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如何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
——以东莞市“智网工程”为例

2022-01-07 08:26武永超
人口与社会 2021年6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网格精准

武永超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中国已经进入大流动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36亿,占总人口的17%。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公共治理带来了挑战。长期以来,流动人口治理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治理对象的异质性、治理过程的碎片化及治理手段的滞后降低了政府的治理效能,也妨碍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如何提升流动人口治理的效率和精度?如何让抽象的制度设计具体化为各项治理措施?这成为这个时代留给政府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的深刻历史命题。

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治理迎来了重大转机。有学者欣喜地预测,大数据技术的异军突起,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决策革命和治理革命,它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未知领域,可能带来一场社会变革,特别是公共治理领域的变革与创新[1]。的确,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极大提升了信息沟通和公共决策的效率,深刻改变了组织样态和治理关系,不仅使得治理结构由传统的单向度集权、规模层级的金字塔结构转向多中心、扁平化的网络结构,也使得政府治理模式由以事件驱动的被动治理模式逐渐向需求甄别的主动治理模式转变,并最终确立了治理现代化的变革方向[2-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要把科技支撑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在这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治理创新浪潮中,流动人口治理无疑成为重中之重。

大数据技术为流动人口精准治理提供了支撑,推动流动人口治理工作与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收集、掌握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在对庞杂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挖掘和研判的基础上[5],将低价值的数据转变为政府治理需要的重要信息[6],从而准确预测需求趋势[7],辅助科学决策[8],助推精准服务[9]。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流动人口治理的主动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使流动人口治理有的放矢[10],解决了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差异化问题,有助于实现流动人口全周期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流动人口治理的整体效能[11]。

然而,尽管多数实务管理者和研究者赞成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流动人口精准治理创新中[12],但是对于大数据究竟如何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具体的实现路径有哪些等问题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成为目前流动人口精准治理创新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毋庸讳言,缺少操作层面的探讨和检验,再精奥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鉴于此,在大流动时代流动人口现实需求增加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大数据的特征及其运用机制,从精准治理内涵出发,基于系统分析理论建构出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理论框架,并以东莞市“智网工程”应用创新实践为例,探讨了建构路径的现实可行性。研究将揭示流动人口精准治理背后的“技术密码”,为中国流动人口精准治理创新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化的指导方案。

二、逻辑推衍与理论建构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剧烈的社会变革导致了治理生态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传统治理模式在主动性、反应性和靶向校准能力等方面的弊端渐显[13]。为弥补这些治理缺陷,精准治理的理念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回应性”治理范式,精准治理(Precision Governance)以全面的个体化信息集成为基础,以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为前提,以效果最佳的政策内容为参考,以精准有效的政策匹配为目的,对治理模式创新再造[14]。精准治理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依托数据集成管理网络实现治理政策与多元需求的及时精准匹配,解决治理碎片化[15]。精准治理强调在掌握治理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技术赋能”,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泛政治化以及“公共管理范式”的管理主义,避免了反复“试错”的环节,促进了社会良性成长[16]。目前,精准治理理念不仅普遍应用于欧美国家的治理实践,也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业已渗透到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理论适应力和解释力。

流动人口精准治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治理对象精准化。大流动时代,治理对象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以往机械式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求,而精准治理注重甄别治理对象,再借助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满足对象需求。其次,治理手段精准化。凭借数据挖掘等技术,在精准识别治理对象的前提下,能够将流动人口碎片化和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切实整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治理方案。再次,治理流程精准化。精准治理将大数据技术与治理体制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流动人口治理模式由人、地、事、物等要素分离割裂的传统模式向各要素深度融合模式转变,能够根据治理对象和环境的变动适时做出反馈和调整,全方位调动治理者的积极性。最后,治理保障精准化。依托完善、系统的保障支持机制,使流动人口能够顺利反馈诉求,实现治理供需的实时平衡,同时通过“技术赋权”对治理过程产生约束作用,确保了治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与精准治理之间具有非比寻常的关系,这在流动人口治理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流动人口精准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系统分析(1)系统论(System Theory)的引入无疑为全面洞悉精准治理过程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性的视角。虽然是自然科学的话语体系,但其对于社会科学却影响深远。著名政治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率先做出尝试,他在1953年发表的《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一书中,首次将这一话语运用于政治分析当中,开创了系统论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在他看来,政治系统过程或者政策制定执行过程可以分为输入、转换、输出、反馈四个环节,这一过程可阐释为持续不断且相互关联的一连串行为。这与流动人口精准治理机理具有高度的贴合性,对分析技术如何作用于精准治理全过程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视角来看,大数据技术是实现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核心要素,它渗透到精准治理运作过程当中,在每个特定环节发挥作用[17]。这一过程可以被清晰地化分为“输入—转换—输出—反馈”四个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理论框架

