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机械通气在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2022-01-07 12:29刘勤伟张慧娟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血气通气综合征

刘勤伟,张慧娟

(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 450052;2洛阳中心医院 小儿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较前有了显著提高,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作为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依然是造成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NRDS的发生机制在于低出生体重儿的肺部发育尚不成熟,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萎陷及肺顺应性下降,临床上首选机械通气治疗[2]。研究[3]表明,俯卧位通气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效果较好,但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在低出生体重NRDS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低出生体重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出生体重在2.5 kg以下;②符合NRDS的相关诊断标准[4];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且治疗时间>48 h。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②肝肾功能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气胸、脊柱损伤的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8∶17,胎龄(33.52±3.15)周,体重(2.18±0.69)kg,1 min Apgar评分(7.59±1.421)分,顺产、剖宫产比例16∶19;对照组男女比例20∶15,胎龄(34.19±3.32)周,体重(2.21±0.74)kg,1 min Apgar评分(7.37±1.281)分,顺产、剖宫产比例15∶20。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参数设置:呼吸频率在16~40次/min,氧浓度在40%~100%,呼气末正压5~16 cmH2O,吸气时间在0.7~1.2 s,潮气量为8~10 mL/kg。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仰卧位机械通气。观察组患儿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方法:体位改变前1 h停止进食,选择有经验的主治医师固定气管插管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儿两侧各站1名专科护士,3人共同协助患儿翻身为俯卧位;翻身后使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将气管插管及管路、心电监护的导联线予以妥善固定,避免管路打折和受压;将软枕放置于身体受压部位,使患儿的腹部尽量悬空。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儿于机械通气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抽取动脉血,测定酸碱度(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气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的动脉血pH、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的pH和PaO2均显著升高,PaCO2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pH PaO2(mmHg)PaCO2(mmHg)治疗前 观察组 35 7.18±0.12 60.91±3.45 50.29±6.24对照组 35 7.12±0.13 61.23±5.37 51.18±7.86 t值 0.413 1.121 0.911 P值 >0.05 >0.05 >0.05治疗24h后 观察组 35 7.46±0.15* 74.82±2.44* 39.12±3.04*对照组 35 7.31±0.19* 70.28±2.26* 42.27±4.96*t值 6.292 5.272 5.168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的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s,n(%)]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s,n(%)]

组别 n 机械通气时间(d)住院时间(d) VAP发生率观察组 35 6.68±2.08 9.63±2.94 2(5.71)对照组 35 8.19±2.64 11.28±3.07 7(20.00)t/χ2值 4.390 5.432 4.281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在于低体重儿的肺发育尚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造成肺泡的广泛萎陷和肺顺应性的显著降低,是引起NICU早产儿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有调查[5]显示,NRDS引起的死亡在早产儿死亡构成疾病中的比例高达50%~70%。此外,NRDS还可以引起支气管肺发育障碍、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严重影响患儿的神经肌肉功能,可引起患儿肺功能的下降,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严重威胁,并能够影响患儿日后的生活质量。除了补充外源性PS外,据相关研究[6],机械通气是治疗NRDS的最有效方法。

传统的机械通气体位为仰卧位,但是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仰卧位通气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功能残气量减少、分泌或渗出物引流困难等。俯卧位机械通气则弥补了传统仰卧位的不足,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可采取俯卧位体位,有研究[7]表明该体位对改善低氧血症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既往俯卧位机械通气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于低出生体重NRDS患儿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以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俯卧位,与常规仰卧位的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24 h后,两组患儿的pH和PaO2均显著升高,PaCO2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俯卧位干预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和通气效果改善更加显著,并且有效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分析原因是,一方面,俯卧位改变了膈肌位置和运动方式,由于背部是人体大部分肺组织的分布部位,该部位的血流灌注占据优势,俯卧位有利于肺部分泌物的引流和肺泡的扩张;另一方面,俯卧位减少了纵隔对肺组织的压迫,降低了气道平台压和气道阻力,改善了氧合状况[8-9]。俯卧位的实施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且具有无创伤、简便易行的特点,也可降低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及氧合情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气通气综合征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考前综合征
不通气的鼻孔
开学综合征
一毛学琴记
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