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重塑,景观重生
——豫南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探析

2022-01-10 08:17杨璐璐
现代园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肌理村落乡土

杨璐璐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1 豫南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特征分析

豫南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地势南高北低,西部桐柏山与南部大别山首尾相接,形成了近7000km2的豫南山地,属于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气候交汇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季温暖宜人,夏季雨水丰沛。豫南地区保留了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先后有121 个村落列入“信阳市传统村落名录”,其中,19 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豫南传统村落景观区别于河南省其他村落在于,其基于传统地形地貌形成的山、水元素,是构成村落景观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村落坐落形态因地制宜沿山体走势而设,形成山水环绕、乡土景观层次丰富的自然宜居空间,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搭建生态可持续的乡土景观框架[1]。

1.1 自然山水特色:生态幽静、宛如诗画

豫南的传统村落坐落于大别山腹地,掩映于山环水抱之间,村庄广阔,田野色彩斑斓、山峦层叠起伏、溪流蜿蜒曲折、林木树绿葱郁,山间多种植茶树、板栗等。村落沿河流两侧而建,形成的自由开敞式农田景观、聚落景观、生活景观呈阶梯状分布,承载着豫南村民对美好乡村人居环境的向往,体现了海德格尔对理想的人居环境所下的定义——“诗意地栖居”。

1.2 历史文化特色:红色印迹、源远流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豫南凭借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天然地势,在历次战乱纷争中,在青山绿水间留下深刻烙印。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豫南传统村落在历经城镇化进程发展后保留至今,见证了豫南的历史变迁及传统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化。地处大别山深处的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曾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凭借两山之间一条河流作为天然屏障,蜿蜒的山间公路,犹如一道彩虹分割线,道路两侧绿树丛间设立国旗图形样式的路标,潜移默化地诉说着红军长征故事。

1.3 民居聚落特色:交融荟萃、和而不同

从豫南传统村落的择居建造理念和实践经验中,能反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体现人居聚落与豫南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的“和而不同”。豫南传统村落的人居聚落选址受“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传统择居理念,如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村依山系地势而建,依据“建村于岗、街巷于脊”的布局形态,对村落进行传统建筑改造和文化业态策划,将村落原有房屋墙壁、屋顶、街巷、台阶刷上五颜六色的涂料,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将村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荟萃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打造乡村文艺复古的“网红打卡地”(见图1)。

图1 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村

2 保护与传承——豫南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2.1 重构肌理,改善格局

豫南传统村落丰富的乡村肌理格局形态源自村落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作为乡土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体现豫南传统村落乡土景观风貌的物质载体。然而目前很多乡村建设只是一味地强调村庄空间集约化,忽视乡村空间肌理的延续。保护与传承下的豫南乡土景观设计应从保护豫南乡村空间肌理开始,重构乡土景观肌理要素内容:保留并整合农田肌理,疏通并延续交通肌理,修复并重建村落祠堂、书院、古井、古树等肌理节点。

2.2 模仿自然、延续乡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强调乡土社会孕育可以用“土”字概括,“土”是生命之源,是文化再造和复兴的基础[2]。乡土是豫南地域特色和豫南文化特色的综合体现,乡土景观元素来源于自然、模仿于自然、创造于自然,记载着豫南村落每寸土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烙印,并蕴含一定的场所精神。通过模仿豫南乡村生产对象、乡村生存环境,保留和再创造其表现出的乡村景观形式和乡土文化特征,如保留斑驳的建筑形态,缝合破裂的乡间地铺,修复损坏的传统木作,在设计中模仿再生,延续乡土。

2.3 解读艺术、发展文创

“乡土”与“艺术”在文化释义上是2 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词汇。在传统乡村文化肌理上,解读和探索豫南传统民间艺术,通过跨界创意与融合,满足豫南传统村落生活的审美需要和艺术体验,能使乡土景观空间焕发艺术活力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传承,为豫南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发展带来全新而独特的发展方向。结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土地合理利用、精品旅游路线规划等形式,向办展览、建书屋、开民宿等乡村乌托邦式开发,将传统村落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豫南乡土景观未来的突破和创新,以发展豫南乡村艺术文创为主要推动力,拉动乡村旅游发展。