第一,输入:“技术+需求识别”,实现流动人口治理对象精准化。流动人口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决定了治理要以精细入微地识别流动人口需求为前提。为满足这一要求,大数据技术从数据输入入手,通过搭建数据库平台,从云端广泛收集和汇总流动群体的政策取向和偏好信息,并抽取、集成流动群体在网络平台的搜索记录和交流信息等,利用统计工具全面梳理流动群体的服务需求,自动甄别需求热点,形成需求集,为后续政策设计打下基础。

第二,转换:“技术+方案设计”,实现流动人口治理手段精准化。流动人口治理精准化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予以指导,通过对需求整合分析,明确治理主体责任,确定治理手段和方式,构建可以与需求精准对接的治理方案。为了满足方案设计要求,大数据技术从数据转换入手,对挖掘得到的需求集进行科学分析,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手段提供依据。通过模块化的供需方案备案,对治理方案靶向再校准,使政策不会偏离流动人口的诉求,确保方案设计与流动人口需求动态匹配。

第三,输出:“技术+问题处置”,实现流动人口治理流程精准化。问题处置是流动人口治理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治理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传统流动人口治理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置能力不足,因此,提升处理流动人口问题的精度和效率是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流动人口治理领域的最终要义。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捕捉和分类问题,最大限度降低治理的不确定性,同时能够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减少问题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从而提升问题处置的效率和科学性。

第四,反馈:“技术+监督反馈”,实现流动人口治理保障精准化。严格的监督和及时的反馈是确保流动人口治理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前者表现为对治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后者表现为对治理过程的评价。大数据技术基于原始数据留痕,对治理全流程跟踪监控并进行量化评估,能够真实反映治理效果,为绩效评价和追责问责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治理者可以借助可视化终端,实时掌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决策,以免耽误问题处置的最佳时间。

三、案例呈现:东莞市“智网工程”(2)本文涉及的所有调研资料和相关数据均来自笔者针对东莞市社会治理建设开展的专题调查。在此特别感谢东莞市政法委、市域办以及相关镇街管理人员对笔者资料搜集和调研工作提供的帮助。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南部,下辖4个街道和28个镇,辖区面积2 465平方千米,20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51.06万人,常住人口779.58万人,城镇化率为92.10%,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号称“世界工厂”。

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制造产业集聚,东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由1986年的15.62万人增至2018年的453.45万人,是外来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是一把双刃剑,东莞在享受着流动人口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流动人口治理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治理需求难以瞄准。受信息“鸿沟”影响,政府管理者不能准确捕捉流动群体动态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使得流动人口个体和群体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由此产生的分配不公现象致使流动人口容易产生社会疏离感,进而提高了其出现社会排斥与对抗行为的可能性,诱发了系统性风险。其二,方案设计难以匹配。目前公共服务大多以户籍为依据向公民提供,流动人口户籍的特殊性使得服务方案无法有效对接其现实需求,另外管理手段滞后也使得政府难以及时有效监测流动人口面临的风险,导致了非技术风险。其三,治理效率难以保证。静态性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面临流动人口服务供给和风险管理时显得捉襟见肘,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跨部门协同不足,使得管理服务流程混乱,标准化和规范化较差,科层制结构性风险由此形成,降低了流动人口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其四,治理保障难以持续。现有流动人口治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缺乏针对性,一方面使管理队伍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形式主义泛起,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也易导致治理不可持续。

