.18 11.88±1.19 8.059 <0.01疾病知识 17.78±1.49 12.84±1.37 17.258 <0.01一般生活 14.42±1.65 12.58±1.63 5.610 <0.01急救 10.54±1.47 8.17±1.12 9.068 <0.01治疗依从性 7.41±1.03 5.89±0.96 7.634 <0.01

2.2 两组的不良情绪比较干预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57.61±8.48 37.59±6.03 54.37±5.46 38.42±6.23对照组 50 57.72±8.36 45.21±7.76 54.31±5.62 46.57±7.21 t 0.065 5.483 0.054 6.048 P 0.948 <0.01 0.957 <0.01 SAS评分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转归,不良情绪的产生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获得、社会支持等关系密切,故应重视冠心病患者防治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心理干预[3]。有研究[4]指出,医护患协同模式可有效提升介入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但关于医护患协同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鲜有报道,故本研究探讨将医护患协同模式结合心理疏导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CSMS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该种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患协同模式强调医师、护士、患者的协同合作,可有效促进患者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性;此外医护患协同护理具有护理的延续性,可强化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理团队中经验丰富的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护理,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5]。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使其了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临床症状等,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同时心理疏导可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减轻心理负担[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医护患协同护理结合心理疏导可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临床工作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员,在及时发现患者细微病情变化方面更有优势,在出院随访中,护士为直接了解患者病情的工作人员,起到医师与患者沟通的桥梁作用,然而传统护理模式对此重视程度不够[7];护理人员为心理疏导的直接实施人员,在沟通期间可发现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及需求,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8],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诉求,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医护患协同模式结合心理疏导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医护护士协同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医护一体化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护理干预效果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援鄂护士林燕华的元宵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