3 保护与传承——豫南乡土景观设计策略

传统村落作为承载村民历史记忆、生活痕迹的港湾,是“自然——村落——人——生活”共生的智慧[3]。改造豫南传统村落原有乡土景观,或建设具有“开放、公共、融合、体验”的景观空间,结合豫南特色传统文化,引入田园景观、艺术展览、餐饮娱乐、文创演艺等多元业态,以满足全方位传统村落生产——生活——观光——旅游体验需求,从而提升村落景观空间活力、豫南传统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经济复苏,使豫南乡村的人文历史底蕴重建生机,焕发光彩。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建筑,尊重豫南乡土建筑风格,重新定义传统民居新功能,结合豫南传统皮影艺术,通过元素提取、原形复制、工艺再造等方式设计乡村景观小品,打造感受、体验、学习豫南传统文化的乡土景观空间。

3.1 留住乡村的“魂”

豫南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是豫南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的综合体现,涵盖了豫南的地形地貌和乡土民情等内容,其形成是一个内生的嬗变过程。在保护斑驳而丰富的景观风貌“活态”的同时,必须尊重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性,因地制宜地留住乡村的“魂”,防止景观表象的“复制”和“粘贴”。在乡村静态景观空间形态的塑造上,以茶山和水面为背景,清除河岸周边杂乱草木,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营造村落幽静之美;以农田和树林为空间,合理布局农田种植用地;以种植桃树等观赏植物,展现村落景深之美。乡村动态景观空间展示营造多元化滨水景观,充分利用场地水资源,以多条木栈道,形成亲水慢行系统纽带,串联周边点状景观斑块。通过临水栈道、涉水汀步,打造“起景、观景、移景”3 个段落,给村民和游客带来移步异景的观景体验。

3.2 守住乡村的“形”

豫南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或民居,是地域文化性和村民适用性的综合体现,其表象下的“设计——建造——使用——翻新(重建)”的生命轮回周期机制,不仅暗含物质形态上的街巷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宅间空间等空间秩序,同时,引申出精神形态上的村落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乡土脉络。设计场地时,通过对乡土景观图式语言符号的二次创作,运用集聚、重复、发散等构成方法,结合剪影、镂空、陈列等艺术手段,营造基于村落自然空间肌理的有机性和弹性景观空间场所,整治村落整体空间秩序,从而守住乡村的“形”。如保护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尺度,拆除私自搭建的与村落整体景观不符的构筑物,改造风格统一的街巷建筑风貌,恢复传统的“山水——田间——村巷”相互映射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空间意境。

3.3 扎住乡村的“根”

基于节约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深层考虑,深入挖掘废弃乡土传统景观元素(如磨盘、水车、石槽、陶艺等),进行造型仿生设计、材料直接转化等多语言符号表达,成为景观装置艺术、景观服务设施、园林盆栽汀步等,高效利用乡土可循环性材料,加以适当保留、重新整合和设计创造,为“旧景观的重塑”注入“新景观的缝合”弹性设计策略的同时,利用乡土材料的适用性特征,扎住乡村的“根”。乡土景观重塑不是造“盆景”,不必拘泥于传统形式上矫揉造作的“传承”和刻意模仿,并恢复传统构造样式、技术、材料,而是以现代科技条件为基本手段,服务于当下乡村的景观空间建设诉求。如在乡村公共活动场所户外环境设施设计上,多选用本土废弃砖瓦等进行以“旧”造“新”,空间界面则以红砖、砾石、木材等在村落环境中的运用,强化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空间界定,为豫南村落营造休闲互动的活动场所。

3.4 记住乡村的“情”

豫南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区别于一般乡村聚落景观的地方在于其兼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留住一代人遥远的乡愁,记住乡村的“情”。在村落乡土景观设计中,就物质文化保护方面,设计改造整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原有乡土材料进行“变废为宝”,打造以展现“传统村民生产劳作活动”为主题的文化小游园;就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着力打造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合理规划入口区场地,可用于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使村民可以在此进行聚会、舞狮等文化活动,从而确保豫南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在乡土文化景观节点设计上就地取材,低成本建造乡村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文化宣传廊、文化雕塑小品等一系列乡村特色公共环境设施,彰显豫南村落、河流、农田相依的田园乡村文化魅力,增强豫南传统村落品牌形象力[4]。

4 结语

当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豫南传统村落建设,强调了针对乡土景观的研究与实践,在乡村空间肌理布局、传统建筑形态保护、乡土景观肌理设计、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产业业态创新融合等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精准性。而本研究提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下的豫南乡土景观研究认知,正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乡土重塑、景观重生”过程尝试性思考。

猜你喜欢
肌理村落乡土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肌理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感受肌理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