面对流动人口治理短板,东莞市开始寻求突破,尝试引入大数据技术,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瞄准流动人口现实诉求,化解流动人口治理风险,实现流动人口治理精准化。2016年2月,结合广东省委政法委关于“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工作部署,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实施方案》,决定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推行“智网工程”。“智网工程”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围绕公共安全隐患排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三大重点,按照“一张基础网格、一支专业队伍、一组信息系统、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旨在推动建立全市集中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决策分析系统,构建覆盖全面、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信息化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东莞市已建成“智网工程”市指挥调度中心1个、镇(街道、园区)指挥调度中心33个、村(社区)指挥调度工作站599个,共划分基础网格2 952个,网格管理员已到位9 066人,明确了20大类83个入格事项。“智网工程”是东莞市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创新探索,它使得流动人口治理关口极大前移,治理效率空前提高。运转4年以来,基本扭转了传统流动人口治理的被动局面,初步实现了治理从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向依靠科技手段转变,从条块分割向资源整合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因为此,2019年东莞“智网工程”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优秀案例,成为我国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地方创新样本。

四、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输入支撑:健全需求识别机制,实现治理对象精准化

需求识别的关键在于信息收集和信息标准化。第一,创建标准化的信息数据库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的基本要素。按照东莞市的实施准则,市级信息数据库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二标四实”(标准地址、标准作业图、实有人口、实有设施、实有单位、实有房屋)、自然资源、空间地理以及城市部件等基础信息库;二是矛盾纠纷和隐患事件、社会信用、市场监管、电子证照等主题信息库;三是市、镇(街道、园区)相关单位的业务信息库。其次要确立数据库建设主体。基础信息库和主题信息库由市级层面统一建设和管理,通过将网格管理员实地采集的基础信息和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关联比对的方式创建,市直各部门则对口维护业务信息库。

第二,规范信息采集标准。一是构建基础要素编码体系。东莞按照治理对象、空间和行为及其属性分类建设网格化编码体系,遵循“先易后难、先静后动、先屋后人”原则,对基础网格内的建筑、市场主体和人口进行编码、建档和基础信息采集,并建立起与入格部门现有编码的对应关系。二是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开发全市统一的综合网格信息采集系统和终端软件。借助移动智能采集终端,按照全市统一的网格信息采集标准采集网格内的实有人口、法人(机构)、房屋、城市部件等基础信息以及部门业务、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突发应急事件等特殊信息。三是完善信息管理运作机制。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实现基础数据“实时掌握、动态更新”与“一口采集、全面共享”。

第三,科学划分信息网格。一是按照“无缝覆盖、规模适度、动态调整”的总体原则,综合区域跨度、街道走向、人口疏密、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统一划分网格,确保全面覆盖、边界权属清晰。二是明确基础网格划分依据,按照城市功能将基础网格划分为三类:社区网格、园区网格、企业网络,对有争议的区域,上报争议各方共同隶属的上级网格管理机构协商划分。三是定期调整网格规模,根据网格运行实际情况,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每年12月底对基础网格按照阶段性工作要求进行适度调整。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需求识别机制,能够瞄准治理对象需求,对化解流动人口治理系统性风险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转换支撑:优化方案设计机制,实现治理手段精准化

大数据技术可以打造立体化的智能方案。首先,开发决策分析系统,为治理方案设计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其一是利用GIS等可视化工具,关联基础信息数据库与电子地图,“智网工程”就是利用东莞市国土局提供的地图数据打造了精细化的三维大数据城市模型,为相关部门提供人口、法人(机构)、房屋、城市部件等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服务。其二是提供灵活的开发权限,相关部门如有决策分析需求,可以与牵头部门在市级决策分析系统上开发分类主题的应用,这极大拓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在辅助行政决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完善大数据社会服务系统,设计高性能的治理方案。一是开发基于B/S的模块化供给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出租屋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公共设施管理、综合维稳、企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便民服务等模块,基本涵盖了流动人口日常所需的所有服务类别。二是建立大数据一站式供给平台。以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为依托,整合网上办事大厅等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高度信息化的便民服务系统,延伸办事网点,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提升供给效率。三是提供互动化的供给端口。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根据流动对象的不同诉求,供其选择“代办式”“管家式”“菜单式”服务,并且建立互动渠道,让流动人口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诉求,切实参与到城市日常管理当中。

