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1-11 08:53郑寒秀薛彩希郑海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关联度第二课堂协同

■林 倩,郑寒秀,薛彩希,郑海锋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能够充分整合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第一课堂为传统的课堂教育,即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一课堂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受众,课堂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打牢专业学习基础。高校第二课堂主要指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其内容涵盖学科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活动等各方面[2]。第二课堂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途径。与第一课堂相对,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受教育主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和兴趣所在对自我课程进行设计,在更广阔的平台中充分成长。同时,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能够承接第一个课堂的专业理论教育,将其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能够构成协同育人系统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具有统一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的内容、形式、途径上存在差异,且育人功能不可替代,互为补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3]。由二者构成的协同育人系统能够最大程度上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相统一,实现高校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发现,现有文章中绝大部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当成不同的主体进行研究,且研究方式多采用理论研究的方式。本文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均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一、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福建省M高校,该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包含思想政治素养、校园文化活动、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五个模块,根据该校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素养、校园文化活动三个模块学生各需修满4积分,社会实践能力、公益志愿服务模块各需修满2积分,方能达到毕业要求。因第二课堂学分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基本修完,故模型采用该校某学院二年级学生专业成绩及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数据。第一课堂专业成绩源自教务处,第二课堂积分数据源自大数据后台,数据来源可靠。

(二)研究思路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各子系统数据发展趋势的规律,计算其相似或相异程度,从而寻找出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的优势为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依旧可达到较高的准确率。本文将专业成绩、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及五个模块积分作为7个系统,其中专业成绩作为反映学生第一课堂成绩的参考数列,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及五个模块积分作为比较数列。利用模型计算出6个关联度数据,通过第一课堂成绩与第二课程总积分及各模块积分之间关联度的差异情况,即可直观看出两个课堂的协同育人情况。

(三)研究模型

1.确定分析数列

本文选取学生专业成绩为参考序列,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及五个模块积分作为比较数列。即参考数列为

Y0=[y0(1),y0(2),…,y0(n)]

比较数列为:Xi=[xi(1),xi(2),…,xi(n)],i=1,2,…,k

2.变量的无量纲化

由于专业成绩和第二课堂成绩积分的单位不一致,为保证模型结果有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均值法进行数据处理,公式为

3.计算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度系数,本文中指的是第一课堂成绩和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及五个模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4.计算关联度

关联度即在计算出关联系数后,对每位学生各项指标进行均值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四)模型运行结果

本文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后运行结果见表1。

表1 第一课堂成绩与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及五个模块积分的关联度结果及排名

由表1可知,第一课堂成绩和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及五个模块积分之间灰色关联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并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意味着两个课堂育人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第二课堂五个模块中较为平衡。在六个灰色关联度中,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关联度排第二,并未显著高于其余4个关联度。若两个课堂形成的协同育人系统能促进资源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构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培养人才起到正向作用,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成绩总积分关联度应高于其余五个关联度,故该结果表明,两个课堂构成的育人系统协同育人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模型结果分析

两个课堂所构成的育人系统并未很好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育人内容协同不足,培养课程缺乏系统设计。一是育人机构合力不足,课程设计缺乏系统理念。在一般的高校中,两个课堂的管理分属不同机构,这导致两个课堂协同育人功能“先天不足”,两个课堂在育人过程中专注自身发展,长期处于各自分离的状态,忽略对方作用的发挥,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二是课程设计各自为政,忽略内容的内在耦合性。第一课堂专注课内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忽略第二课堂在应用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功能,甚至仅仅将其视为“兴趣班”。第二课堂专注课外活动,其活动组织者主要为学校团委组织,组织者受专业背景影响,无法深入了解第一课堂情况,课程在设计之初就欠缺系统思考。同时,第二课堂在开设课程方面后劲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包括专业教师、科研载体在内的各类资源的作用,课程设计内涵欠缺,该情况背离第二课堂促进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初衷[4]。

2.育人方式协同不足,课程衔接缺乏载体。第一课堂以学生智育为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培养主要通过课内课堂实现。第二课堂则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具有导向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征[5]。二者在育人过程中都发挥着对方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双方协同育人一直都是应景式、短暂的,因课程安排或活动需要而协同,缺乏平台将二者的育人过程充分衔接,这就导致二者资源的交互嵌入程度有限,缺少可嵌入双方资源的结合点以实现二者协同育人功能,二者育人的时空壁垒长期存在[6]。

3.育人成效考评不足,协同机制动态管理不完善。当前两个课堂对学生培养情况的评价也是相对分离的,第一课堂主要依靠专业成绩进行评定,而第二课堂则依托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针对综合人才培养这一总体目标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育人系统中的不足之处难以精准定位,调整优化缺乏科学依据,最终导致该育人系统动态管理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把握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一是成立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协同教务处、团委、学工、科研等主要部门,实现信息互通,推动资源共享,加快育人力量整合。二是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深度融合。一方面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保障,根据第一课堂教学大纲,设计学生四年第二课堂学分修读方案,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全过程融入学生培养;另一方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第一课堂中融入第二课堂实践,发挥第二课堂渗透功能,促进两个课堂深度融合。

(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发挥学生社团桥梁作用

一是提供载体,根据第二课堂各模块内容,组建各类社团,为第二课堂日常课程活动开展提供载体;二是整合资源,组建社团导师队伍,注重学术型社团及专业实践型社团建设,将其视为两个课堂衔接的关键点,实现两个课堂育人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两个课堂互动;三是增加引力,围绕学生需求,结合社团活动丰富性特点,对第二课堂的内容、形式、供给等进行设计,达到因“团”而异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增强学生获得感的同时为学生带来体验感,进而达到扩大学生视野,强化学生个性培养的目的;四是规范管理,在社团中实现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即为达到某一教学成果,系统设计第二课堂课程,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内涵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三)完善考评机制,强化协同育人系统动态管理

围绕学生培养这一根本中心,利用大数据手段,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除原有两个课堂各自评价体系外融入学生满意度评价、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升学情况、用人单位评价等综合指标,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评估,找出育人系统的薄弱之处,聚焦不足,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供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选课、反馈、评价等数据,对学生关注热点、发展需求、行为趋势等进行判断,为协同育人系统动态管理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关联度第二课堂协同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压榨脱水过程优化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01—02合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第二课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