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01-07 12:29高菲朱云徐清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肢体脑梗死

高菲,朱云,徐清

(江西省鄱阳县人民医院内科,江西 鄱阳 3331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2]。单一的临床治疗措施难以满足患者的疾病康复需求,故应早期给予患者有效的康复干预以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生活能力。临床常规护理多认为患者脱离危险期后应尽量卧床以避免病情进展,缺乏早期康复指导,不利于促进神经与机体功能的早期恢复。早期康复护理强调脱离危险期后立即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同时系统性协调康复护理内容,以达到提升康复效果的目的[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沟通及认知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障碍性疾病者;既往有颅脑损伤者;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3.98±4.42)岁;病程4~22 h,平均病程(12.60±2.17)h;文化程度:初中15例,小学2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4.05±4.35)岁;病程4~21 h,平均病程 (12.56±2.19)h;文化程度:高中3例,初中10例,小学2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完善各项常规检查,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协助患者采取抗痉挛体位,定时翻身拍背;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床上关节被动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宣讲疾病相关知识,告知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肢体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嘱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参与到自我康复护理中,坚持进行康复训练。②运动康复护理:被动运动:发病初期,协助患者翻身,1次/2 h,并逐渐引导患者保持坐位;患者肌力<2级,定时按摩偏瘫肢体,协助其进行上肢肩、肘、腕、手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伸展、屈伸等运动,15 min/次,1次/d;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动运动:待患者肌力≥2级,指导患者早期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主动运动;首先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从伸展四肢逐渐过渡至扶物站立,随后借助外界工具,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逐渐从身体转动、弯腰、下蹲等过渡至行走;训练时间、强度应以患者不感到疲惫为宜。③语言训练:早期指导患者进行鼓腮、噘嘴等唇部动作,每个动作进行8~10次,以刺激面部肌肉功能,5 min/次,5次/d;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首先进行单字发音训练,随后逐渐进行词语、断句的发音,待发音准确后指导患者进行对话训练,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④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护理人员定期检查患者的呼吸道,并采用叩背的方式促进痰液排出,昏迷患者可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膀胱冲洗与尿道口消毒;针对便秘患者应为其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便秘严重者可采用药物协助排便。⑤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捡豆子、拨算珠、使用餐具、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强度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20 min/次,1~2次/d。两组均随访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ADL),从洗澡、穿衣、行走、如厕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满分42分,包括意识水平、上下肢运动、感觉、语言等方面,分数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②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4个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 护理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ADL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8 64.68±6.11 83.34±7.49 36.58±5.35 19.67±3.96对照组 38 65.43±6.75 72.35±6.98 36.60±5.41 27.62±4.43 t 0.386 6.617 0.016 8.227 P 0.701 0.000 0.987 0.000 NIHSS评分

2.2 生活质量护理后,观察组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观察组 38 54.75±6.60 86.85±7.84 19.309 0.000对照组 38 55.23±6.43 77.75±7.79 13.744 0.000 t 0.321 5.076 P 0.749 0.000

3 讨论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病情大多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能造成神经功能缺损,出现语言、肢体功能等多方面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6]。因此,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康复干预,以缓解神经功能缺损带来的诸多不便,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单一且缺乏及时性,难以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改善患者遗留的功能障碍[7],因此应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各项功能障碍,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强调康复护理的及时性与针对性,结合患者早期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康复措施,以达到提升康复护理质量,促进康复的目的[8]。早期康复护理提倡在脑梗死患者脱离危险期后即开展个性化的康复护理,通过早期进行肢体与语言功能等方面训练,最大限度刺激患者的神经中枢,促使大脑功能的有效重建,进而利于减轻神经缺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提升康复护理质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结合患者心理状态实施心理疏导,帮助减轻其负性情绪,树立康复信心,促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早期康复护理中。在此基础上,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关节主被动运动,以保持关节功能与肌力,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不仅能够避免肌肉、骨骼废用性萎缩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通过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帮助恢复患侧肢体肌力与耐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预防性干预,减少影响康复过程的风险因素,利于避免并发症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加快康复进程,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肢体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