最后,构建大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增强方案设计的安全性。一是进行大数据安全设计规划。按照“权属管理、及时更新、共享校核、安全可控”的原则,科学设置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网格管理员采集终端的使用权限,统一智能终端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的智能终端运行管控系统。二是加强技术防护体系建设。在网络、数据、系统三个层面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完善行为审计机制和授权认证机制,实行操作权限分类,确保数据规范流动,提升信息系统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完善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国家信息安全保护制度,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负责人制度,强化相关部门人员信息安全责任意识,杜绝安全隐患。大数据优化了方案设计机制,能够提升治理方案的全面性,为消除流动人口治理非技术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三)输出支撑:改进问题处置机制,实现治理流程精准化

用大数据技术改进问题处置机制的重点任务在于确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式。首先,创建“五步闭环”工作体系。这五个具体步骤依次为:发现上报,网格管理员在日常巡查作业时,发现问题通过终端立即上报;分类推送,网格数据管理系统对网格管理员上报的问题进行分类,按照职责分工分拣到相关部门;协调处理,相关部门接到任务后,指定专门人员在规定时限内解决问题;跟踪回访,网格管理员对上报事项的办理进度实时跟进,及时将办理结果通报给相关主体并征求意见;评价结案,依据相关主体意见,对问题处理结果进行综合评判,符合标准即结案,否则重新办理。

其次,建立“市、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对现有资源合理整合、综合利用,着力搭建联动高效、沟通顺畅的市、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如图2所示)。第一步要明确不同层级的职责。市级调度中心主要负责全市整体情况的摸排和统筹协调,镇(街道、园区)调度中心侧重对事件的分类处置以及组织部门联合执法,村(社区)级调度中心主要负责与网格管理员无缝对接,快速响应调度。第二步构建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对接市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各有关部门业务系统,集隐患信息采集上报、信息分类推送、部门联合处置、核查结案等功能为一体,着重加深横向和纵向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社会事件。

图2 东莞市“智网工程”三级指挥调度体系

最后,推行“员组队”三级执法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级:第一级为网格员劝喻,网格员发现问题隐患后,对涉事方进行劝告说明、拍照取证、派发整改说明书,并将整改情况上报给社区“智网工程”指挥调度工作站;第二级为社区执法,社区(村)调度员对上报未整改的问题案件进行审核,分拣传输给社区(村)相关部门,由社区(村)组织专人执法,督促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上报给镇“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第三级为联合执法,镇调度员对社区(村)上报的未整改事件、严重隐患、紧急事件等进行审核处理,分派给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执法,并上报给市指挥调度中心。大数据技术改善了问题处置机制,能够提高治理效率,可以有效抵御流动人口治理科层制结构性风险。

(四)反馈支撑:升级监督反馈机制,实现治理保障精准化

监督反馈机制的核心要义在于保障治理体系的透明化和科学化。首先,完善治理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助力精准化治理。东莞市围绕“智网工程”网格划分、信息系统搭建、智能平台管理、队伍管理、入格事项、工作流程等,陆续制定印发了《“智网工程”工作流程暂行办法》《市“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职责》等政策文件,对系统建设、队伍管理涉及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细致规定。一系列政策办法的出台,使得“智网工程”的核心要素和流程被固定下来,有助于形成务实、管用、长效的工作机制,为各镇(街道、园区)的“智网工程”建设和实际运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其次,推动网格管理全程留痕,使全流程透明化。借助移动客户端和信息平台实时定位网格管理员、作业车所在地点,自动记录巡查轨迹。除此之外,信息系统还设置了监察功能,针对事件处理的各个环节设定完成时限和预警规则,当达到预警条件时则会启动预警提醒。对业务过程中的异常、超时等情况,以红黄牌的形式实时报告,为绩效监察部门提供调查依据,从根本上杜绝违规投机行为。

再次,使用量化考核评价,使激励机制科学化。借助大数据系统记录的工作信息(工作流程、工作绩效等),考核部门能够实现对区域、责任单位(部门)、网格员的自动考核,即根据制定的考核评价规则,系统会自动生成考核结果,还可通过图表等形式发布。在量化考核基础上,系统可以对网格管理员进行分级,将考评结果划分为五个星级,如果网格管理员考核结果为“一星”或者连续两次为“二星”的,将受到辞退处理。科学的奖惩机制有效督促了网格管理员队伍主动积极作为,保证了队伍的活力。

最后,拓展用户反馈渠道,支持自下而上自主反馈需求。其一是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设“微发布”功能模块,让辖区居民随时随地表达诉求,反映问题。此外,借助微信自定义菜单,实现自主填报信息,如出租人发布房屋出租信息、租客填报租赁信息等。其二是在门户网站的公共服务专区开设市民互动模块,创建留言板或论坛,可供市民上报事件、反馈需求,并且滚动显示反馈的需求与处理状态,确保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大数据技术支撑的监督反馈机制,可以提升管理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的能力,防范流动人口治理不可持续风险。

综上,大数据技术顺着“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逻辑进路,给流动人口治理需求识别、方案设计、问题处置、监督反馈等方面提供支撑,实现了流动人口治理对象、工具、流程、保障全过程精准化(如图3所示)。

图3 “智网工程”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实现路径

五、结论与反思

流动人口精准治理是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增多的社会风险、实现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契合了新时代流动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文从精准治理内涵出发,基于系统分析理论建构出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理论路径,并以东莞市“智网工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应用创新为例,探讨了建构路径的现实可行性。研究表明,大数据技术为流动人口治理提供了“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全过程支撑,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治理对象、治理工具、治理流程、治理保障等方面的精准化水平。研究勾勒出了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实现图景,或可为解决流动人口治理难题提供一个可操作化的方案。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数据技术支撑的流动人口精准治理尚处于渐进调适、逐步优化的阶段,远没有达到“最优化设计”,即使是在这方面探索较早的东莞,其背后也暗藏风险隐患。大数据技术的两面性使我们在关注技术应用效益的同时,更需警惕技术风险对治理价值理性的侵蚀。首先,要防范流动人口精准治理从“大数据民主”滑向数据垄断和专制。舍恩伯格曾警告我们,大数据虽是帮助做出合理决策的利器,若使用不当,它可能会异化为损害民众利益的工具[18]。大数据的非对称性一方面可能会使得民众无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制衡公权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如使用不当也会使民众的隐私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极易诱发伦理风险。目前情形下要破解这一问题需要用制度对政府运用大数据的权力边界做出明确界定。其次,警惕部门数据割据现象。利益至上和部门割据催生的“数据小农意识”,使得海量的数据资源被部门分割和垄断,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应用到提升流动人口治理精度和治理效率上来。标准不一、重复建设的数据系统平台也极易导致信息泛滥。对此,目前还是得寄希望于数据掌握部门内部的自我革新和观念转变,让数据开放共享,真正释放数据红利。最后,避免过度的“技术崇拜”。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者很容易对数据和技术过度崇拜和依赖,迷信技术能够解决一切治理难题,这种观念背离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加剧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冲突[19]。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在正确的价值理性下用好技术工具,明确流动人口精准治理不能单靠大数据技术,还需要民主决策、平等协商、多方沟通,构建流动人口“智”治共同体[20]。

虽然,目前看来,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撑和实现流动人口精准治理任重道远,以“智网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先行创新实践也还有待通过多次“试错”来检验和修正,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治理理念的持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信息技术在未来中国流动人口治理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从而真正实现用“数据之价值和美好哺育治理之价值和美好”的愿景。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网格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追逐
精准的打铁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